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建立魏国。
这一年,曹丕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击败夺嫡大热门的曹植,被魏公曹操立为太子。
司马懿作为太子四友之一的核心员工,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成为曹丕的属官。从这一刻起,他们的命运连接在一起。曹丕有了司马懿这个忠心的高参(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司马懿则得到了曹丕强有力的庇护(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三年后,曹操病逝。曹丕继位。
司马懿被封为河津亭侯,旋即任丞相长史职务。同年,汉帝禅让帝位给曹丕,曹丕建立魏朝,史称魏文帝。司马懿再一次晋升为尚书,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实现了连升三级的传说。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
魏文帝曹丕南下,带兵在靠近东吴的地区巡游,以此来威慑对方,不要轻举妄动。
司马懿被曹丕留在许昌,任抚军职务。用白话解释就是负责曹丕此次出行的后勤保障,并总领内政事务工作。这意味着曹丕出门前将自己的家交给司马懿照看。表面是看重司马懿的能力,背后则代表着他对司马懿的绝对信任。
同时,司马懿还被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司马懿非常会做人,他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找到曹丕,表达了自己能力不足,功劳不高,这样的荣誉受之有愧。这种态度非常讨曹丕的欢心,也让曹丕更加放心。
曹丕和颜悦色地对司马懿说:“我继位以来每天忙于政务,没有一刻可以休息的时候。即使如此,事情总也做不完,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司马懿还是一味辞让,曹丕干脆半开玩笑地说:“谁说我给你的是荣耀呢?我是觉得这重担我一个人扛得太累,所以要拉你下水而已。这样辛苦的事情,我不找你分忧还能找谁呢?”
这就是《晋书·宣帝纪》中的记载:“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
司马懿48岁,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这一年,司马懿的最佳拍档——魏文帝曹丕病入膏肓,药石无救。
一天,大限将至的曹丕强打精神在崇华殿南堂召开了最后一次内阁会议。
参会人员不多,包括曹真、陈群、司马懿,以及太子曹叡。会议的主要内容也很简单,曹丕任命曹真三人为辅政大臣,将儿子曹叡郑重其事地托付给他们。
曹丕气若游丝的一句又一句地交代着后事。他最后拉着曹叡的手,以口谕的方式说:“我死以后,你要勤勉。你经验不足。他们三个人都是能臣,也是忠臣,是我非常信任的人。遇到问题要多向他们请教,避免犯错。”
曹叡点头,表示会谨记在心。
曹丕又说:“树大必然会招风。他们都是顶梁之臣,也因此难免会招人妒忌。三人成虎,你涉世不深,恐怕会误信谗言。我希望你今后绝对不要被任何人别有用心的谗言所迷惑,离间了你与这三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你要谨记。”
这就是《晋书·宣帝纪》中记载的“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几天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成为魏国的第三位皇帝,史称魏明帝。”
此后,司马懿顶着曹丕临死前送给他的庇护,开始了更加精彩的人生旅程。
成功需要梦想,也需要助力。
如果司马懿不是在曹丕手下起步,或许他的人生就没有了后面的那些风光无限。虽然他的本事很大,但是空有才能与抱负,却抑郁终生的大有人在。从这一点来说,单打独斗不如贵人带路。
司马懿有理想,有抱负,现实却未必能够让他成就自己的理想。如果说他的梦想是风筝,那么贵人曹丕就是托起梦想的风。
作为没落贵族,司马懿起步的时候手中并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资本,也没有得到曹操的青睐。与此同时,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让他手握大批能人志士。司马懿在其中大约只能够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
司马懿的成功未靠祖荫,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当时曹操集团中最强势力是曹氏族人,他们牢牢掌控着军权。第二势力则是汝颖士族为代表的传统贵族,比如崔琰、荀彧、荀攸、毛玠等人,他们牢牢掌控着政界。夹缝中的司马懿并不迂腐地自命清高,而是积极谋划自己的人生。
他与曹丕的相识虽然偶然,但后面的合作能够成为必然,则是司马懿执鞭随镫打造出来的。单巴掌拍不响,凡事都需要有互动。曹丕有迫切需求,司马懿积极提供帮助,大家才能一拍即合走到一起。
不过,贵人不是凭空出现的。
贵人不是阿拉丁神灯,不是在你许愿的时候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想要有贵人带路,前提条件是你必须让自己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曹丕愿意成为司马懿的贵人,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司马懿对他来说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下属。他的才能与作用使得他的地位难以被他人取代,因为重要,所以有了二人越来越多的合作;因为密切合作而加深了二人对彼此的了解;因为了解而欣赏,曹丕在欣赏中对司马懿的好感越来越强,直至成为信赖的关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想要得到贵人的帮助,你需要先做出一些贡献,然后才会有他人的回报。而在付出方面,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深入人心。贵人不是菩萨,贵人也有烦恼,为贵人分忧你才有价值。
曹丕成为司马懿的贵人要从他当上太子开始,但是两个人的合作要远远早于这个时期。那时候,他们的未来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或许会让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而且,曹丕成为太子这件事,当初或许在他自己看来都是希望渺茫的。正因为经历了一番波折,所以在奋斗过程中那些从始至终坚定地站在自己身旁支持自己的人,才是他内心最信赖的人。这一点,从他继位后那些得到重用的人几乎都是与他一同经历过夺嫡事件的人上可见一斑。比如司马懿。
贵人是我们成功的动力源,但贵人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也并不局限于某些固定身份。贵人可以是我们的朋友、亲人,也可以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贵人相助的方式可能是直接的,这主要是在物质方面体现出来。同时也可能是间接的,比如贵人可能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和偶像,虽然未曾谋面,但被他的事迹感动,受到鼓舞和激励,进而成为自己努力奋进的动力源。因为他人的一句话而改变人生的故事并不是传说,也并不稀有。
有句西谚是“天助自助者”,成功的经历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在于“梅花香自苦寒来”。想要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守株待兔或是坐井观天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唯有积极努力地争取才能够与生命中的贵人不期而遇。
机会虽然平等地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但是能不能够抓住,说了算的人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