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说比说什么还重要

关于司马懿献策事件,其实更重要的是他的说辞,正所谓如何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下司马懿当时是如何说的——

司马懿说:“刘备使计诈虏了益州的刘璋,打造出一股新兴势力。现在,一方面,蜀人还没有真心实意依附他,他还没有做大。另一方面,他正将主要兵力放在争夺远方的江陵城上,使得大本营益州十分空虚。如今,我们占据天时地利,这里离益州并不算远。圣人说不要违背时机也不要错失时机,不若趁势前往攻打空虚的益州城,这样可以不费力地瓦解刘备势力。”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晋书·宣帝纪》)

在曹操还沉吟未表态的时候,一旁的刘晔也站了出来,接着司马懿的话,强化着这个观点:“如今汉中的蜀人还在观望,我们如今刚刚收服了张鲁,蜀人正惊恐中,以主公的英明,自然知道应该借机一举收服蜀人。要是给了蜀人缓冲的时机,刘备的益州近在咫尺,他是人杰,再凭借着刘备手下诸葛亮的智谋,以及关羽和张飞的勇猛,早晚可以收服蜀人。到时候凭借着蜀道的艰险,我们再要除掉他就不容易了。如今不趁早除掉他,日后必成大患。”

大家都在等着曹操表态,可惜曹操平静地扫视众人后,微微一笑对司马懿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啥意思?他在告诉司马懿,你太贪心了,不要得陇望蜀。

刘晔还想争取一下,刚张嘴,曹操大手一挥,表示:“不要再说了。整军,一会儿出发返回。”说完,继续低头处理文书,不再言语。

司马懿思索着曹操的话语,若有所思,果断转身告退。

曹操真的不在乎刘备吗?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

当然不是。后来刘备势力扩大,给曹操制造了不少麻烦。曹操也终于要全力对付刘备。

投降的蜀人对曹操表示:蜀人非常害怕曹操的实力,因为有风声要打仗,一时间人心惶惶。刘备为了稳定人心而杀掉那些喧哗的人,但收效甚微。

曹操很满意自己的威风,转头问刘晔:“你说如今攻打刘备的时机好吗?”

刘晔闷闷地告诉曹操:“如今刘备的根基已经稳固,打不赢了!”

曹操悻悻地摸摸鼻子,不再理他。事实证明,果然如刘晔所言,曹操至死也没能除掉刘备,将这块烫手山芋留给了儿子曹丕。

会做事前,先会做人。而做人,从会说话开始。

谋士的主要工作就是献策,但是献策也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技巧的工作。你纵然有满腹的点子,但未必可以讨得上级的认可和赞同。

不要说你想说的,而应该说对方听得进去的。

攻打张鲁后,司马懿的建议是一个好建议,刘晔也举双手赞成。撇开曹操最后的一票否决不谈,来看看两个人在向曹操建议的时候是如何表达自己想法的,就可以看出二人在做人方面是如何的不同——

先看看司马懿的原话——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强调的是“此机不可失也”“进兵临之,势必瓦解”“易为功力”;

他形容刘备用的是“诈”;

他将曹操的高度说成“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再看看刘晔的原话——

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魏书·刘晔传》)

他强调的是“其势自倾”“无不克也”;

他形容刘备的词汇是“刘备,人杰也”“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

最要命的是,他的最后一句话“今不取,必为后忧”。

一个建议,两种表达方式,不论曹操的城府如何,肚量如何,比较来说,显然司马懿的话更加顺耳,也更加可以让人听进耳朵里。

差别一:语气

其实从两个人的话中看,刘晔更加自信而强势,司马懿则很柔和而本分。

从语气上看,刘晔强于司马懿,可惜他也失误在太强势上。

毕竟,曹操也是一个很强势的人,这样的人势必喜欢掌控一切,而不喜欢有人与自己叫板,尽管有些叫板是就事论事,没有针对性,也不是有意为之。

在攻打张鲁的时候,曹操与刘晔的亲密程度其实要高于他与司马懿的关系,而且刘晔刚刚在攻打张鲁的时候献策有功,按道理,他的话曹操会更加听得进去。可惜他与司马懿一样在这件事上吃瘪了。刘晔的话中最强势的一句应该就是最后的“今不取,必为后忧”。言外之意,他在坦白地告诉曹操:“你今儿要是不听我的,日后等着后悔吧!”

