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表现才能让上司上心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此时,司马懿已是曹操智囊团中的重要成员。

在这一年,37岁的司马懿以主簿的身份随同曹操出征汉中,剿灭张鲁势力。

攻打张鲁的初期并不是很顺利,以至于曹操萌生了退军的念头。综合史料记载来看,其经过大约可以这样还原出来——

曹操想要退兵,在后方督军的刘晔听到传令后,果断赶过来制止同时提出他的建议。刘晔说:“我们干脆佯装撤退,制造假象让敌人松懈,晚上再派兵偷袭。”曹操采用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攻打张鲁的功劳刘晔最大,这一点板上钉钉。

这里要来说一下刘晔这个人。刘晔是主动投奔到曹操身边的,而且受到了曹操的热烈欢迎。当时曹操出于考察的目的让几个人出谋划策,唯有刘晔得到了曹操“卿言近之”的评语,不久后授予他“司空仓曹掾”的职务。

《傅子》记载,曹操很快“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十至耳(一晚上找刘晔十次。”

显然,刘晔很投曹操的脾气,或者说在当时曹操很看重刘晔的军事才华。这大约也是张鲁之战中曹操会听从刘晔计谋的一个决定因素。

正是因为刘晔的存在,在故事的前半段司马懿像一个隐形人一样。

这次出征,基本上已经完成了90%。论功行赏的话,司马懿业绩基本上为零。造成这种局面与他的身份有关系,与曹操对他的印象有关系,与他还没有表现自己有关系。

彼时,司马懿的能力也许很强,但是他的表现如果没有曹操这个唯一的观众欣赏的话,再有本事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司马懿就这样白白让机会飞走,那么他也就不是司马懿了。

于是,趁着大军打赢张鲁后的休整时间,司马懿找到曹操,认真地向他提出一个建议。

司马懿说:“刘备远征在外,益州也不太远,现在是一个绝佳的一举端掉刘备老窝的时机,不应该错过。”

曹操翻看着手中的文书,半晌才抬头看向司马懿,漫不经心地说:“你的建议好比得陇望蜀,做人不能太贪心。”

言外之意,按原计划打道回府,你不要瞎折腾了。

一旁的刘晔听了司马懿的建议,思索了片刻,也走到曹操面前,以力挺的态度表示:“我认为这个建议很可行,现在的时机也非常好。刘备是个大患,他手下的关羽、张飞、诸葛亮都不是善茬,现在不趁着他们立足不稳的时候除掉,日后麻烦很大。”

曹操表示:我很烦。转身不理会二人。

刘晔还在争论着,直至被轰了出去。

司马懿则摸摸鼻子,二话不说,笑而不语地走出了大帐。

司马懿的表现目的究竟是什么?

司马懿主动开口了,可是他开口说的话却与攻打张鲁没有一点儿关系,而且他的建议还被曹操给否决了。从表面上看,司马懿这一次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他的处子秀搞砸了。

但是真的砸了吗?

当然没有。反而表现得不错!

怎么可能?!

如果司马懿在这次随军过程中一点表现也没有的话,恐怕这次是他第一次出征也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出征。说白了,他只是曹操手边许多后备中的一个,僧多粥少,想上位就必须先挤掉其他人。

曹操秉持着“唯才是举”的用人观念,想要获得他的青睐,唯一的方式是用能力说话。只要你有能力也有价值,他就会给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否则,一切免谈。

司马懿的话曹操听进去了,日后动了伐蜀念头的时候却因为时机已经失去而后悔。

这才是司马懿在这次攻打张鲁中表现的真实用意。他在将自己的实力展示给曹操,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只会做后勤工作。自己有眼光,有谋略,可以胜任谋士工作。

一次献策成功没有什么,能够日后有时刻献策的地位才更重要。想要获得那个地位,他要秀出自己的才能。

果然,两年后,司马懿成了曹操身边的军司马。

贪心与胡闹是不同的形容词。

曹操没有骂司马懿是“竖子无谋”。“得陇望蜀”的贪心不等于不切实际,可见曹操还是认可司马懿的策略,只是当前的时机不对。他有能力攻打益州,不代表就一定要去做,因为有其他比攻打益州进而可能任由刘备做大还紧迫还重要的事情等着曹操去做。

司马懿也很快读出了曹操话中的含义,不争辩的后续表现想来曹操也同样会很满意:孺子可教也!

司马懿证明了自己的潜力,至此,他才算是从大名单中被筛选出来,正式进入曹操后备干部的培养小名单。

有时候,无利可图也要出头表现。

有时候,表现自己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利益并不在眼前。

表现不是去争、去抢;但不表现,却永远只能被他人抢走你的利益。

千万不要天真地认为可以单纯地用业绩说话,君不见太多自己玩命做出来的成绩在瞬间被他人占为己有的例子吗?另外,要知道一件事:你的业绩再好,当上级日理万机非常忙碌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看到你的表现,更不要说之间还有一层层的关系网或明或暗地为各自的利益出手阻挠。

想要表现自己并让上级看到,就要勇敢地站出来,而永远不要指望他人替你引荐!

如果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采纳很好,但是没有被采纳就一定是表现不及格吗?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的话对方实际上听进去了呢?如果对方日后想起来的时候会因为没有听你的话而后悔呢?

不要害怕表现后却遭到指责和打击,那是助你成长的良药。而且,这些指责未必是偏激的、不切实际的胡言乱语。

换位思考就会明白,上司的批评和纠错是一种在意的心态。因为想要栽培,所以才会指出你的问题,希望你加以改正。如果对方认为你无关痛痒,恐怕都懒得解释,摇摇手,根本连指责也不会说。不是这样吗? MsstT0PxqmZZH9bmwJDq3z0ccpPH1SH3+vFK92cjzUeduEKtLYPR+2WEmip2i8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