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这一年的秋天,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简单地说,曹操杀了一个人。
死者是当红一时的明星级人物,比司马懿风光,曹操的众多儿子都争相以结识他为荣。
这个人叫杨修。没错,就是历史上因“鸡肋”事件而送了性命的青年。
司马懿看人的眼光很准,杨修在他眼中并没有得到高分,在他们共事的那段时间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在印证着司马懿的看法。
曹操当了魏公,有了自己的诸侯国。这时候选择继承人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很快,两名候选人脱颖而出,成为竞选的大热门。一个是曹丕,另一个是曹植。曹丕赢在长子的身份,曹植则备受曹操喜爱,认为他才华最高。
两个人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底,从人数上看,曹丕占优。不过,曹植也不弱,虽然人少,但一个杨修足够“以一当百”,至少,曹植是这样想的。
司马懿很不以为然,他选择站在曹丕这边。曹植与杨修的双剑合璧组合在司马懿看来,不过是两个清高自大的知识分子因为惺惺相惜而走到一起。
凡事无利不起早,联盟要靠利益来维系。而仅凭着理想与共同的兴趣,这样的联盟关系很脆弱,也很危险。果然,在曹丕与曹植的竞争中,看似占上风的曹植却总是被反转地输了后手,曹丕一路乘胜追击,先输后赢,笑到最后。
也就是在这个夺嫡的过程中,杨修耍小聪明协助曹植的几件事曝光后,惹得曹操大怒,彻底把自己在曹操那从“香饽饽”变成“眼中钉”。
第一件事是他向曹操举报,称曹丕行为失当。但曹丕这边的人也不是吃素的,提前通报了曹丕,曹丕得悉后抢先一步挡了过去。以至杨修举报的时候,反倒在曹操眼中成了一个居心叵测、挑拨离间的小人,曹操对他开始不喜。
第二件事是他帮曹植在曹操出题考试前打小抄。别看曹植文学才赋甚高,但在治国安邦之道上却需要作弊,杨修提前预测了题目,并准备了答案,让他熟记于心。曹操当面表扬了侃侃而谈的曹植,事后却被告知那不过是杨修提前准备好了答案。曹操感到被愚弄,更加不喜。
第三件事,曹操下令守城人不放行,却又让两个儿子出城,以考验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结果,曹丕无功而返,曹植却很有魄力地杀掉城门官,大摇大摆地走出去。曹操大喜,这才是我的儿子啊!就要有这样的霸气!
事后,曹操问曹植:“儿子,你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啊?”
曹植这个“愣头青”毫不含糊地回答:“那个什么,是杨修告诉我的。”
完了,一句话彻底将杨修打入曹操的“冷宫”。
我还在呢,如今我的儿子就这么听你的话,要是日后真的是他继承我的位子,还是这么听你的话,这江山是我曹家的还是你杨家的啊?
反观此时的司马懿,作为曹丕班底的重要成员,不断立功的同时,却也没有把柄被对手攻击。他选择站在曹丕一边,但又不招摇显摆,绝不站在风口浪尖上找死。就这样,他同时获得曹操与曹丕的好感,一路扶摇直上。
最后的最后——
曹丕赢了,他的手下跟着鸡犬升天,其中就包括司马懿,他当上了曹丕手下的太子中庶子,不久又当上军司马。
曹植失败了,他本人没有什么大碍,不过是继续做自己的逍遥王侯,而他的手下,从杨修到丁氏兄弟,先后被曹操和曹丕借题发挥地除掉了。
可见,跟错人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司马懿相比杨修,他们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
两个阵营的两个人,一个命丧黄泉,一个成功晋级一路高升,这样的差距不是智商造成的,而是情商。撇开抱大腿的选择不谈,看二人的表现会发现——
杨修虽然聪明,可惜情商太低,最终被玩死了。
而司马懿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作为曹丕阵营的主力军,一方面靠着自己的能力得到曹丕的倚重与信赖,另一方面又低调地让曹操抓不到任何错处和把柄。他同时得到了曹操和曹丕的肯定与不同程度的信任。单这一点,就足以让人伸出大拇指,赞一声“高,实在是高”!
