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国王,在他的园中种有一株好树,长得非常高大茂盛,能结出一种很好的果子,这果子很香甜,是别处所没有的。有一天,来了一位外国客人,国王领着他去看这株树,并对他说:“这株树能结出一种甜美无比的果子,可以说是世上少有的。”那位外国客人问道:“既然有这样好的果子,能不能让我尝几颗呢?”国王听了,就叫人把这树砍倒,可是只摘到了几颗熟果子。后来国王又叫人把砍倒的树重新种植起来,然而树根和茎都断了,这株树不久就枯死了,当然也不能再结果子了。
佛家认为,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果子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需要树根吸取养料,需要树干输送养分,需要树叶进行光和作用等等。砍断树干,截断养分,破坏了果实成长的基础,还想修成正果,怎么可能呢?
世上根本就没有脱离了“因”而存在的“果”,一脚上岸、一步到位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终不可取。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做事喜欢急功近利,不为成功奠定好基础,有意无意地破坏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结果往往因为眼前利益而弄巧成拙,失去了长远获利的机会,这时候再追悔也已经不可挽回了。我们要吸取其中的教训,先种好树,再摘果子。
古时候,某地有一条大河,河边住着一户以经营草织品为生的商贩,他们把岸边人家用蒿草织成的草箱收购起来,运到城里去卖,以此养家糊口,尽管利润有限,但也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有一天,商贩的儿子纬萧在河里游泳,幸运地捞到一颗价值千金的龙珠。一家人十分高兴,纬萧更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他对父亲说:咱们长年累月地卖蒿箱累死累活也不过混个吃喝,还不如到河里去捞龙珠,要不了多久就会发大财!但商贩不同意儿子的意见,并对儿子讲了一通道理,说做生意如同做其他事一样,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潜在的危险。一分生意三分险,对每一种生意,我们既要考虑到赚钱的结果,也要考虑到赔钱的下场,即使眼前利益十分诱人,也必须先从坏处打算,掂量一下该不该冒这个风险。倘若觉得某一笔生意赚钱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赔了,损失只占资金的一部分,还可以重新再来,那么这样的风险可以冒一冒;反之,一旦失败全盘皆输的风险,则绝对不可冒。最后,商贩提醒儿子说:你得到的那颗龙珠,长在大河深渊黑龙的嘴里,你能够得到它,是黑龙沉睡的时候不小心从嘴里吐出来了。一旦再下河去捞珠,黑龙正愁找不到偷珠的对象,必然把你连骨头带肉吞到肚子里去!命都没了,还捞什么龙珠呢?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会对国家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