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俗语文学

论到近代纯正的印度文艺,我们也找不出很好的代表,作者思想和著作底体裁都含有很□的外国要素。自蒙古皇朝被英吉利灭后,回教的作品一变而为含有基督教思想底作品。在回教徒统治下底文人用波斯文,到基督教徒统治底时候他们又变用欧洲底文字。现在印度底官话不是印度斯坦语,乃是英吉利语,还有些少部分是葡萄牙语和法兰西语。晚近的文学作品除了各地底方言以外,多是用英法诸国底文字写出来底。印度原有的雅语或尊胜文字,算是过去了。现在当略述近代印度各地底俗语文学。

近伐印度俗语文学,依格利达(G.A.Grierson)底意见,不出发于雅语的吠檀多思想,而以对于梵天,徧入天,和大自在天一体三面底敬信(Bhakti)为动机。无论是赋体诗,兴体诗,或散文,都是为宗教的作用而作底。综计印度近代文学约有五分之四是宗教的,这些都是赞颂罗摩,黑天,大自在天和他底妻子难近母底作品。俗语文学底作者也不像诃利陀沙,戒日一流生于贵族或游于王庭底人物,他们底身家多是出于贱姓。土罗悉陀沙是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虽是婆罗门人,却未尝过贵人底生活。迦庇尔是一个织造匠。达第(Dãdī)是一个卑贱的棉花工人。摩剌陀(Marathã)语体诗开祖南提婆(Nãmdēv)是一个裁缝匠。南提派最有名的后辈□迦罗摩(Tukãrãm)是一个未受教育底农人。从这几位文人底身世看来,近代印度文学绝不会像诃利陀沙时代底产品,可想而知。

近代印度俗语文学所以发达底原故,在异族侵入变乱相□,旧日的贵族文学顿然失掉赏鉴者,而一般浅知的民众因为宗教心底加强,便发生赞颂诸天功德底心情,其结果便是把雅语文学中关于诸天事迹底作品翻译为俗语,使人人能够诵习了解。近代俗语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为一期,其后到现在为一期。前期的文学多为诗歌,有许多是可以和着乐器唱出来底。后期的作品是散文,但也有韵律,有时也可以唱。散文原是为解脱韵律底束缚及将作者底意思坦白地表示出来而起,所以发达底时期比诗歌教晚。印度近代散文底发生起自东印度公司□来教授员役底教科书。这些教科书都是从英文翻译出来底,所以英文在近代印度文学上的影响很大。一百年前底俗语仍是英语化的一种不成体裁底文章,现在已经进步到独立发展底地位。

近代印度俗语文学可以依格利达底分类法,分为两部:一部分是依所崇拜的天神分类,一部分依所说底方言分类;前者可以名为宗教文学,后者可以名为地方文学。

(甲)宗教文学

宗教文学可以分为罗摩文学,徧入文学,大自在或难近文学三种。南印度底罗摩文学起源于公元十二世纪。罗摩奴耶是这一类文学底始祖。他生于建志補罗城(Conjecveram),是一位为婆罗门人作文章底俗语作者。他是吠檀多宗底信者,以信仰最上神底人格存在为他底根本教义。依他底教义,神具有大爱,大慈,凡礼拜他底必得救度,与他连为一体。神因爱护世人之故,时常垂迹为人,例如罗摩月(Rãma-Candra)便是一位最重要的人神。罗摩月为徧入天底第七垂迹,是罗摩衍那底主人。罗摩奴耶所立底宗派不盛行于北印度,在南印度底从者特盛,关于罗摩底神话,南方亦比北方教多。

