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关羽出兵包围了曹仁驻守的樊城。僵持中,曹操接到信报,他当即安排于禁带领七军赶去樊城给曹仁解围。
人算不如天算,于禁解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赶上了一桩倒霉事。
因为连绵的秋雨,汉水水位猛涨,破堤而出的洪水,瞬间将于禁带领的七军淹没,损失严重。于禁本人则因为被蜀军擒获而投降了关羽。
曹操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件事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一时间让他失神地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要迁都。
当时汉朝的都城设在许昌,曹操被关羽的声势迷惑,在来势汹汹的对手面前他有些慌了。毕竟刘备打的是保皇的旗号,而许昌离他们太近,对自己很不利。他打算将都城迁移到河北。
司马懿在朝议的时候听闻了这件事,不管他人如何说,他首当其冲地站出来对曹操的这个决定投了反对票。
司马懿一针见血地指出:“于禁失利是因为洪水,而不是被关羽打败。我们并没有太大的损失。贸然迁都,一方面示弱于对手,一方面又会令淮沔地区的民众惶恐不安。”
曹操仔细听着司马懿的话,被初时混乱战局搅乱的脑子慢慢清醒过来。对呀,于禁虽然输了,但要是没有遇到洪水,谁胜谁负还未可知。关羽的声势虽然浩大,还没到坚不可摧的地步啊!
他正想着,又听到司马懿继续说道:“更何况,孙权和刘备两个人虽然结盟,实际上彼此各怀心思,关系并不亲厚。现在的战局对蜀国有利,关羽一路高歌猛进的局面,并不是孙权乐见的。毕竟他出了力却没有得到利,搁谁身上也不干啊。”
很有道理,我怎么忘了孙权这个投机分子了?曹操眯着眼睛看着面前的司马懿,他在侃侃而谈中目光沉静,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甚至,他恍惚地看到了自己昔日的影子。
司马懿最后建议道:“我觉得我们不如暗中联络孙权,许他一些好处,我们再从旁协助孙权,这样双管齐下,樊城之围应该可以不攻而破了。”
这是一招围魏救赵,拆散了吴蜀联盟,令其狗咬狗。曹操一点即透,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他赞许地点点头,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一方面,打消了迁都的念头;一方面,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
事实证明,司马懿对孙权这个人了解得非常透彻,在一番运作下,吴蜀联盟被打破,孙权审时度势,转身拉住了魏国的手,蜀国孤军奋战,关羽力不能敌,败在东吴大将吕蒙手中,被俘,遭砍头。
司马懿唱反调的学问,你知道多少?
的确,司马懿很少让自己“与众不同”地唱反调,但是,他不是不会唱反调,而是只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唱。
所谓合适的时机,一方面,唱反调之后的情势必须要有利于自己,一方面,唱反调必须有的放矢,有备而发,而不是夸夸其谈,或心血来潮的冲动行为。
司马懿知道,新人不要轻易唱反调。
曾经,他作为一个新人跟随曹操剿灭张鲁。那一次他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但是被曹操驳回了。司马懿没有选择不合时宜的唱反调,一味坚持己见。他当时识时务的表现显然被曹操记在心中,几年后提拔他当了自己的军司马。
新人时期在表现自己的同时,需要注意表现的度。有冲劲是好事,但过犹不及。用力太猛,无所顾忌,很可能自毁大好前程而不自知。
谁也不是天生的幸运儿,机会都是有限的,失去了一次,未必有第二次。司马懿在新人时期的表现可圈可点之处在于,他一方面让曹操看到了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又不会让自己显得比曹操高明,让他心生忌惮或嫉贤妒能的心理。
司马懿明白,说符合身份的话。
而在这一次关于迁都问题上,司马懿却一反常态,站出来与曹操唱反调,不是他变了,而是时局变了,他的身份和地位变了。
此时此刻,作为曹操身边的机要谋士,他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曹操出谋划策,并修正曹操的行为,指出不当之处,为他的所作所为查遗补缺。所以,他在发现错误和不妥的时候,必须要出声指出这些问题。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也是曹操要求他完成的工作内容。他如果一个劲地随声附和,反而是失职,令曹操心生不满。
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司马懿每一次出声都适时、适度、适宜地表现着自己,同时又可以被曹操接受。这就是他可以长盛不衰的一个秘诀。
唱反调如何与规矩相结合?
当你面对这样一道选择题的时候,你会如何做?
一边,是将要到手的利益,前提是你要违背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另一边,是必须遵守的铁律,如果被制定者发现你违反了它,就会被清理出局。
你会选择前者还是后者?
曾经,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公司有一名优秀的营销员工,他的业绩非常出众,却被查出私下里在与客户接触的时候承诺给客户回扣。而回扣这件事在马云创业之初就将之作为一条绝对不能够去触碰的禁区,一旦发现有员工违背了这个规定,会立即开除。
有人认为马云会因为他的业绩而网开一面,然而马云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他维护企业规则不惜六亲不认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态度,公私分明,坚持立场,绝对不留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所有人再一次被上了一课。
模糊了唱反调与逾矩的界限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事实上,唱反调这件事一样有规则需要遵循,绝对不能够随心所欲而行。因为凡事都有一个底线,也都有自身的规则,唱反调决不能特立独行地打破这些底线和这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