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因有事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动身时叮嘱仆人说∶“你要好好看守门户,同时要好好照管住系驴的绳子,不要让驴跑了。”这个主人走了以后,有一天邻村在演戏,弹唱得很好听。那个仆人听到后,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观看一下。于是他就把门板拿了下来,放在驴背上,牵着驴子去看戏。仆人去后,家中所有财物都被窃贼偷空了。等到主人回来,他看到家中财物都没有了,很是奇怪。就查问仆人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仆人回答说∶“主人叫我看守的是门、驴子和系驴的绳子,现在这三件东西都好好地存在着,并没有缺少。别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主人听了更加气恼,大声责骂仆人说∶“你这笨蛋,叫你管门,是因为屋里有财物,现在财物既已失去,留着一扇门有什么用呢?”
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层出不穷,定力稍浅者稍有不慎就会误入禁区,在欲魔的蛊惑下生出侥幸心和各种各样的歪心。这则寓言就是在告诫佛家弟子要持守戒律的同时,警示世人不要因为对外物的贪恋和无休止的欲望丧失了宝贵的人格。我们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里的“脸”其实就是我们的人格,好比寓言里的屋中财物,一旦丧失,门啊,驴子啊,绳子啊,统统都失去了意义。
古人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但是很多人都曾经想过也试过在曲中求个鱼与熊掌兼得,殊不知所谓“曲中求”就是强求,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尤其是那些根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我们更不能抱有丝毫侥幸心理,钻原则的漏洞,找法律的空子。要知道“有得必有失”,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必定会失去不应该失去的东西。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从得失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不仅是指途径、渠道,也包括道德。有句俗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无论如何,你都必须走正道,搞阴谋诡计、歪门斜道,到头来终究不免摔到自己挖掘的陷阱中。所以在面对名、利、权之际,每个人都应当正确地把握取舍关系,及早放弃侥幸心理,为自己也为整个社会守住自己的心。
在这里,东汉名士杨震为我们做了好榜样。杨震是东汉著名的儒学大师,人称“关西孔子”。他年轻时,曾多次婉拒朝廷官员的举荐,不肯做官,只以教书和租地务农为生。后来,大将军邓骘三番五次地邀请他做官,杨震不好拒绝,便出任了荆州刺史一职,因其政绩卓著,后来被调任为东莱太守。
在上任东莱太守途中,杨震路过昌邑县城。昌邑县令王密本是杨震的学生,王密做官也是杨震做荆州刺史时举荐的。为了感谢老师的举荐之恩,半夜时分,王密怀揣着十斤金子,悄悄地来到杨震的住处,双手奉上,感激地说:“我本是荆州的无名书生,多亏老师一手提携才有今天。此恩此德,学生终身难忘。”
杨震先是一愣,继而笑道:“你我师徒多年,也算得上彼此了解了。可是我了解你,你并不了解我呀!”
王密再次恳求道:“请老师理解,这只是学生的一点儿心意,没有别的意思。而且这些金子都是自家之物,绝非贪贿所得。再说,半夜三更的,也没人知道……”
“怎么没人知道?”还没等王密说完,杨震已勃然大怒:“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赶紧收回去吧!”
杨震的当头棒喝,弄得王密既惭愧又尴尬,只得灰溜溜地收起黄金离去。
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他公正廉洁,从不接受任何贿赂,他的子孙们也与平民百姓一样,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生活十分简朴。一些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对他们说:“让后世都称赞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这样的遗产,不是很优厚吗!”
杨震所说的“四知”,实质上是指社会道德准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天地良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然而确实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心如果浮躁,价值观念就会日益偏离正轨,甚至错位。本该放弃的,却在拼命攫取;本该追求的,偏偏又毫不犹豫地放弃。这种人生方向、价值观念的悖离,极易使人沉迷其中,最终迷失自我,甚至自取灭亡。
所以,在面对名、利、权之际,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取舍关系,及早放弃侥幸心理。如果能够在伸手之际暂停片刻,冷静地看一看、想一想那些悔不当初的教训,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放弃“曲中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