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口渴了,看到路旁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旁边放着一个木桶,里面装满了水,他就开口大喝起来,喝饱了以后,他指着清泉说:“我已经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在流着,并不停止。这个人于是在泉边大闹个不休。有人见了,责笑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来呢?”
世人常在饮用着五欲的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常常使人们颠倒迷惑。
有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下工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缘,不生妄想。不从自心远离下工夫,而只要求外面五欲的境界不来侵扰,既不可能阻止声、色等的显现,也不可能得到烦恼的解脱,是徒劳无益的。
有句话叫“为人心静自然凉”,天太热了,心情也容易跟着波动。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遇到外部环境不顺心的时候,谁都难免情绪化,尤其是那些很感性的人,乃至性情中人,情绪更容易受情绪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有时候,人还是那个人,事还是那件事,可是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却大不相同。仔细想想,问题还在于我们的定力不够。奢望社会上都是谦谦君子是思想不成熟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希望每一件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更是天真得无药可救,与其像故事中的愚人那样抱怨流淌不息的泉水,何不自己走开,远离是非之地,关好自己的心门呢?
佛教禅宗中有一段著名的公案:
有一次,临济宗杨岐派宗师方会大师问他的徒弟白云守端:“你以前都拜过谁为师?”
守端回答:“茶陵郁和尚。”
方会又问:“我听说茶陵郁和尚悟道源自于一次过桥时不慎摔倒,还听说他当时写了一首诗偈,你记得那首诗偈吗?”
“我记得,”守端回答,“那首诗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牢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听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笑着走了出去。
老师因何发笑呢?守端百思不得其解。他想啊想啊,居然因为老师这突然一笑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天刚破晓,他就找到老师,问他为什么听到茶陵郁和尚的诗偈会发笑。
方会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他:“你昨天经过街市时,有没有看到那个小丑?”
“看到了,”守端不解,“这跟老师发笑有什么关系吗?”
方会说:“在某一方面,你还不如那个小丑。”
“老师指的是什么?”守端更糊涂了。
方会说:“小丑喜欢别人笑,而你却害怕别人笑。”
守端听罢,顿时大悟。
白云守端悟到了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但是很值得我们深思:老师发笑只是正常的脸部肌肉运动,与茶陵郁和尚的诗偈无关,自己却为此思考了整整一个晚上,想来真是可笑真是无聊。
鲜为人知的是,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也曾闹过类似的笑话:张大千留有一把浓密的胡须,风采飘逸。有一次闲聊,一个朋友好奇地问他:“张先生,晚上睡觉时,您是把胡子放在被子上面,还是放在被子里面呢?”张大千不禁一愣:“这……我以前从来没有留意过。这样吧,明天我再告诉你。”晚上睡觉时,张大千想起了朋友的话。他先是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感觉好像不太舒服;于是他又把胡子拿到被子里面,感觉也不自然……就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一晚上,张大千也没有想明白:以前想都没想过的问题,怎么现在却这么让人头疼呢?
其实,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类似这些根本就不值得考虑的问题,考虑多了便成了烦恼。六祖慧能说过,“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累,就在于他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为自己本来无一物的心灵凭添了诸多无名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