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曹操不仅文韬武略样样精通,除了善于赋诗之外,他还对相学有一定的钻研。看相属于玄学,这种事本来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倒霉的司马懿撞到了曹操的枪口上。
在曹丕当上太子之后,有一天,司马懿来向曹操汇报工作。一番奏对之后,司马懿告辞离开。曹操看着司马懿的背影,忽然想起了刚刚看到的相学书籍上的一番话。心血来潮下,他突然喊住了司马懿。
听到上司的召回,司马懿停住脚步。没有回身的他,偏偏做出了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正是这个动作让曹操大吃一惊,甚至在片刻间动了杀机。
具体描述这个动作,大约是肩膀不动,转动颈部回头看后方。司马懿能够做出这样的动作,也许是因为他的脖子比较长。可惜,在曹操眼中这个动作被定性为“狼顾相”。相书记载,“狼顾相”属于一种异相,有这种面相的人都是不安分的篡权夺位的野心家。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曹操在噩梦中惊醒。
梦中,他看到三匹马在一个槽中吃草。他坚信这个梦是一个预言,“马”指代司马懿,“槽”通曹,预言告诉他,司马懿在未来会抢夺曹家的家业。
一连两件事让曹操开始厌恶司马懿。他暗中告诫曹丕要提防司马懿,并关注司马懿在做事方面的疏漏,企图找到借题发挥,可以贬黜他的借口。
人算不如天算,曹操忽略了曹丕与司马懿的感情。
很快,司马懿从曹丕那里听到了这个让他惊心动魄的事情。自己真是倒霉,什么也没做就成了曹操的眼中钉,不能不说是一件很憋屈也很冤屈的事情。但是,司马懿既然可以逢凶化吉,并在日后成就一番常人不能企及的事业,显然,他的城府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当领导因为“无中生有”的原因而讨厌你、贬损你,处处针对你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司马懿给出了他的答案。
司马懿装作不知道这件事,继续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用“完美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样的说法还不足以形容他的工作状态,因为他甚至当起了马倌儿,亲自照料上级的马匹。
其结果就是曹操既找不到他在工作中的任何疏漏,又因为他完美到可怕程度的工作态度而无法借机发作,只能悻悻作罢。再加上平日里曹丕有意无意从旁处处庇护,时常帮他说好话打圆场,时间久了,曹操觉得司马懿的工作能力是很不错的,关于“狼顾相”的看法也渐渐淡忘了。
司马懿就是这样用他低调而谨慎的工作态度,化解了危机。
关于此事,《晋书·宣帝纪》这样记载: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司马懿无疑是一个人才。
可以说,只要有机会,司马懿的光芒就遮挡不住。
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的才能可以被他人发现,进而得到更好的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不招人嫉是庸才”,实力出众的人才会成为他人羡慕嫉妒恨的目标。
司马懿懂谋略,心有城府,这些不是他能够全部掩饰的。曹操对司马懿欣赏,其实也代表他们属于同类人。同性相斥,一样精于权谋的曹操以己度人地看待司马懿,于是在他眼中司马懿就是一个具有潜在狼子野心特质的定时炸弹。
魏国是曹操苦心经营的宝贝,加上他本性多疑,自然会在晚年出现患得患失的心态,害怕有人夺走自己一生的心血。正因为这个原因,司马懿才会无端地躺着中枪。
当得知自己无辜成为上司的眼中钉,司马懿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总之,司马懿的对策可以分成三步——
第一步:克制情绪,不出口抱怨
有些事,就算你没有做错,但是你也没有解释的机会和资格。比如,司马懿的这件事。
他总不能找到曹操,当面锣对面鼓地说:“老大,我不是这样的人,你误解我了。”第一,他不会听;第二,他不会信;第三,他会认为你是在粉饰。这样一来,就会越描越黑。
识时务的司马懿没有叫屈,没有抱怨,没有破罐破摔。因为他知道,这些行为除了发泄负面情绪之外,对于改善现状来说毫无用处。
理智的做法是寻求解决之道,最好可以立时止损,然后采用补救手段,尽可能地挽回已经造成的不良影响。
祸从口出,特殊时刻尤其需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本来就已经让自己被讨厌了,如果这个时候你因为委屈或其他原因而出口抱怨,或做出什么顶撞对方的事情,基本上是在火上浇油,是主动让自己往枪口上撞,可能因为你无礼、鲁莽的行为而变得没有余地。
第二步:不动声色
司马懿当务之急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做出补救措施。同时,他也没有忽视一个问题:这件事是上不了台面的。
这一点很有意思,也让司马懿找到了突破口,发现了解决之道。
首先,曹操是低调的引而不发。
