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书法家启功先生求字的人很多。一次他得了重感冒,怕有人敲门,就在纸上写了几句话,“熊猫病了,谢绝参观;如敲门窗,罚款一元。”而后贴在门上,前来的人虽然“败兴而归”,但并不觉得丢面子,反而觉得先生很幽默。
如果当初关羽没有拒绝曹操的赏赐,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千里走单骑,当然,也就没有了“武圣”、“忠义”等等好头衔。当时,已经做到是偏将军汉寿亭侯高位的关羽,跟着曹操,最终也不过像夏侯惇一样成为猛将之一。以关羽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高傲个性,自然不会答应。另外,形式变化之快战乱时期,谁是鸡头,谁是凤尾,是不能定论的。
所以,面对曹操看似丰盛的诱惑,权衡各方面利弊之后,关羽选择了回归刘备大本营。不过,在曹操多次的招纳人才中,不为己用,即被诛杀,为什么关羽唯独成为“侥幸”成功的拒绝者呢?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击败刘备,而在下邳镇守的关羽被围,被迫降曹。当时,和关羽谈判的是曹军大将张辽,关羽提出三个投降的条件——
1.降献帝(东汉最后一位皇帝)而不降曹操。
2.保护两位嫂嫂的周全,并要求曹操以刘备的俸禄供给。
3.知道刘备下落后,立刻寻兄。
曹操和众大臣商议后,认为可以接受,于是,关羽投降。这也为关羽后来千里走单骑,做好基础。
机关,不管是拒绝还是同意,都要为自己想好退路。没有退路的拒绝只能把自己逼上绝路。机关上,弱者没有强迫要求对方的权力,但有为自己争取退路的权力,适当的提些条件,只要不触犯对方根本利益,往往都会得到同意,比如关羽提出的三条。
作为强者,面对的人大多都是前来求人办事的,所以,也要把“条件”讲好,不管这些要求是“陷阱”,还是“伏笔”,当事情真的按照自己意愿没有办成,那也不会招人怨恨。
虽然关羽降汉不降曹,但是,当曹操在白马遭受袁绍围攻,关羽一马当先,在万军中杀掉袁绍大将颜良,解了曹操白马之围。此后,曹操为关羽向献帝要来了“汉寿亭侯”的头衔。
关羽在被俘期间,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关羽当然没有义正言辞的拒绝,当曹操给了关羽袍子,关羽也穿上了,但是,外面穿的是刘备给他的旧袍,表示自己不忘旧主,而曹操给了关羽赤兔马,关羽以能更快的见到兄长为由也收下了。
结果,关羽在曹操那里,好吃好喝好用,没有受到一点委屈,反而,得到更多的赏识。
机关虽然是无情的,但是,只要不触及自己的根本利益,能帮对方一把,就帮一把。在小事情上,顺其自然,顾虑对方的面子,自然,当自己提出要求后,别人也会记着自己的好,而给予让步。
所以,机关虽然无情,但是却是讲情谊的地方,关键是怎么利用情谊为自己办事。
历史上的过五关斩六将是假的。但是,关羽真的从曹操那里走掉也不是简单的。曹操一心纳贤,只有一心想走的人,才能走掉。
真正的拒绝,虽然讲究情谊,讲究策略,但是关键的底牌是不变的。机关中,拒绝的过程中,威逼利诱自然不会少。所以,一定要坚持到底执行自己的最初的拒绝,不要因为某些东西改变初衷。否则,带来的就不只是眼前的小困难,和小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