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人,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就请问人家说:“我怎样才能讨好国王呢?”那人对他说:“如果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就得处处学着国王的样子。”这人就跑到国王跟前去,看看国王的举动,一心要学国王的样子。那时国王正在不断地眨眼睛,这人也就不断地眨眼睛。国王见了,觉得很奇怪,问道:“你的眼睛是有毛病,还是被风吹痛了呢?”他回答说:“我的眼睛没有毛病,也不曾被风吹痛,我是要得到国王的欢心,处处学着国王的样子,所以国王眨眼睛,我也就眨眼睛。”国王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真是一个大浑蛋!”就叫人把他痛打一顿,驱逐出境。
中国古代曾经有一位丑女,名叫东施,她看到美女西施皱眉捂胸,就忙不迭地效仿,结果使自己丑上加丑,至今仍是人们的笑柄。这则寓言中的主人公显然连东施都不如。东施还知道学西施美的一面,而他却哪壶不开提哪壶,偏去学国王的不足之处,或者说是缺陷。殊不知国王眨眼睛那是没办法的事情,国王不但不以此为美,反而可能有几分忌讳。他这样盲目地效仿,在国王看来简直就是存心刺激他,让堂堂一国之君下不来台,他这一顿揍挨得也算不冤了。
讨人喜欢原本无可厚非,毕竟谁也不愿意惹人生厌,但这个主人公马屁没有拍好也就罢了,还差点儿为此丢掉小命,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标杆或榜样,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但人无完人,标杆也不可能处处是标杆,榜样也难免有缺点,因此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地去学习,去接受,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千万不要像故事中的蠢人一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好的没学会,坏的反倒学了一大堆。
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将这个寓言的含义稍作延伸,那就是你可以从别人的视角去看待事物,但是一定要从你自己的视角出发去做事。被人们称为“美国的孔子”的爱默生说过:“要想成为真正的‘人’,你就必须不盲从,不因袭。你的心灵的完整性不容侵犯,因为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再神圣……我之所以会犯下那么多错误,都是因为我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转而从别人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所致。”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担心自己与众不同。他们最怕的事情,就是自己在穿着、行动、言谈、思考模式等方面得不到所属的圈子的认同。但是过犹不及,刻意模仿他人,不分是非黑白地把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只会让人失去自我,变成随波逐流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