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逻辑的方向性

快乐会让你吃巧克力吗?

吃巧克力能立刻让我感到快乐。虽然它必须是好巧克力,但是它每次都能奏效。

难道是快乐让我吃巧克力的吗?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我们来关注一个更严肃的例子:成为美国公民意味着你可以合法地在美国生活。你可以合法地在美国生活,就一定意味着你是美国公民吗?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成为公民是合法居住的唯一途径。但其实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包括拥有工作签证,拥有永久居住权,或者作为难民被接纳。

时间和因果关系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逻辑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犯方向上的错误。在上一章,我们描述了凯尔·麦克唐纳完成的交易链,从一个回形针开始,以一幢别墅结束。我常常在想,这个交易链可逆吗?如果他改变了主意,比如说关于雪球的交易,那么最初的主人是否会把它换回来呢?我也不知道。

在前一章的例子中,我认为,如果你不支持那些饱受欺凌的少数民族,那么你和顽固的偏执狂一样糟糕。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反过来呢?你和顽固的偏执狂一样糟糕,是否意味着你不会支持那些饱受欺凌的少数民族?不是这样的。即使你确实支持那些饱受欺凌的少数民族,并且认为这种支持可以为自己开脱,你仍然会有许多和偏执狂“一样糟糕”的方式。也许你在公开场合支持少数民族,然后私下里阻止他们晋升或者加薪,或者拒绝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或者拒绝投票给他们。

我们有这样一个蕴涵:

不支持受到欺凌的少数民族 和偏执狂一样糟糕

但是,我们不能调转箭头,让它变成:

和偏执狂一样糟糕 不支持受到欺凌的少数民族

蕴涵符号“ ”看起来像箭头这一事实并不是巧合。选择这个符号有助于我们了解逻辑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调转箭头可能会彻底改变意义。以上一章的特权逻辑为例,最初形式为:

你有白人特权 你有特权

如果我们调转箭头的方向,那么它就变成了

你有特权 你有白人特权

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即使不是白人,你也可能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特权。例如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或者有权势的家庭为你带来的特权。

再来看看下面的蕴涵:

你是女人 你经历过性别歧视

这是日常性别歧视项目的假设:每个女人都经历过性别歧视,即使这种歧视不是公开的。性别歧视可能会采取微侵略的形式,我们本应该摒除它们,但也许我们已经对其习以为常了,甚至不再意识到它了。可悲的是,我们把性别歧视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意味着性别歧视不存在。相反,这意味它无处不在。

现在,我们尝试将蕴涵中的箭头调转:

你经历过性别歧视 你是女人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命题,但不幸的是,人们往往会把它与第一个命题混为一谈。如果你说“所有女人都经历过性别歧视”,那么很可能有人(通常是男人)会抗议说男人也经历过性别歧视。这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这与第一个命题都没有逻辑上的联系。第一个命题表明,如果你是一个女人,那么你经历过性别歧视;但如果你是一个男人,那么它不会表明任何事情。

这些例子全都表明,在蕴含表述中,调转箭头方向会产生一个全新的、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我们把这种通过调转箭头得到的命题称为原始命题的逆命题。

关于西蓝花和冰激凌

我最喜欢的一个关于蕴涵和逆转的例子是:如果你吃了自己的西蓝花,那么你就可以吃冰激凌。首先我承认,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些疑惑,这就是为什么数学家更喜欢使用字母和符号来保持事物清晰的原因。但是现在,我们要尝试使用词语。

如果真的不想吃西蓝花,那么一个遵循逻辑和字面意思的小朋友可能会开始询问:“还有什么其他的食物,我吃了之后就可以吃冰激凌呢?”此时,他们的精准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迂腐,大人们可能会生气地说:“你知道我的意思!”但是,孩子们只是追求准确性,并且试图找出一个漏洞来避免吃西蓝花。(我不是那种小朋友,我一直很喜爱西蓝花。也许是因为大人们从不用它来威胁我,或者是因为我喜欢它,所以大人们从不用它当作威胁。)

小朋友可能会说:“如果我用吃些鱼来代替呢?”等待他的答案可能会是“不可以,你必须吃西蓝花!”或者是“不可以,你只有吃掉西蓝花才能得到冰激凌!”这些都是逆转的例子,但是西蓝花的例子比较难看出来逆转。因为实际上这并不是逻辑蕴涵,更多的是一场贿赂。