罗摩难陀(Rãmãnanda)是十五世纪初叶罗摩奴耶派底大师。他不喜欢罗摩奴耶所立底教规,于是北移到恒河岸边,另立新宗。此宗与罗摩奴耶派底教训大体相同,其特异的地方在采用俗语或土音写文,用来示教贱姓民众。这便是印度俗语文学底原始。罗摩难陀有十二个徒弟,其中有一个制革匠,一个理发匠,一个回教的织造匠。这织造匠便是有名底迦庇尔。他是西克宗底祖师,也是迦庇尔般提宗(Kabir-Panthī)底创立者。此宗反对印度教底拜偶行为,也反对回教底虚伪,只认罗摩为创造主,以为人当以精神崇拜他。迦庇尔底教理与文辞很多是从传于南天底景教借来。他底著作很多,最著名的是五千颂(Sãkhīs)和禅发教理底诗歌罗摩尼(Ramainis)。这两部书在印度全境很流行,很为人所传诵。迦庇尔是一个智者,从他底书中,我们可以理会他底纯一神观,人道主义,和对于真理底见解。现在流传底作品中最少有二十种书相传是他或他底徒弟底撰述,他们底文词是西印度(Hindi)语体。那那克师底原经为西克宗底唯一圣典。此经为宗教诗底总集,乃公元一六0一年有修师(Guru Arjuna)所编成。经中底文辞有些是□□□语(Punjãbī),有些是摩剌陀语(Marãthī),但多数是西印度语。五千颂,罗摩尼与原经都是从罗摩奴耶底思想流衍出来,参以异教底教理而成。

罗摩难陀以后第七代祖师就是土罗悉陀沙。他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也是印度近代大诗人之一,在教义上,土罗悉陀沙主张以罗摩为救世主;他信人不能自救,需赖罗摩底降生然后因他得着救度。他是一个介绍基督教义中神具大慈,降世救人底理论到印度里底宗教家。这新起的教派在北印度很盛行。土罗悉陀沙底作品最有名的为罗摩功行之湖(Rãmacharitamãnasa)。此诗内容并非纯然从罗摩衍那译出,其中很有些独创的文句。土罗悉陀沙为文所用底方言为东印度语。这种语言本带着浓厚音乐的神韵,名辞也很多,很足以达意,加以土罗悉陀沙高超的文学手腕,故能把罗摩写得非常活现。这时底文辞随着诗中底情节而张弛,作者尤其能够描写别离和战争底哀苦。他所有的表现都是从自然界底印象得来,并不是从书本抄出来底。土罗悉陀沙不是修士,乃是居士,他曾结婚生子,所以很能与世人相融洽。他底游迹很远,他底相知很多,见识也很广,所以他底诗歌自然含有伟大的气魄。在罗摩功行之湖以外,士罗悉陀沙还著了十一种关于罗摩事迹底诗歌,如童子罗摩福音(Gitãvalī),罗摩迦毘陀婆利(Rãma Kavittavalī),皈依罗摩底祈祷书(Vinaya Pattrikã)等是。在公元第十六七世纪时代,东印度语文学比其余的较为重要,关于这种语言底罗摩事迹尤其重要,故土罗悉陀沙底作品很为人所传诵。

罗摩事迹为北印度文学底重要资料,既如上述,而东印度在崇拜大自在天以前,也有诗人将他底功行编为诗歌。公元第十六世纪时,东印度底克尔提巴斯·奥阇(Kirttibãs Õjhã)著孟加拉语(Bengalī)底罗摩衍那。自他以后,孟加拉诗人便不赞颂罗摩而赞颂大自在天和他底妻子难近,因为那里底教派改变了。奥阇虽然没有承继底作者,但他底诗歌还能于□□赛会时被人朗诵出来。

关于罗摩事迹底诗歌还有计娑弗达斯(Kēśav Dãs)所著西印度语罗摩月(Rãmachandrikã)和孔雀(Mayura 或 Mõrãpant)所著摩□陀语关于罗摩底诗。公元第十一世纪,南印度底甘婆斯(Kambas)也著一部达摩尔语(Tamil)底罗摩衍那。罗摩耶语(Malayãlam)文学中也有公元第十三四世纪出现底罗摩所行(Rãmacharita)。此外,还有童子蚁垤(Kumãra Vãlmīki)所著甘那利语(Kanarese)底罗摩衍那。这都是印度俗语文学中关于罗摩底著作。

