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不失掉寒士的家风

余往年撰联赠弟,有“俭以养廉,直而能忍”二语。弟之直,人人知之,其能忍,则为阿兄所独知。弟之廉,人人料之;其不俭,则阿兄所不及料也。以后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有一俭字意思。总之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已。

记得我往年曾经撰写对联赠送老弟,好像有“俭以养廉,直而能忍”两句话。关于弟弟的直爽,人人都知道,然而关于你的隐忍功夫,恐怕只有哥哥独自一个人知道。关于弟弟的廉洁,人人都能想到,然而关于弟弟的铺张浪费,则是连哥哥也不曾想到的。我希望弟弟以后能在俭朴上下苦心修炼,不只是自己家中的日常开销要节省,即使是修造房屋经费以及周济朋友、人情投资等方面,也应该注意俭省问题。总之,我们一定要爱惜物力,不能失掉曾家一贯的寒门书香家风。

(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四日)

现在一提到官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贪污。古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大抵有一些权力和地位的人,都会想法设法为自己的家人、亲戚谋些“福利”,如果不这样做,似乎就浪费了自己的“资源”。当然也包括为一些有求于己的人谋“福利”,因为这些人可以给自己更多的“福利”。

可是,曾国藩为官一生,却以做官发财为耻,力求保持寒士作风,而且说到做到。

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作为湘军的最高统帅,一年的净收入可达五千四百两,带兵十二年之久,合法的工资收入可达六万四千八百两。何况,他还拥有绝对的财政大权,整个湘军费用的支配,全凭他一人说了算,他完全有机会把大笔的钱财装入自己的腰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面对金钱的诱惑,他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每年寄回家中的银两,也就在一百两的样子,比在京城做官时还要少。

曾国藩认为,家人保持俭朴,坐在公堂之上的官员才能够底气十足。这样的为官之人也不用为家族庞大的支出去勒索,从而接受贿赂。他还要求自己以及家人衣着简朴,因为他认为衣着光鲜不代表尊严,为官之人最大的尊严就是清廉。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初一日,此时的曾国藩已经位居正二品,他从父亲以及弟弟们的来信中,隐隐感觉出一股奢华之气在家中蔓延。比如,父亲提出想要给母亲买两个丫鬟,还想要翻盖老屋。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却让曾国藩感到很不安。结果,当然是规劝家人打消了这些念头。

但有些时候,曾国藩的家人也执行得不到位。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自认为自己是湘乡“第一乡绅”,生活已经十分简朴了,但在曾国藩看来,仍然有奢侈之风。比如有一次,曾国潢因事在省城向一位友人借了二百两银子,事后希望曾国藩代为偿还。听闻此事,曾国藩严词拒绝,要求家中卖地偿还。这件事不仅再次向家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更是给了家人一次深刻的教训。

无论日后怎样发达,实际上,曾国藩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寒门子弟,没有忘记旧日家中欠债的日子,没有忘记自己借钱买书的经历,没有忘记自己在离家几十里的集市上卖自家编的菜篮子的经历,如此等等,曾经贫苦的经历,他都铭记在心。中国人自古倡导“不忘本”,因为一个人只有不忘本,才能在发达后做到不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曾国藩一生能够做到清正廉明,也是因为他的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不忘本之人。

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只看到自己今日的富贵,早已忘记昔日的贫困,只看到自己的当下的得意,早已忘记昔日的坎坷,是真的以为现在的自己就是自己,而忘记了曾经的自己也是自己了。熟不知,树不能断根,人不能忘本,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应该忘记自己出发的地方,不要忘记自己是为了什么出发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很多人会把富贵当作骄傲的资本,甚至以奢侈浪费为荣。此外,也还有很多“面子”上倡导勤俭、廉洁,实际上却热衷于奢侈浪费的人。说到底,现代社会家风建设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要么根本不建设,要么流于形式,缺乏一种曾国藩式的务实精神。

如今,在位于衡山余脉高楣山旁,有一座富厚堂,被世人称为“曾国藩故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宅院是同治五年由其弟督造的,曾国藩本人见都没有见过。而且,曾国藩对于这个宅院的兴建也不赞同。当年,得知建设富厚堂要花掉7000串钱时,他“深为骇叹”,曾自称“何颜见人”!实际上,7000串钱折合成银两,还不到6000两,不及他年底养廉费的一半,可他竟然如此不安。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真正把俭朴贯彻到底的人,绝非虚情假意、做给别人看看而已。 4xVjMMD/339aNBRv7ZhYq0lrT4n+g1I9nEHvz0zQkTjcDEBdDGDcrLiWwmjWqL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