家长在这里做出了两个命题。首先,他们说:

如果你吃掉自己的西蓝花,那么你就可以吃冰激凌。

(西蓝花 冰激凌)

家长向孩子保证,吃完西蓝花就会有冰激凌。也就是说,孩子如果吃完了西蓝花,就足以赢得冰激凌。

然后家长继续说:

你只有吃完西蓝花才能吃冰激凌。

(冰激凌 西蓝花)

这就向家长保证了孩子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赢得冰激凌。也就是说,西蓝花是赢得冰激凌的必要条件,没有其他的途径。这就是第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如果觉得这个箭头的方向看起来很奇怪,那么你可以认为这个命题是说,如果我们最终看见孩子在吃冰激凌,那么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推断他们一定已经吃完了自己的西蓝花。)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只有”是“如果”的一种逆向表达方式——逻辑正在流向相反的方向。为了同时确保对孩子的保证和对家长的保证,这个承诺需要在技术上表达成“当且仅当你吃了西蓝花,你可以吃冰激凌”。麻烦的是,也许只有相当迂腐的数学家才会说得这么烦琐。所以,我们慢慢形成了一个模糊的感觉,即“只有”和“当且仅当”意味着相同的意思。在正常语言中,区分这两者可能是迂腐的,因为它超出了解释的目的。但问题在于,对于那些开始用逻辑正式思考的人来说,不区分“只有”和“当且仅当”会给他们带来混乱。在更严肃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追捕一群银行抢劫犯,你知道犯罪团伙中的所有人都是白人。因此,你清楚:

如果你遇到的某个人是犯罪团伙中的成员,那么他是一个白人。

这相当于:

你遇到的某个人,只有在他是白人的时候,才会出现在那个团伙中。

因此,我们可以从寻找白人开始。但是,找到一个白人并不能确保我们已经找到了罪犯,因为逆命题是错误的。逆命题是这样的:

如果你遇到的某个人是白人,那么他是犯罪团伙中的成员。

“是白人”是“犯罪团伙成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在正常语言中,所有这一切都很可能让你感到困惑和头晕眼花,这也是数学家将事物缩减成字母和符号的原因,因为这样更容易看出模型。我们用箭头表示如下:

● 真命题:犯罪团伙成员 白人

● 假命题:白人 犯罪团伙成员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解决谬误的问题。

用箭头来帮助我们

数学符号是造成数学难于理解和难以学习的事物之一。然而,使用符号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思考。蕴涵和逆转都证实了这一点。在日常语言中,由于语法的灵活性,我们如果把词语“如果”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就会让人产生疑惑。例如:

你可以吃冰激凌,如果你吃了西蓝花。

它在逻辑上等同于:

如果你吃了西蓝花,你就可以吃冰激凌。

一般来说,我们看见“如果A是正确的,那么B是正确的”,会认为这句话相当于“B是正确的,如果A是正确的”。这看起来像是我们调转了逻辑的流向,但实际上,我们只是调整了语序而已。

使用箭头符号的优点之一是,通过箭头的方向,我们完全可以弄清楚逻辑的流向。

逆转后变为

A B

B A

而且

A B

相当于

B A

在页面中,箭头的画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从谁指向谁。事实上,即使我们把箭头画成下图这样,它在逻辑上的含义也与在B A中相同(虽然其中可能有一丝可疑的情绪):

于是,我们得到这些可能性:

如果我们再使用一次“如果……那么……”,那么“如果A,那么B”的逆命题就是“如果B,那么A”。

新命题表面上看与旧命题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在逻辑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用维恩图来帮助我们

维恩图能帮助我们描绘逻辑的某些方面。在做数学研究时,我发现图片是非常重要的。我经常看起来像是在凝视某个地方,但我真正做的是在脑海中操纵图片。数学从抽象中获取力量,也就是说,它是远离于真实世界中我们能接触到的物体和事情的。麻烦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很难感受到它。用图片描绘你正在思考的事物的某些方面,将是非常有用的方法之一。图片就像类比(向元类比致歉)——它们虽然无法完全呈现你思考的事物,但是总结了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图片有助于我们在枯燥的逻辑和自身的感受之间切换。特里斯坦·尼达姆在他的著作《复分析:可视化方法》中说道:

