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些商人,预备到远方去做生意,要经过大海,可是不知道走法,大家商量的结果是请来一个领路的人。这样,他们就出发了。半路上,到了一处旷野中,有一所供奉天神的庙宇,依照他们的习惯,必须杀一个人来祭祀,方得通过这个地方,这些商人讨论后,都认为在他们中尽是亲戚或同乡,一个也不能杀死,只有那个领路的人是外乡人,不如杀他来作祭祀。所以就把那个领路的人杀了。等到祭祀完毕,他们又动身走了,可是因为没有领路的人而迷失了方向,走来走去走不出茫茫的旷野,终于大家都困死在旷野里。
元朝时,浙江省每年举行科举考试,行政长官彻里帖木耳看到科举考试有许多弊病,便暗下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了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参政许有壬当场就站出来表示赞同,治书御史普化却讽刺道:“参政你也是科举出身,才在朝中做官,现在参政可谓是过河拆桥的人啦!”
此后,人们便把那些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的行为称为“过河拆桥”。而故事中的商人们蠢就蠢在他们还没过河就拆了桥。过了河拆桥被称为阴险,而没过河就拆桥却是不折不扣的傻瓜!
当然,我们绝不是教您过完了河再拆桥,我们需要提醒的是——这正是贵人难求的原因所在。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拼死救了董卓,董卓非但不感谢三人的救命之恩,反而冷眼相待,换做是你,下次你还会救他吗?也许你会救,但凭心而论,这个世界上像您素质这么高的人并不多。更有甚者,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比董卓还不肖,不感恩图报也就罢了,还对贵人下黑手。
其实过河拆桥之人不仅令人痛恨,而且害人害己。因为“拆桥”原本的目的是不愿再让别人过河,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别人过不了河,自己也断了后路。拆的桥太多了,自己也就走上了绝路。一旦遇到什么挫折,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结果也只有跳河——死路一条了。
或许某些人的确靠着过河拆桥风光了,但过河拆桥绝不是什么妙计,至少不是长久之计。拆了桥,你可能暂时得了利,但是你付出了自己的名声作为代价。而名声这种东西,可不是那么好挽回的。比如故事中的商人们,在杀向导之前,他们估计也曾想过再找一个向导,可还有谁敢做他们的向导呢?但这又能怪谁呢,是他们自己亲手拆了通向财富的桥搭了一座通向不归路的桥。死亦死矣,还被当做愚蠢的教材反复说教。可悲!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曾采访过男高音歌唱家王洁实。当问起王洁实的成功之路时,朱军特意拿出了一张调查表,请王洁实在“勤奋、天资、机遇”三个栏目后面,标出各自在他心目中所占的比重。
王洁实仔细思考了一下,在前两栏分别只标出了60%和50%,而在“机遇”一栏后面标出个“100%”,并且在后面加了四个字:“贵人相助!”
朱军指着“贵人相助”,笑着问他:“王老师能否告诉大家,哪位是你艺术生命中的贵人呢?”
王洁实说:“我所说的这个贵人不是指某一个人。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工厂的领导、师傅,我的父母、亲友、老师,还有我的好搭档谢莉斯等,他们都应该算做我生命和事业里的贵人。如果缺了任何一个,我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贵人其实就在每个人身边,他们就是你生活圈子里最近、最关心你的人。未来的路还很长,千万不要像寓言中的商人们那样。
说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要善待贵人。人生无处无贵人。不要抱怨一贵难求,贵人其实就站在不远处看着你。他之所以没有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多半是你做人太失败了。如果不及时醒悟,终有一天你会变成孤家寡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说,弄不好还会把警察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