“狼顾相”和噩梦都是曹操私下里与曹丕说的,这些话是不入第三人耳朵的秘密。也就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司马懿是不该知道这些事的。
这就是他可以利用的地方,因为他读出了曹操的心思。
作为管理者,因为私人原因而对下属产生疑心本来就是不应该的事情,是会让下属心寒,尤其宣扬出去会闹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曹操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所以就算他心中讨厌司马懿也不能随便出手。
其次,让曹丕置身事外。
曹操告诫曹丕是好心,曹丕告诫司马懿也是好心,但是若是曹操知道了这一点,他的好心就变成驴肝肺了,恼羞成怒中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情。后果严重的话,曹丕这个太子的位子并不一定坐得很稳当,且司马懿已经摆明了与曹丕拴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曹丕如果出事,司马懿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第三方的话之所以比较有效是因为不牵扯自身利益,可以保持中立的态度,所以可信。在司马懿这件事情上,曹丕越是表现的淡漠与不在乎,反而是对司马懿的保护。而如果他对于司马懿太在意,太保护,很可能反而引起曹操的怀疑,到时候曹丕再说什么话,曹操将他们视为一体,必定也听不进去,甚至曹丕越说越会火上添油,适得其反。
第三步:让事实说话
只要司马懿可以用积极的实际行动打消曹操的顾虑,就可以让这个没有挑破的秘密继续成为秘密,然后在时间中慢慢消失无踪。这就是司马懿的对策,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司马懿必须让自己保持一如既往的工作态度,不动声色,不让曹操发现有异常的地方。
虽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也不是随便加,而是要顺势煽风点火或顺水推舟出来的。比如杨修,早就因为若干事情得罪了曹操,但一直没有事情。直到他自找的“鸡肋”事件主动撞到曹操的枪口上,给了曹操合理的借口,当即以“妖言惑众,扰乱军心”为由砍了他的脑袋。由此可见,漏洞都是自己捅出来的,把柄多是主动犯错送给对手的“礼物”。
因为曹操作为管理者要服众,所以不能用私人借口治罪司马懿。所以他只能用借题发挥的方式。司马懿从这一点考虑,必然也会明白,只要自己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让曹操找不到可以挑刺儿的地方,就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被穿小鞋。
当然,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出错是很难的,因为对方手中拿着放大镜在关注着他,也许有些事情根本不算是错误,但也可以被借题发挥。比如,写错字就是不认真,统计数据有误差,有使用尊称,等等。这也是他为什么甚至开始亲手照料马匹,因为这也可以作为攻击他的一个借口。
司马懿殚精竭虑地工作着,用完美的工作让曹操找不到把柄。他的执行力和做事之周密实在让人佩服!
司马懿的护身符是什么?是他收敛锋芒、随高就低的心理策略。
“随高就低”来自宋朝释普济禅师的一首诗。在他所作的《五灯会元·浮山远禅师法嗣·衡岳奉能禅师》中有“苦乐共性,随高就低”一句。
“随高就低”是一种积极理智的入世心态。人在江湖,风浪不断,遇到困境如何应对,决定了你是能够顺应它还是被它绊倒。
人在江湖飘,情商大于智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超脱淡定的心态。很多人被人嫉妒甚至受到伤害,原因在于他们过于锋芒毕露,不懂得放低姿态做人。
一位老教师参加同学会。经过15年的时间,这些学生已经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有所发展。聚会结束后教师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当初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工作后并没有全部有很好的发展,反而是那些在班中有些调皮但人缘很好的学生基本上都发展得不错。
可见,一个人纵然拥有高智商,却不见得在社会上混得好吃得开。高智商不等于高情商,前者在学习的时候起关键作用,后者则在社会生活中助你一臂之力。
姿态放低,不等于低头认输。虚心竹无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过刚易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疾风过境,满目狼藉的是折断的林木,反而是地上的野草损失最低。在困境中选择硬碰硬的方式,只能够得到折木一样的下场,而明智地选择放低姿态,以退为进,却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