虽然,比起做运算,找到一张图片需要花费更多的想象力和努力,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图片会将你带到更接近真相的地方。

“我觉得这有点儿言过其实。”那些比起图片更喜欢符号和单词的人说道。但是,我发现图片真的对我很有帮助。维恩图对于基础的情形非常有用。在第五章中我们将看到,当事物变得确实很复杂时,流程图会更胜一筹,因为它们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拥有的集合数量超过三个,那么维恩图就不太起作用了,因为它们变得过于琐碎,我们已经无法看清楚了。

在第一个例子中,维恩图将帮助我们观察蕴涵的方向性。

让我们来考虑这个逻辑蕴涵:

如果你来自英格兰,那么你来自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我们可以抽象地把英格兰画在英国里,如下图所示:

当我说我来自英格兰时,这听起来很明确,但是有些人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我“看起来不英国”。但是他们并不介意我说我来自英国。在逻辑上他们肯定认为,我来自维恩图中英格兰之外、英国以内的某个地方。然而,我并不来自苏格兰、威尔士或者北爱尔兰。

我们可以为任何一个蕴涵的命题画出这样一幅图,即使它不是关于地理的,也不是描述物理位置的。例如:

如果你有白人特权,那么你有特权。

如果你是一个美国公民,那么你可以合法地在美国生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这么表示:

A B

现在,这些圆圈呈现的事物更笼统了,所以它现在更像一个示意图,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图表。但是对我来说,这个图已经捕捉到了这样一个想法:A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成为B的一部分。

维恩图还能直观地表明蕴涵是不能自动倒退的,因为内部的圆圈和外部的圆圈实际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A无法避免成为B的一部分,但是B可以避免成为A的一部分,因为在A的外面还有许多空间来承载B。这与逻辑事实相符合——即使A能推断出B,当A为假时,B仍然有可能为真。下图的内容在数学上是正确的,但是具有误导性。

因为这个图看起来存在一种可能,即可以成为一名美国公民,却不可以合法地在美国生活;还存在一种可能,即不必成为美国公民,却能合法地在美国生活。事实上,现实中的情况不是如此对称的——右边区域是空白的。逻辑蕴涵并不是对称的。

既奇妙又灵活得令人困惑的语言

我们已经看到,人们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同的逻辑蕴涵。这里有一套完整的不同表达方式的

A B

包括把A放在句首的说法,以及与之对应的把B放在句首的说法。

● A蕴涵B。

B由A蕴涵。

● 如果A,那么B。

B,如果A。

● A是B的充分条件。

B是A的必要条件。

● A为真,当且仅当B为真时。

只有当B为真时,A才为真。

这8个命题全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我认为这是难以置信的,我甚至预计有人会写信告诉我我错了(因此,我非常仔细地检查了这8句话,以防有什么拼写错误)。我觉得最后一组是最让人困惑的。这里就有一个悲哀的例子。

在最近一场骇人听闻的事件中,仪表盘摄像机拍摄到一位来自佐治亚州科布县的警察,他在安慰一名惊慌失措的白人女性时说道:“我们只对黑人开枪。”这在逻辑上等同于说:

我们对你开枪,当且仅当你是黑人时。

这相当于

只有当你是黑人时,我们才会对你开枪。

或者可以用箭头的形式来表示:

你是黑人 我们对你开枪

这相当于

我们对你开枪 你是黑人

或者这么说:

如果我们对你开枪,那么你一定是黑人。

这就是当听说某人在美国的路检中被枪击时,你可能会相当确定他是黑人的原因。

这是我更喜欢使用符号的原因之一:它对我来说更快、更清晰,而且所有这8个说法都是相同的,我不必使用珍贵的脑细胞来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逆转错误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命题的逆转相当于命题本身,这时就会出现逆转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毕竟“A蕴涵B”就有8种表达方式,此外还有8种逆向表达的方式。当你告诉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必须努力学习时,他们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这时逆转错误就出现了。努力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努力学习是不充分的,因为你还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如果你不这么想,你就犯了逆转错误。

事实上,一个命题的逆转在逻辑上是独立于原命题的,这意味着两者之间是没有逻辑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中的一个为真,并不一定意味着另一个也为真,也不一定意味着另一个为假。事实上,所有真命题和假命题的组合都可能出现,如下面的例子所示:

1.如果你是美国公民,那么你可以合法地在美国生活。这是一个真命题。逆转后变成“如果你可以合法地在美国生活,那么你是美国公民”。这个命题就是假命题。因为你还可以通过获得永久居住权和拥有签证合法地在美国生活。

2.如果你有大学学位,那么你是有才华的。我不相信这是真命题。我认为,许多学位授予了不那么有才华的人,及格线是非常低的。这个表述的逆命题为“如果你是有才华的,那么你会有大学学位”。这同样也不是真命题——我认为,许多有才华的人是没有大学学位的,特别是在过去那个年代,上大学并不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3.如果你遭遇过偏见,那么你是一名女性。这不是真命题,男性和非二元性别的人也会遭遇偏见,而且非二元性别的人确实会遭遇这种情况。这个命题的逆命题为“如果你是女性,那么你遭遇过偏见”,无论你是否承认或者对此抱怨过,我认为这都是真命题。

4.如果你支持奥巴马医改,那么你支持美国平价医疗法案。这是真命题,因为奥巴马医改只不过是美国平价医疗法案的非正式名称。这意味着该命题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如果你支持美国平价医疗法案,那么你支持奥巴马医改”。不幸的是,有些人支持美国平价医疗法案,但是拒绝支持奥巴马医改,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两者是相同的事物。他们强烈拒绝与奥巴马相关的任何事,以奥巴马名字命名的事物足以让他们拒之千里。这真让人大开眼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重要的一课——呈现事物的方式的确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推翻非常明确的逻辑。

我们将这些推断总结后列入下表:

命题与其逆命题各有真假,这里列出了所有可能出现的组合,共有4组。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从一个新命题开始,发现它为真或者它为假,这并不能帮助我们掌握逆命题的任何信息。因为在理论上,逆命题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

逻辑等价

我们已经讨论了将命题与其逆命题混为一谈的错误,也讨论了仅仅通过一个命题为真,就推断其逆命题也为真的错误。然而,有些时候命题与其逆命题都为真。这时,我们就遇见了逻辑等价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A蕴涵B,同时B也蕴涵A,那么A和B在逻辑上是等价的——无论何时,只要A为真,B就一定为真;同样,无论何时,只要A为假,B就一定为假。

这意味着,A和B在逻辑上是可以互换的,而且二者往往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至关重要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就像之前列出的奥巴马医改和美国平价医疗法案的例子。在逻辑上,二者是相同的,但是在情感上,对于某些人是非常不同的。这些人觉得,支持令人心安的、充满同情心的、以“美国平价医疗法案”为名的事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支持涉及奥巴马的事物就难以忍受了。另一些人的反应则刚好相反,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对待涉及奥巴马的事物。当两个事物在逻辑上并非等价时却假设它们是等价的,例如认为拥有学位与拥有才华是等价的,这就是假等价的逻辑谬误。稍后,我们会讨论这一点。然而,奥巴马医改/美国平价医疗法案的例子是另一种“假不等价”的情况,有些人认为二者是不同的,但实际上它们在逻辑上是等价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接受它们在情感上并非等价的事实,而且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而不应该仅仅因为它与逻辑冲突就简单地否定它。我们将在第十五章的情感部分讨论这些问题。

当两个事物在逻辑上等价时,蕴涵可以向两个方向流动,所以我们使用如下符号表示:A B。关于这个命题有许多种说法,因为逻辑是流向两个方向的,所以这些说法往往是对称的:

● A为真,当且仅当B为真时。

B为真,当且仅当A为真时。

●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B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

● A在逻辑上与B等价。

B在逻辑上与A等价。

● 如果A为真,那么B为真;如果A为假,那么B为假。

如果B为真,那么A为真;如果B为假,那么A为假。

最后一组说法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当A为假时,“A蕴涵B”无法告诉我们任何信息。如果我们想在A为假时推断出某些事物,那么我们需要做逆转。虽然从表面上来看,逆转给了我们一种途径,让我们从真的B推断出某些信息,而不是从假的A来做推断。下一章我们还会讨论这一点,到时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事物为假意味着什么。 OzMA5NtEY5wELjw1IeyQXyXAu+FuQciSjSOQv4+GzxLLUZhCcKUg68nBIIoIhn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