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精力日衰,断不能久作此官。内人率儿妇辈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我的精力一天比一天衰弱,一定不会长久在这个管职上做下去。我的妻子带着孩子和媳妇长住在老家乡下,需要将咱们家一切的规矩和典范立好和确定,牢牢记住要以耕读二字为立家的根本,这才是家业长久兴旺发达的策略。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耕读”属于中国传统的治家理念,也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织;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而中国古代士大夫家庭或农村中的绅士阶层门户上,往往也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曾国藩作为一个传统思想特别浓厚的人,对于“耕读”之事自然特别重视。而曾氏之“耕”,还要从星冈公说起:
星冈公年少时为纨绔子弟,常与众多富家子弟吃肉喝酒,四处游玩,不务正业,在乡间有“浮躁”之名,甚至被家里、乡邻讥讽为“败家之子”。所幸的是,后来星冈公自责悔过,痛改前非,坚持天未亮便起,并开始关注农事了。星冈公34岁这一年,他迁居到高嵋山下之白杨坪,见当地垅峻如梯,田小如瓦,于是不断开山垦荒,凿石决壤,终于开垦出大片土地,终得以以此立下家业。
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既是中国耕读文化的景仰者,也是曾氏耕读家风的创立人,在世时还曾在曾氏庙里张贴过这样一幅对联:“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受到祖父的影响,曾国藩认为,重视“耕读”的家庭最能长久。耕,代表生产基业,是谋生存;读,代表文化教育,是求发展。所以,尽管自己位居高位,仍然不忘叮嘱家人继承和坚守“耕读”家风。
到了现代社会,“耕读”之事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灯红酒绿的时代,绝大多数人不是忙着奔向成功和金钱,就是忙着教导自己的孩子奔向成功和金钱。现代人也重视读书,甚至称得上是非常重视,但读书的目的并不主要在于提高文化修养,而在于“博取功名”,最终还是奔向成功和金钱。至于“耕”,就更加令人遗憾了,生活在城市的人自然是不“耕”的,越来愈多的农村人群也涌向城市,留下大片的土地成为荒地。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现在我国处于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但无论工业如何发达,农耕是生存之本,都不应荒废。从家庭以及个人发展的角度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富贵的前程,这本没有错,但只教孩子奔富贵而不教孩子提高自身修养、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这就显得不妥当了。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在奔向成功和金钱的道路上钻营,而不会做人,那终究是不会成功,更不会幸福的。实际上,这样的家庭最缺的不是成功,而是家风建设,一个家庭只有在家风的约束和指引下,才能奔向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甘肃省兰州市往东不到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榆中金崖的集镇,在历史上,这里既是苑川河谷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古道上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如今,在这个小镇的一角,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岳飞的后人,他们至今仍然以“耕读”传家。数百年来,他们在这里耕田读书,繁衍壮大。他们仍然牢记“武将不怕死,文官不爱钱,何患国家不太平”至理名言,以“精忠报国”为家训,勤奋劳动,刻苦读书,传承着家族文化。
耕读立家、传家,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有的家风,虽然时代已然不同,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摒弃家风,而是结合新的历史、社会条件,更好的去传承和发扬这一家风。在现代社会,耕读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所谓的耕,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的物质生活;所谓的读,是指人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只有物质和精神统一,才是完美的人生,才能打造一个完美的家庭。要想确保物质生活有保障,不一定非要耕田,我们每天的工作正如“耕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至于读,除了阅读之外,欣赏健康高尚的电影、歌剧、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质和精神,我们必须两手抓,缺一不可。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完整的说法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可见,以耕读传家要远比以金钱传家有意义的多。有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的超级富豪大多数难以守住他们的巨额财富,在过去20年中,这些人的“败家率”达到80%。这也足以表明,家风的传承要比财富的传承重要的多。
由此可见,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要想家业长久,必然要以耕读立家。因为这里的“耕”和“读”,并不是简单的两件事,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和传承。
余与沅弟同时封爵开府,门庭可谓极盛,然非可常恃之道,记得已亥正月,星冈公训竹亭公曰:“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皈。”此语最有道理,今亦当守此语为命脉。望吾弟专在作田上用工,辅之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任凭家中如何贵盛、切莫全改道光初年之规模。
我与沅弟(曾国荃)在同时候被风管加爵,并且开督抚府衙,咱们家的门庭可以说达到极盛,然而这绝对不是我们可以长久依仗的东西。我记得巳亥正月的一天,爷爷垦冈公对竹亭公如此训诫:“宽一虽然被点中翰林,但我家仍需依靠种田为生,万万不可靠官位吃饭。”我觉得这话说得最有道理,即使到了今天也应该以这句话为命脉。希望老弟专心在种田上用工,同时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个字为辅助,任凭家中以后如何富贵兴盛,都万万不要改变道光初年的规模。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有一朵牡丹花,觉得自己很漂亮,也很高贵,所以非常看不起不起眼的根。有一天,主人剪下它,放进了一个装水的花瓶里,它心中暗自得意,终于摆脱了根。可是,没过几天它就枯萎了。直到这时,玫瑰花才终于懂得,根虽然不起眼,但却是它的“本”,是它营养的源泉,是它得以美丽绽放的支撑。
做人,有时候也正如这朵玫瑰花,无论自己今天如何发达、显贵,都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根本。“礼不忘本”、“饮水思源”,都是在说一个人无论走向怎样的高度,都不能忘记自己从何处来。如果把曾国藩比作一朵牡丹花,那么毫无疑问,他必定是一朵高贵无比的牡丹花,可他并不自以为是,而是始终记得自己的来处。自始至终,曾国藩都是一个很重视“本”的人,他很重视耕读传家,也正是不忘本的表现之一。
对于子女,曾国藩也很重视“不忘本”的教育,他常常对家中子弟谆谆教诲,告诉他们,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要懂得惜福,更不可滥用。就这一点而言,现代社会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今天在粮食上的浪费,数据可谓惊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选取大中小三类城市中的2700个不同规模的餐桌进行分析,预测全国一年在餐饮上浪费掉的蛋白质和脂肪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相当于倒掉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显然,这是惊人的数字,而这一数字所揭示的也正是很多人的“忘本”,在今日的富贵里忘记了曾经的贫困,也在今日的安逸里也逐渐丢失了曾经的奋斗精神。
有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谓“不忘本”并不是让我们停驻在过去,而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记得过去。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约束和督促自己,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有这样一幅漫画:在一个餐桌前,围着几只猫在吃鱼,只有一只猫去抓不远处的老鼠,吃鱼的猫都鄙夷地说:“有鱼吃还抓老鼠?哈哈,真是傻瓜!”
其实,这只猫并不傻。这幅漫画就形象地揭示了做人不能忘本的道理。对于猫来说,它的本职就是抓老鼠,不管有没有鱼吃,它的本职都不会改变。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人,对于自己,对于家庭,以及对于工作中的岗位,也都有自己的本职。现在有很多人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往往会忘记自己的本职,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就是典型的“忘本”。事实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凡是忘本之人都是很难善终的。
无论今天和明天的自己多么成功,多么了不起,都不要狂妄到忘记自己曾经是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过去就是他的根基,忘记过去就等于自断根脉,又如何能够走得更远呢?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即使今天再富贵,也不要忘记曾经的贫穷,在这样一种家风的约束下,这个家庭才能够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