带有威胁语气的话,绝对不是他人喜欢听的,更何况是本就猜疑心重的曹操。也许刘晔本意是替曹操着急。问题是,他的话有些逾矩了。

向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提建议的时候,绝对不能自以为是。就算你的看法是正确的,第一,不能语气强硬;第二,不要坚持己见,喋喋不休地一味强调诸如“我是为了您好,如果不这样做,迟早要……”

一方面,太强硬的语气会令人感觉不舒服,就算初衷是好的,也会受到对方的抵触,甚至产生“你是不是觉得你比我聪明?是不是觉得我很无能?”这样的误解,又或者产生疑惑“你这么坚持究竟打什么主意?”

另一方面,地位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刘晔考虑的是当前的战局,而曹操要操心的不仅是外部的战局,还包括汉末这个动荡时期他自己势力的发展。甚至于,自家内部的纠纷以及争权夺利的战局更加让他在意。

没有哪个管理者会若无其事地接受下属不分上下级的僭越建言。请将自己的定位认清楚,朋友之间还要顾忌措辞,更何况是公事呢?

从自身角度出发,自以为是的下场,踢到铁板,踩到地雷。如果曾经做过这样自寻死路的事情,也不要在日后因为被穿小鞋而感到委屈。

差别二:眼色

司马懿的话点到而止,留有余地。当曹操否决了他的建议后,没有再纠缠不休。从这个角度说,司马懿非常有眼色。他的眼色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方面:明白自己作为配角的任务是烘托主角

曹操是个聪明人,而他也是一个很自负的人。

司马懿摸准曹操的心思,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又有度地不喧宾夺主。他是新人,新人想要表现自己,就需要懂得适度。

司马懿的建议更多的是一个引子,而没有很具体的长篇大论。他的话更像是在说“您看我们如果这样做怎么样?”或者是“我觉得其实可以这样做,您看是不是更好?”。

刘晔的话更像是在下结论,更像是在说“我认为我们要这样做,不然就会倒霉”,或者是“我们绝对不应该养虎为患”。

然而,曹操是一个强势的人,绝不是一个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在他手下拥有发展前途的谋士,永远是那些既聪明又低调的人,是能说且会说的人,但绝没有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第二方面:不要在上级面前夸赞对手

这是一个定位的问题,也是一个在管理者眼中你忠心与否的问题。

对比司马懿形容刘备只用了一个“诈”字这样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瞧瞧刘晔说的什么?

刘晔说:“刘备,人杰也!”这不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

当着自己的领导,尤其是一位非常自负的领导的面,高度赞扬对手,还是他颇有些瞧不起的对手。当众说话,还是在大胜氛围下说,这不是扫上司的兴吗?

刘晔想在曹操正高兴的时候故意泼凉水吗?他的脑袋被驴踢了吗?难道他认为曹操听到后会点头说:“小刘啊,你说的太对了!”曹操可能会说这样的话吗?

刘晔继夸赞刘备之后,继续夸赞他的助手“三人帮”。无论是诸葛亮、张飞还是关羽,尤其是关羽,更是曹操心中的痛。如果不能够为己所用,越是厉害的人才越是曹操的眼中钉,是他步向成功路上顽固的绊脚石,是他欲除之而后快的重点目标。

刘晔的话很对,问题是曹操不会喜欢听啊!

在此,我们特别友情提示:

第一,作为下属永远谨记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要让上级感觉你比他高明!

第二,绝对不要在上级面前称赞竞争对手,甚至背后也不要说,以防隔墙有耳。

正所谓“说话有学问,做事有艺术”,一个人心里明白,不代表嘴上说得清楚;嘴上说得清楚,不代表对方会听得进去;对方听得进去,不代表他喜欢听。

所以,话不在多,而在如何说。

刘晔次次见解精辟,却次次撞到枪口上,且不到南墙不回头。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他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也就怪不得他总也得不到重用了。

司马懿表忠心次次精彩,次次打动领导的心。他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借题发挥;另外,他做得高调,演得真诚,一切都恰到好处,从而获得领导的信任。

在委婉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既不会强势得让对方难以接受,又不会因为逻辑不清而让对方如坠云里雾里,抓不到想要了解的重点是什么。这才是会说,且让对方听得进去,还爱听。 4TWohyixvPKjleQCLT2xD76TkgsHbK29N+QwixTuZK6GbcaEKOv7I01YuENKP1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