杨修的悲剧人生与其说是曹操造成的,不如说是他自己,也可以再加上一个“不懂事”的“口无遮拦”的曹植。杨修错在生错了时代,如果在盛唐时期,或许杨修的表现不亚于李白,曹植也一样。他们在太平盛世,都可以依靠文采混口饭吃。既然他们生在这个时代,却又不能够自我调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那么最终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司马懿始终清楚曹操的底线,而杨修却始终看不清。曹操是做大事的人,他不会斤斤计较一个人得罪自己这件小事,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杀杨修的,要知道,这会损害自己的公众形象。杨修致命的原因,真正让他成为曹操眼中钉的决定性表现,还是夺嫡战时他作为曹植幕僚所做的那些逾矩的事情,这让曹操坚定了要除掉这个害群之马的决心。这是曹操的底线,他们自己家的家事,外人明目张胆地插手,那简直是找死的节奏。
不管怎么说,杨修也不算是躺着中枪,因为他确实与这些事情撇不开干系。曹植背后的人当然是希望他得到最后的胜利,但是当他们为曹植谋划的事情超出了曹操可以接受的范围,一切就不那么合情合理了。作为曹植背后的主要智囊,杨修为他出了很多点子,这些点子加速了曹植的灭亡。
凡事都有一个度,不择手段地去做一件事,唯一的解释就是太想赢。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态度决定命运”这句话虽然流传深远,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还有一个成语对它进行制约,即“过犹不及”。
当太过于执着地想要赢而使出一些不很光彩的手段,甚至是曹操最讨厌的作弊行为,而且这些张扬的行为偏偏没有达成自己所期望的目的,反而给曹植的形象抹黑,造成负面影响,那么这些辅助者就会立即成为曹操最厌恶的人,进入了曹操的“死亡名单”。
不是说曹丕一方没有这些小动作,而是曹植做得太高调,太张扬,想让人不注意都不行。可以说,曹丕的低调隐忍策略,与司马懿的暗中指点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也是一种政治策略。司马懿不但跟对了人,而且做对了事。
很多时候,不做是错,做得太过也是错!
很多时候,贪心才有糖吃,但吃到嘴里的是糖,还是糖衣炮弹,可说不准。
曹操是一位时而严厉时而慈祥的父亲。曹植则是一个时而顽劣时而优秀的儿子。父子之间有亲情做保护伞,君臣可没有这样的保护伞,比如倒霉的杨修。
《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记载:“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就是曹操对待杨修的态度,也是他们的定位。曹操是一位冷酷无情的CEO,杨修则是一名中层,同时还是曹操的死敌袁绍的外甥,这样的身份不但不谨慎,反而如此张扬,不是缺心眼主动往枪口上撞吗?本来就对你有猜忌,不杀你杀谁?
作为父亲的曹操在面对曹植的时候,不会像对杨修这样无情,他做不到那样的冷静而理智。曹操首先想到的不是“曹植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而是“都是你们这帮人把我儿子带坏了”。
注意:这两者之间不是对应的关系,甚至可以没有关系,也没有道理可讲。
曹操认定曹植很多糟糕透顶的表现背后的主使者就是杨修,即便其中有冤情,只是一旦这种观点被坐实,杨修自己有口难辩,曹植出面调解还会让曹操更加气怒,进而火上浇油。
曹操必须为曹植的糟糕表现找到一个自己可以接受,同时也是大众可以接受的借口和理由。再加上自己讨厌杨修许久,也没有人出面保他,敢冒风险为他说话。
于是,杨修的死期到了。
与杨修相比,司马懿很聪明。
司马懿的聪明,在于他看懂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不仅看清了形势,而且看懂了曹操的心理,最终周旋于龙争虎斗中,做到了明哲保身,并且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好前程。聪明的关键,不在于司马懿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没做什么。
总之,司马懿绝不轻易让自己变成出头鸟。
第一,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手的行事风格前,他不会让自己轻易涉险。
第二,时刻注意给自己留条后路。
司马懿并没有在明面上得罪曹植。毕竟就算输了争斗,曹植依然是曹操喜爱的儿子。当一切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仍有可能翻盘。而一旦得罪了曹操,曹丕在没有正式成为太子前不一定能够保住司马懿。
反之,杨修曾经打小报告的行为算是彻底得罪了曹丕,若不是曹操出手杀了他,他日曹丕继位后也断断容不下他。所以,杨修的命丧黄泉不过是初一和十五的事,在劫难逃。
审视这两条人生轨迹,我们可见司马懿的起步曲折而低调,但是上扬的趋势保持不变,直至后来当上相国。而杨修起步很高调,但却步步向下,直至丢了性命。
一个如流星一般陨落,一个则如恒星一般稳稳地依偎在太阳和月亮的近旁。杨修的陨落照亮了司马懿的前路,作为前车之鉴,给了司马懿很大的警示。而司马懿在多年的小心经营之后,终于告别菜鸟时代,迎来了自己职场生涯的一个上升期。
其实,杨修的触礁、搁浅直至沉没,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性格有关,与他的情商有关,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诸如“一口酥”“绝妙好辞”之类的小聪明已经让曹操心生厌恶了。他走到最后那一步是前期不断积累出的恶果,不加收敛的举止实在是一种慢性自杀的愚蠢行径。
是才子的清高自傲也好,是政治观念不同也好,是受到自己身份背景的拖累也好,情商太低的杨修先是跟错人,然后又做错事,最终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也许他本不应该趟这潭浑水,如果做一个自由的学者或许他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玩好游戏还是被游戏所玩,通过司马懿的故事你悟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