俗语的宗教文学底第二种为徧入文学。关于徧入天底垂迹黑天底故事最初出自出摩诃婆罗达里底薄伽梵歌。崇拜黑天底宗派,为生于公元第十五世纪一个住在孔雀城附近底婆罗门人极爱轨范师(Vallabha Acãrya)所建立。相传极爱轨范师于公元一四七九年生于□波林(Campãrànya)中,少年时代便周游列国去传播他所主张底教义。他于治胜利城(Vijayanagara)底黑天(Krisnadeva)王朝中与大自在天派教徒论道,因他底辩才无碍,徧入派教徒便举他宗师。他于是到处去传教,最后住波罗奈城,在那里注吠檀多经,弥曼差经,及薄伽梵往世书。他底教理都在他底薄伽梵往世书注解里表示出来。他有八十四位徒弟,在节会时,人常把他们底事迹宣说出来。极爱轨范师所持教义底主要点在反对遁世的苦行,以为身体是大神精灵所寄托底一部分,如果伤毁了它,便是大不敬。徧入派与罗摩派底异点是前者为夫妇的,后者为亲子的。凡崇拜徧入底必敬礼他底妻子罗达。个人对于神底敬爱当如妻子对于丈夫一样,因为灵魂与罗达是一体的。这种两性关系底崇拜理想,为印度神秘宗教□之特点。从文学上说,凡关于罗摩底著作都是赋体的,至于写徧入底多是兴体的作品。

极爱轨范师底法□为苏尔达斯(Sūr Dàs)。他是亚格拉底□诗人。他用西印度语系底婆罗阇跋悉语(Braj Bhāshī)这苏尔诗□(Sūr Sāgar)六万颂,描写关于黑天底传说。这一部是印度俗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苏尔达斯有许多徒弟,最著名的是生于□普尔(Jaipur)底毘诃利·罗尔(Bihãrī lāl)。他所著底七百散诗集(Sat-Saiyã)为印度文学中一本杰作。他很能描写印度底自然现象,用字,用意,用韵底手段既很高超,并且含有很浓厚的情感。生于公元第十五世纪底明主(Vidyāpati)为东印度最古的白话诗人之一。到孟加拉来徧入宗底有知(Chaitanya)常引用明主底诗句。明主最长于写简短的兴体诗,因此造成孟加拉语诗歌底风格。旃第达斯(Chandi Dãs)是明主底朋友,也是孟加拉语文学家。自他们二人以后,孟加拉语底作品都是模仿他们。公元第十六世纪,孟加拉底教派又变为大自在天派,大自在天文学因而兴起。在奥利沙(Orissa)地方是崇拜徧入底垂迹世主(Jagannãtha)底。此地也有许多作品,最著名底为劣黑达斯(Dina-Krisna)所著底热情之浪(Rasa-Kallãla)。这诗是十六世纪一本印度宗教文学作品。在罗阇弗弾那(Rãjputana)境弥华国(Mewar)底王女弥罗贝(Mira B aī)用西印度语为明主底诗做注解。她自己也是一个诗人,她底诗人很令人爱诵。

摩剌陀地方是崇拜徧入底垂迹毘陀跋(Vithobã或Vitthala)底,所以在那里底许多文艺都与他有关系,摩剌陀语徧入文学最有名的作者为图迦罗摩。此人生于公元一六0八年,初为商人,不得志,便弃家为乞士。毘陀跋是他所崇拜底神。他底名著不断的歌颂(Abhangas)不拘格律,不受音韵和声调底束缚,为当时文学中底革命作品。他底文学手段虽然不高,而诗中所寓宗教和道德的教训却很优越。生于公元第十七八世纪底师利达罗(Sridhar, 1678-1728),也是摩剌陀语底诗人。他底重要作品便是薄伽梵往世书底摩剌陀语译本。

