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随大流背后的心理秘密

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公元208年下半年,魏、蜀、吴之间打响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东吴和西蜀联合,对抗曹操带领的魏军。结果以曹操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11年之后历史以反转的方式再一次重演,昔日的对手如今成为目标一致的盟友。

公元219年,孙权与曹操结盟共同对付刘备。

让他们达成联盟的原因是驻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孙权不想让刘备做大,对自己形成威胁。司马懿看出孙权的心思,于是向曹操献计。果然,孙权选择联合曹操,两家合力扑灭荆州的火。

战况再一次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这一次,关羽节节败退,最后以东吴的将军吕蒙攻下荆州,大将潘璋、朱然擒杀关羽而结束。

紧接着,在公元220年,孙权将被砍下的关羽的头颅这个“烫手山芋”封在盒子中,连同一封称臣的文书献到曹操手中。孙权在信中极力劝说曹操称帝,说这是一件顺应天命的事情,自己全力支持。

曹操当然不会相信“投机分子”孙权的话。但这件事转眼工夫让他化为己用,成为试探众人的工具。

包括司马懿在内的朝臣被曹操叫到一起开会。会议从孙权的这封信开始,在向众人宣读之后,曹操不动声色地扫视众人。

一时间大厅内很安静。

率先打破安静的是曹操的笑声。他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轻松地说:“孙权小儿没安好心,这是打算将我架在火炉上烤啊!”

眼神交错,大家读着彼此的心声。老大的意思是正话反说,还是就事论事呢?

最先发言的大约是最沉不住气的人,比如大将夏侯淳。军人出身的他是曹操的族人,是绝对的亲信,他毫无顾虑地表示自己完全赞同孙权的建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开始争先恐后地赞同发言。在陈群和桓阶发言之后,司马懿也站了出来。他的话与众人大同小异,表示自己也认为曹操称帝是众望所归的事情,如同先贤尧、舜、禹继承王位一样,这是天命,不该违背。

在这件事上,只有一个唱反调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曹操自己。

曹操对夏侯淳说:“如果命中注定皇位是我的,那么我就做周文王好了。”随后一言不发,任凭众人争论纷纷。

事实证明,曹操说到做到。他果然至死没有称帝。魏武帝的称号是曹丕称帝后追封的。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

司马懿作为治丧委员会的副会长,主持丧礼,并扶灵柩返回邺城,保证了曹丕政权的顺利交接。作为有功之臣,他在曹丕继位后立刻被封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司马懿随大流大有文章。

因为他知道,唱反调有时候并不能让你与众不同,而只能让你死得更快。

曹操的真实想法谁也不能百分百掌握。所以,当“火炉”的比喻出现后,大家还是众口一词地表示赞同孙权的建议,大约认为这不过是曹操的谦让之词。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随大流事件,参与者很多都是聪明人,包括司马懿。

司马懿的说辞并不新鲜,与其他人的话大同小异。但是,这些聪明人都明白,此时此刻,关键不在你说了什么华丽的辞藻,而在于你的态度。也就是说,曹操不在乎你怎么说,而在乎你说不说。

为什么?

曹操这番作秀表演真正的目的是在试探众人的忠心。他寿数将近,已经开始谋算后事。至少要保证留给曹丕几个会办事且忠心耿耿的人。而孙权的信来的正是时候,给了他试探的借口。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混到军司马的职务,至少是一个会看眼色的人。凭借他多年对曹操的观察和判断,加上身旁几个一样精于谋略、有城府有心计的同僚都已经一致表态赞成,他如果不随大流站出来投出自己的一票,就不是司马懿了。

这是司马懿为数不多的在曹操面前公开表态,赞颂并拥戴他称帝。这违背了司马懿平日里低调做人的原则。而且,在当时汉朝未亡,汉帝尚在位的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但是司马懿没有别的选择,他必须说,且必须公开说。因为他已经为自己选择了一个阵营,这之后他就必须全心全力为这个阵营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很多唱反调的“前车之鉴”已经用血淋淋的事实让司马懿明白曹操眼中绝对容不得态度暧昧这件事。

人在江湖,常常是身不由己的,是被时局推动前行的。而在能够控制的局面下,司马懿总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方法。这一次也不例外,他的政治生命得到延续和发展。

虽然他与同时期的那些才智水平相当的名人比起来,少了一些理想主义的远大抱负,比如毕生追求匡扶汉室的诸葛亮。此外,他也少了一些野心,似乎总是不温不火地低调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过着自己的人生。然而掐指算来,在当时这些名人中,却唯有司马懿的政治生涯最长。

追究其中的缘故,不唱反调、在紧要关头选择随大流是一大因素。领导喜欢的是听话好用的人,太有个性不好驾驭,沉默寡言不知道忠心与否。这两件事司马懿绝不沾身。至此,他想不得到重用,想不被领导欣赏都难。

随大流与唱反调是一组反义词。作为对立的形态,二者也必然无法同时存在。在一件事上,你不可能既随大流又唱反调,作为取舍,你必须要二选一。前者是一种集体行为,后者是一种个人行为。前者带有合作性,群体性,后者则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单一性。

当然,二者没有绝对的优劣,没有哪个是正确的事情,哪个是错误的事情,时局不同,情状不同,选择不同,效果也不同。

关于“随大流”,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随大流是主旋律。

随大流并非贬义词,它的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在于使用者的目的和手段,而不在这个行为本身。从宏观角度看,社会想要和谐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则用来约束大家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随大流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必须要遵从的做人做事的基本行动纲领。

第二,随大流并不是随波逐流。

值得注意的是,随大流并不等于随波逐流,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积极的自主选择的行为,后者则是放任自流的消极态度。

“随波逐流”更多的是一种既不抵抗也不争辩的态度,带有明显的负面的消极色彩。选择“随波逐流”就相当于选择了忽视做人做事的原则立场,选择了让自己变成一个毫无主见的随风倒的墙头草。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也是一件极其不负责的事情。不但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随大流”是审时度势的选择,可以是为了明哲保身,也可以是为了赢得人生胜利。作为谋算,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

关于“唱反调”,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适者生存”告诉我们,人要先做到明哲保身。但这并不是说“随大流”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适时的唱反调有时候未必是一件坏事。当然,这种唱反调是有前提存在的。

第一,要明确唱反调的目的。

一般来说,唱反调是为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从而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

但是,这个引人注目的效果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要看唱反调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单纯地显摆自己,还是头脑冲动下的鲁莽行为,还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进而为自己赢得某种机会……

最正确的唱反调,应该是通过这样的反常规的表现形式让自己获胜。也就是说,唱反调的目的在于正话反说,尤其是在竞争者很多的情况下,想要脱颖而出,适当地使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手段让自己鹤立鸡群,这样更容易让对方眼前一亮,注意到你,并产生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要唱反调,请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唱。

第二,唱反调有注意事项。

首先,要选择不影响大局的事情唱反调。而不要触及那些事关原则性、道德性等比较敏感的事情。否则很容易搬石头砸脚,得不偿失。

其次,唱反调不是无理取闹,要注意使用时的方式方法。必须让自己有理有据。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容易被驳倒,也不容易被对手抓住漏洞,转而将你的唱反调变成他攻击你的靶子。绝对要避免的事情就是,即便你的唱反调不成功,日后也不会被人当成把柄翻旧账。 vkCCkuWS7nYKBAnRmPDwBV4jQUehhHPGxytyilWZXMtYI8ul6iIr4ebfIPV9c7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