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人,很是贫穷,且欠了人家很多的债,没有办法偿还,只得逃到别处去躲避。一天,他逃到了荒凉的田野里,看见一只箱子,他打开箱子一看,里面都是珍珠宝贝除此之外还有一面镜子。当时这个人见了很是欢喜,就动手去取那些珍宝,但他看到镜中照出的人,吓得连忙停止,心里感到很不安,就对镜中人说:“我以为是一只空箱子,里面是没有东西的,想不到有你在这里,请不要见怪吧!”然后他就急匆匆地逃跑了。
七情六欲是最容易迷惑人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自己所迷惑的。
人在高兴过度的时候难免忘乎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能够让人高兴到忘乎所以的恐怕只有包括金钱在内的少数几样东西。穷人因祸得福,拾到了价值连城的珍宝,本是好事但由于太过于注重钱财等身外之物,他竟然连镜中的自己也认不出来了,最终与改变命运的珍宝失之交臂。这就是不淡定的心态。
一个人要想不被财色名利所迷惑,首先就要修炼自己的心态。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三条标准看上去简单,但事实上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在贫穷中,我们很难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为了钱,为了权,我们很容易立即就“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准则——不仅不认识自己,也不认识任何人,不认识法律——只认名利。就像哲人所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人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对面的世界了。
每个人都有不劳而获的妄想症,因为没有钱,穷日子过怕了,所以做梦都希望自己能拣个百宝箱,一步跨入富翁的行列。这种想法本身没什么不好,但思维决定行动,想得多了,就容易迷失自我,难免动歪脑筋、走歪路,到最后被名利蒙蔽双眼,完全不认识自己了。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聪明人是如何对待财色名利的。
春秋末年,鲁国人公仪休因德才兼优被任命为宰相。他有个嗜好——爱吃鱼,几乎到了无鱼不欢、无鱼不食的地步。看到公仪休做了相国,一些别有心机的人便千方百计地送鱼给他吃,但全都被公仪休婉言谢绝,失望而归。
不久,公仪休的一个学生听说老师当了宰相,特地买了两尾鲜鱼登门祝贺。公仪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纳。
学生非常奇怪,问道:“老师一向喜欢吃鱼,今天学生来看望老师,为什么却不接受呢?而且我听说很多人都曾经送鱼给老师,老师为什么一概不收呢?”
公仪休回答说:“我身为宰相,理应廉洁奉公,所以他人送鱼一概不收。”
学生想了想,说:“我送鱼是尽师生之谊,别无所求。再说老师身为国相,收两条鱼又算得了什么?”
公仪休摇摇头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与其这样,我不如现在不接受别人的鱼,做个廉洁奉公的好宰相,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的职务。这样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我自己的俸禄能保证我天天有鱼吃。因此我不会接受你送的鱼。”
人生就是如此奇妙,正因无私才能成其私。公仪休爱鱼不受鱼,值得称赞,因为他是为了保住相位,同时保证自己有鱼可吃,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站得高、看得远,做纯粹而清醒的自己。
面对金钱、权利和美色,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不堪一击。究其原因,就在于世人往往无法逾越欲望的雷池,这也是人性的最大缺憾和悲哀。
成功是什么?问十个人恐怕有九个人会回答——成功就是有钱。那么金钱又是什么呢?哲学家叔本华说:“金钱就像海水,喝得越多,你就越渴。”地球不能没有海水,人类不能没有金钱,但千万别让赚钱成为你的信仰,更不要让金钱支配你的人生。
迷失了自己,丢了自己的人,乐极生悲恐怕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