南印度达罗维达语(Dravidian)系关于徧入底文学当以那罗伊罗婆罗䅽达(Nãlãyira Prabandham)为最重要。这诗集里有些是十二世纪底作品。甘那利语文学里也有很多叙述徧入事迹底文字,且除掉奴仆之歌颂(Dãsa Padas)以外,其余的都是译品。德鲁古语底重要文学为巴□罗婆□罗□(Bammera Põturãja)所译底薄伽梵往世书。

俗语的宗教文学底第三类为大自在文学及难近文学。这一类最早的作品为公元第十一世纪摩尼迦婆娑伽(Manikka Vãśagar)底圣语(Tiru-Vàśagam)。他说这部圣语是神所授予,诗中底文辞和意义都很简明,很能表示宗教文学底精神。在圣语以外,赞颂大自在天底诗还有一部第婆罗谟(Tīvãram),为三盘达(Sambhamdha),孙陀罗(Sundara),及阿巴(Appa)底著作。

难近文学最早的作品为雅语底秘密本咒。公元第十五六世纪时,孟加拉国属于徧入派,但在此后二百五十年间,文学材料便移到难近底事迹上头。难近在东印度底别名为迦利(时母Kãlī),或旃第(暴恶母 Candi)。她是大自在天底妻子,喜马拉雅山底女儿。她底名字很多,最常见底为美善的婆婆帝波伐尼(Bhavãnī),邬摩(Umã),大女天(Mahãdevī),㤭利(Gaurī),和凶恶形状底难近母,暴恶母等。

俗语的难近文学最早的作家为转轮(Mukunda Rãm Chakravati),人称他为诗人中之宝。他底两部诗歌多是叙述难近母底感应和灵验。第一部述猎夫迦罗计都(Kalakētu)和他底妻子普拉罗(phullarà)受难近母庇护底故事。第二诗名师利曼达苏陀伽(Śrīmanta sandãgar),述一个商人檀那跋提(Dhanapati)与难近母底灵验事迹。檀那跋提娶瞿罗拏(Khullanaã)为第二妻。一自丈夫离家,瞿罗拏便受大妇罗诃拏(Lahanã)底虐待,因暴恶母底庇佑而得平安。这诗底下半部,述檀那跋提于锡兰岛被囚,后来为他和瞿罗拏所生底儿子师利曼达解救出来。这诗底大意已曾译成英文。转轮所描写底多是十七世纪孟加拉国乡村生活底实况。在他底时代,东印度文艺还没曾受欧洲底黑影。他底作品充满了社会史底材料。

转轮以后,孟加拉国底难近文学家还有婆罗萨(Rãm Prasãd)和旃陀罗来(Bharat Chandra Roi)。后者作吠陀耶孙陀(Bidyã Sundar),是一首情诗,叙述一个女子因难近母底庇护而得与所欢团聚。

印度近代俗语文学底第二部分为地方文学。这一部分底作品有些受了雅语文学底影响,有些受波斯文学底影响,有些受了欧洲文学底影响。今当依次略说于下。西印度语文学是受雅语文学影响最多的。拉诃尔(Lahore)底陈巴戴(Chaud Bardãī)所著底普利提罗阇罗苏(Prithīrãj Rasau)为西印度语最早和最重要的作品。作者是最后都于德里(Delhi),公元第十二世纪底印度王普利提罗阇底臣僚。诗里文句是婆罗阇跋悉语,共有十万颂。叙述普利提罗阇底言行。诗中底事实如果都是真实的,它便是一部当时最好的历史。但多数的学者疑它是一部古诗底总集,不一定出自一人之手,如摩诃婆罗达一样,有许多是后人加进去底。全诗底体裁都是短诗,西印度人多喜欢诵它。罗茶国(Gujarat)也有很多关于历史底作品,多半还没经人研究过。

