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名曰“回归”的“变革”

马克思之梦

可以确定的是,那时,美国人精神振奋,整个社会士气高昂。正是从这一美妙的“高昂”气氛中,我发现了美国式民主的最佳资质和潜能。2009年1月,第44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举行了就职仪式。

美国参议员黛安·费恩斯坦(民主党,加利福尼亚州人,当时职衔,以下基本相同)——曾任旧金山市第一位女市长——以总统就职仪式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宣布仪式开幕。这件事令我感触颇深:一位女性主持总统就职仪式,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按惯例进行祈祷的宗教人士是里克·沃伦牧师,他来自全美屈指可数的巨型教会(megachurch,基督教保守派教会)萨多尔巴克教会(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奥巴马很清楚,提拔并起用该牧师势必遭到自由派的强烈反对。然而,正是此事令人感觉到他非同寻常的决心——本着“求同存异”(agree to disagree)的原则,追寻“一个美国”的实现。

奥巴马总统宣誓就职 (2009年1月20日,©法新社 查克·肯尼迪 摄)

随后,奥巴马总统宣誓就职。身旁是他的夫人米歇尔。她手捧着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于1861年宣布《解放黑奴宣言》时使用过的《圣经》。一想到这位夫人的祖先曾是南卡罗来纳州南部的黑奴,我便不由感到心潮澎湃。

黑奴曾参与白宫的基础建设,但黑人家庭入主白宫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事距林肯总统宣布《解放黑奴宣言》一个半世纪;距马丁·路德·金发表热情洋溢的“我有一个梦”演说半个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讲,奥巴马就任总统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瞬间。

曾几何时,当亚伯拉罕·林肯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时,卡尔·马克思代表欧洲的劳苦大众发去了寄予厚望的贺电。对马克思来说,美国是“大约一百年前最先产生了伟大的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地方,宣布了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和最先推动了18世纪欧洲革命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一事让人感觉到“民主共和国”的脉搏,正因如此,人们才超越了党派,分享同样的感动。

在亚拉巴马州南部,歧视黑人的传统根深蒂固,康多莉扎·赖斯国务卿(隶属共和党)就出生在这里。总统大选结束后的第二天,赖斯匆匆赶来参加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例行记者招待会,在会上,她动情地说:“作为非洲裔美国人,我感到十分骄傲。……为了不让种族问题成为影响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这个国家走过了漫长的旅程。尽管这项工作还未完成,但昨夜我们取得了惊人的重大进展。”这与奥巴马本人在竞选总统时表达的美国观不谋而合:“或许这个国家还达不到完全的社会融合,但是每一代的融合程度都在不断加强。”

在竞选中失利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发表了一段极富风度的败选宣言:

一个世纪以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邀请布克·T. 华盛顿(黑人政治家、教育家、作家)在白宫共进晚餐,全国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但今天的美国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了,残忍以及可怕的顽固一去不复返了。

之后,他又态度坚定地声明要和种族歧视说再见:

再也没有比一位非洲裔美国人当选美国总统更能证明这一点了。我们要让所有的美国人都没有理由不珍视他们的国民身份,不珍视这个地球上最伟大国家的国民身份。

在越战期间,麦凯恩驾驶的飞机在越南河内上空被击落,当时受伤的后遗症令他至今双臂不能举过肩。经过一年的俘虏生活,其父升任太平洋地区司令官,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军方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决定释放他。然而,他却拒绝抛下同伴回国,于是又在集中营多待了四年。从这些经历来看,尽管在总统竞选中败给了奥巴马,但麦凯恩对美国理念的信念并没有丝毫动摇。

我呼吁所有的美国人,就像我以前在竞选中说的那样,不要对我们目前的困难感到绝望,要相信,一直相信美国的前景和伟大,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必然的。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外交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其1835年出版的近代民主主义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中写道:“美国人的巨大优点不是在文化上比其他民族受到了更多启蒙,而是拥有纠正自身错误的能力。”

父亲出生于非洲肯尼亚,家境虽殷实但并非世袭政治家——拥有这般家庭背景的奥巴马却入主权力中枢白宫,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美国式民主确实颇具活力。在总统就职仪式举行时,我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一些平日里总在批判美国的美国人,也发来了出人意料的电子邮件:“作为美国人,我们一直对美国政治和美国社会感到失望,每当看到星条旗飘扬的样子就感到十分丢人。但是今天,我们却感到十分自豪,甚至忍不住挥舞起星条旗。”

奥巴马的保守性

奥巴马打出“变革”的旗号,无疑是针对乔治·W. 布什(小布什,若无特别提及以下皆同)执政八年间的情况。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若将其对布什政府的批评和不满归结为意识形态对立或党派对立,那就与小布什的心腹卡尔·罗夫之流以党派利益和党派策略为主导的时代无甚区别。奥巴马指向更高层次的目标,那就是超越长期以来腐蚀当代美国社会的“分离的政治”,将蔓延的犬儒主义“变革”为“希望”。这表明其志在“回归”“民主共和国”——或者说“理念的共和国”(由19世纪末政治学家约翰·W. 伯吉斯提出)——的理想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奥巴马本质上是“保守的”。

其证据便是,在担任美国联邦参议员期间,奥巴马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亚伯拉罕·林肯的肖像。这么说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同为伊利诺伊州出身、同为出人头地的政治家,而且林肯还是黑奴解放之父;毋宁说,林肯在南北战争时代统一了分裂的美国,通过起用政敌为内阁成员来谋求国家团结,以“民有、民治、民享”为目标——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总统大选中获胜后,奥巴马于2008年11月4日晚在芝加哥当地发表了演讲,他并未因为取得历史性胜利而得意忘形,反而表现出对失败了的共和党支持者的顾念:

让我们牢记,当来自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先生(林肯——作者注)首次将共和党大旗扛进白宫时,伴随着他的是自强自立、个人自由、国家统一的共和党建党理念。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都珍视的理念。虽然民主党今晚大胜,但我们态度谦卑,并决心弥合阻碍我们进步的分歧。

紧接着,奥巴马呼吁国民团结一致:

当年,林肯面对的是一个远比目前更为分裂的国家。他说:“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虽然激情可能不再,但是我们的感情纽带不会割断。”

民主主义并不等于少数服从多数。毋宁说,其真正价值恰恰在于胜利者(多数派)能在多大程度上倾听失败者(少数派)的声音并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共鸣。若把“数字逻辑”当作挡箭牌,轻视失败者(少数派),那就成了托克维尔所担心的“多数派专制”。

奥巴马对林肯的敬意和景仰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部分再现了林肯于1861年乘火车前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就任总统的故事;在林肯纪念堂举办有五十万听众参与的就职庆祝音乐会——《我们是一体》;并以“自由的新生——纪念林肯诞辰二百周年”为总统就职仪式的主题,这是引用自葛底斯堡演讲中“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获得自由的新生”一节。仪式后,为招待议会领导而举办的午宴上的菜单和林肯就任时的完全相同,甚至还使用了当时白宫陶器的复制品。由此可见在关于林肯的问题上,奥巴马是多么讲究细节。

奥巴马夫妇抵达在林肯纪念堂举办的就职庆祝音乐会现场 (2009年1月18日,©法新社 马克·拉尔斯顿 摄) QSseFCzVBG2eUN8GnnabXq5WGgnHgEfNR63tjNx3NceOOIXpUcRZfu1U/7X0d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