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
40岁的司马懿在他的兄长病逝后的这一年,升职成为曹操身边的军司马。加上此前他太子中庶子的身份,事业发展终于步入正轨,搭上了顺风车。
军司马这个职位,总的来说就是协助曹操处理军政事务。大概相当于近身的机要秘书或是参谋长类的工作职务,表明曹操此时已经比较信任他了。虽然军司马没有军权,但是作为智囊是可以影响曹操的决断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借着刚刚升任军司马的契机,司马懿当即向曹操提了一个建议。
司马懿说:“昔日箕子(纣王的叔父)治国将食放在首位。魏国现在负责耕种的农户并不充足,即便风调雨顺,收获的粮食也未必充足。民以食为天,吃不饱会闹事。粮食问题很重要,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虽然我们现在还不间断地打仗,但是也不能忽视耕种问题。早作谋算,才可以防患于未然。我的建议是应该一边守卫国家一边耕种粮食。”
曹操很满意这个建议,当即批准执行。
结果,魏国的农业在大力扶持下得到长足发展,很快国库丰盈起来。
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纳之,于是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的建议有什么言外之意?
民以食为天,这是个大业绩。
司马懿是军司马,是参谋,而不是农业部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为什么会提出一个加强屯田的建议?
事实上,看原文会发现司马懿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这件事还真可以与他挂上钩。因为司马懿最后给出的具体建议是“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大意是:虽然战事未停,应该一边耕种一边守备。
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显然绝对不是那不足二十万的普通农户,否则不会是一边耕种一边守备这样的形容。是的,司马懿的建议中针对的是魏国军队全部的兵卒。从这一点下结论,司马懿的建议的真正核心词是——建立军屯制度。
既然是军屯,自然于身为军司马的司马懿有关联。
虽然乱世战火不断,但是大家都没有这个气力不间断地打个不停,总要适时停战养精蓄锐,或避开恶劣的天气,或积累和打造下一次战争所需的军资物品,等等。军屯不同于普通农垦的地方正是这种“战时兵,闲时农”的制度。军屯的好处是,除了解决了粮食紧缺问题,还可以让士兵在闲暇时段不会因为无事可做而寻衅闹事。
这样一个有利无弊的建议,曹操当然乐于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既不突兀,又合情合理,体现了他目光长远,思考很深。曹操在采纳之余,也会满意司马懿在新职位上的表现。
另外,虽然原文只有“务农积谷”四个字,结合司马懿后来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兴修水利和开垦农田,这一次可以说是司马懿在农业工作上迈出的富有效果的第一步。从达到了“国用丰赡”的程度上看,显然老天爷也在帮他。
司马懿的文字游戏让他双赢。
种粮的农户基本都隶属于地主阶级,可以说地主阶级操控着魏国的粮食命脉。曹操为战备而征粮,就代表着他在从地主阶级手中抢夺既得利益。
于公,这是身为魏国子民应尽的义务;于私,这是让地主阶级肝儿颤的事情。
矛盾是隐形的,也是必然存在的,甚至是可以被激化到互不让步的程度。
曹操如果要彻底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唯有将农户变成自己的直辖。不过这只能是理论上的方案,属于虎口拔牙的事情。地主阶级的实体是当时最大的政治集团,也是互相同气连枝的世家大族,其地位强悍不易动摇,牵一发而动全身。曹操一心想要局势平稳,必然不能够硬碰硬地强制镇压。否则,对方的反噬也可能让双方形成鱼死网破的大败局。
困局不易解开,不代表不能解开。关键时刻,司马懿出声了。这一出声,语出惊人,石破天惊,解开了困局,还形成了皆大欢喜的局面。
怎么说?
这个建议最高明而微妙的地方是弱化了矛盾,在尽量不损伤世族集团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又为曹操找到了一个变通的易于操作执行的解决办法。无论对曹操、世族群体还是司马懿本人,都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双赢方案。
既然是军屯,一方面避开了曹操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纠纷,一方面又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闲时军队的管制,一举多得。司马懿显然也会因为顺利解决了问题,成为各方势利眼中“很可爱”的人。
在这里,司马懿传授了一种迂回的门道。
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是“1+1=2”的模式,也不是除了白只有黑。一条路行不通的时候,硬冲上去撞得满头是包的是傻瓜。为什么不转变思路,找到一个变通的方式呢?
如果你可以在弱化矛盾的同时解决问题,那么你在当事者的眼中地位立刻会高涨很多,成为他们欣赏喜爱的人。
考虑问题可以适时地迂回一下,表达方式一样可以迂回一下,不是因为难以启齿,而是为了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皆大欢喜的效果何乐不为?
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才能最终实现双赢。
锦上添花未必能有什么效果,双赢追求的是雪中送炭。将梳子送给秃子,你不会听到谢字,反而会招来臭骂;对方正进行减肥计划,你递过去一个鸡腿,虽然你是心疼的意思,对方却可能认为你别有用心,或故意捣乱。
双赢的特点是大家一起得利,所以,在策划时就需要掌握对方想要什么,需要什么,重视什么。所以必须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才会开阔眼界,才会得到正面且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