西印度语文学多是诗歌,其中有许多是用诗体写成底诗学。这类底诗学以公元第十六世纪时计娑弗达斯所造底诗人之爱好(Kavī Priyã)及秀丽之爱好(Rasik-Priyã)为最好。在他以后,有十七世纪康坡(Cawn pore)底如意珠通三明(Cintàmani Tripathī,1650A.D.)及十九世纪生于般达(Bãndã)底红莲华色尊者(Padmãkara Bhatta,1815A.D.)两位最有名。其余的作者,写底尽是干燥无味,举要而言,可以分为“主人主妇”(Nãyaka-Nãyikã-Bheds)与“趾发”(uakh-sikhs)两派底作风。主人主妇派底作风是在解释诗歌格律底诗里把诗中底主人和主妇依着传说分类。趾发派是在诗学里把诗中底主人和主妇底身体从顶至脚所谓发(Sikh)和趾(nakh)底形状叙说出来。这两派底作风都很无聊,和启蒙书一样。

罗阇弗弹那底诗人罗尔迦毘(Lãl Kavi)所著差德罗婆罗迦娑(Chhatra-Prakãś)是一部十七八世纪婆那(Pannã)底差德罗娑尔(ChhatraŚãl,1649-1731 A.D.)时代底诗史。生于十八世纪前叶底耆尔达罗达斯(Girdhar Das)用婆罗阇跋悉语作军茶利耶(Kundaliyã),很负盛名。在他底诗集里有一首为武勇的波阇普利族(Bhojpurīs)所传诵,几乎是他们底国风。

以上诸作家都是用西印度语系底各种方言作文,作者受雅语文学格律底影响很多,所以和印度中古时代底文学很有相同的意味。还有一部分的俗语作品是受波斯诗体底影响底,这个以邬尔都语(urdū)文学为最甚。波斯诗文底风格于公元第十六世纪末叶初介绍到达嚫地方,经百年后,奥兰戈跋(Aurangãbad)底华利(walī)方始采用这种格律,人推他为这一体底诗歌底始祖。波斯化的俗语诗歌名家多住于德里,其中最有名的为俳谐诗家苏达(Saudà,1780 A.D)及弥罗达基(Mīr Taqī,1810 A.D.)公元十八世纪中叶时德里有乱,于是邬尔都语文学家多出自陆铙(Lucknow),而波斯化的诗歌便有陆铙派底名称。这派是与德里派对称底。德里派晚近的作家为华利摩罕默(Walī Muhammad,l832)。他底著作比陆铙派较少波斯化的意味,在印度教与回教教圃里很受推崇。还有一位诃里(Hal ī)也是邬尔都语底名诗人。

邬尔都语与印度语散文都受英吉利语底影响。这种作品到公元十九世纪初叶才有。邬尔都语散文最有名底作家为摩罕默胡铣(Muhammad Husain, Ãzãd)与罗弹拏特(Pandit Ratannãth,Sarshãr),而印度语底作家则有波罗奈城底词利斯旃陀罗(Hariśchandra)。邬尔都语文学多是诗歌,但在印度语文学里却没有。

罗阇史达尼(Rajasthãnī)文学多半是诗史。弥罗贝为这一种语言底作家。她用底是婆罗阇跋悉语。此语与摩华语(Mãrwãrī)皆为罗阇弗弹那和摩尔华(Mãrwãr)地方诗文所用底方言。那里以用婆罗阇跋悉语写成底作品为宾格尔体(pingal),以用摩华语底为丁格尔体(Dingal)。

丁格尔体中最有名的著作为十九世纪曼婆罗摩(Manśã Rãm)所著罗怙主底形色(Raghunãth Rūpak)是一部以罗摩事迹为张本底诗学法例。

罗茶语或瞿折罗语(Gujaratī)最古的文学为十四世纪时代关于方言学底作品。在这类语言里没有伟大的著作,其首出的诗人为那新祢达(Nasingh Mēta, M ēhitã, 1413-1479 A.D)。

他不做长诗,只写简短的宗教小诗。他底后辈有柏利摩男尊者(Prēmãnand Bhatt, 1681),利华赏迦(Rēwã Śaukar),及沙摩尊者(Sãmal Bhatt)。柏利摩男尊者作那新弥喜达奴(Narsingh Mēhētãnu),而利华赏迦则为摩诃婆罗达底译者。

北印度底般遮普语(Punjãbī)没有正式的文学,只有短诗,其中许多是赋体小诗。华利斯萨(Wãris Shãh)底赫尔(Hīr)和兰阇(Rãnjhã)是这类语体诗底代表作者。他们底文笔都很简洁可爱。迦湿弥罗语(Kashmirī)文学为数很多,并且很古,可惜没人研究,我们所知不多,只知道类语体文学多是属于宗教的。因为回教底影响,迦湿弥罗底作者间或写些波斯化的诗歌。

印度语分为东印度,西印度,及印度三种。东印度语底文学作品多是为崇拜罗摩而写底。但在宗教文学以外,还有些重要的著作。在土罗悉陀沙底罗摩功之湖脱稿底三十年,即公元一五四0年,摩力摩罕默(Malik Muhammad)写了一部历史的诗体小说红莲华(Padmãvãtī),为东印度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品。这书富有创作力,文辞上且带着诗歌底秀丽。红莲华底作者是一个回教底道士,他这部小说描写公元一三0三年亚鲁颠耆志(Alãn-d-din Khiljī)破垤多城(Shitor)底故事。姪多国王罗坦新(Ratan Sēn)从鹦鹉底话里知道锡兰国王女红莲华底美丽和温柔,便历尽万苦去寻求她。王至终将红莲华带回垤多,同过着很愉快的日子。亚鲁颠耆志听见红莲华底声名,便用武力强迫罗坦新将她献出来,到他宫里去充作宫人。罗坦新受不了这极大的侮辱,于是于亚鲁颠耆志宣战、罗坦新战败被擒。亚鲁颠耆志仍要求他将红莲华献出来然后释放他。当罗坦新被囚时,红莲华复被比邻的甘巴尼(Gõrã)和巴多尔(Bãdal)底援助,得以杀出重围,班师回国。他一入国门,听见甘巴尼国王底无礼,立即与他宣战。罗坦新杀掉甘巴尼国王,自己也受了很重的刀伤,一回到宫中便死了。红莲华和他底另一位妻子那伽末提(Nagmati)于火化尸体时殉节。他们遗体底灰还热时,亚鲁颠耆志底兵已迫临城下,巴多尔应战于城门,阵亡,城遂陷。垤多此后便成为回教底领城。有人为这本小说做索隐,以为这虽是一篇史事,但作者底态度是寓意的。索隐家以为书中底垤多城喻人身,罗坦新喻灵魂,鹦鹉喻教师,红莲华喻智慧,亚鲁颠耆志喻谬见。这书是一篇尊严的诗歌,作者底理想极高,他于书中表示他与回教徒对于凡要求真者底同情心;在俗语文学里,这样寄寓深理底著作,实在不可多得。

东印度语第二种重要的文学书是公元一八二九年波罗奈城诗人牛群主(Gokulnãth)等所译底摩诃婆罗达。此书译文极优美,北印度人多能习诵。

摩剌陀语文坛上底健将是图迦罗摩和南提婆。南提婆生于十三世纪,虽是一个裁鏠匠,却为早期摩剌陀语文学底重要人物。他底诗歌存于西克教底圣典和散见于别的书里。与他同时底人物有摩肯陀罗耶(Mukunda Rãy)和若奴巴(Dnyãnõbã)。前者为吠檀多派底作家,后者为薄伽梵歌底释意者。壹迦那特(Eknãth)是个摩剌陀文人,他也用印度斯坦语(Hindustanī)做文,所写底多关徧入派底文字。罗摩达斯(Rãm Dãs)是罗摩宗徒,其重要的著作为达斯菩陀(Dãsbõdh),内容为关于宗教义务底说明。师利达为徧入派底作家,孔雀为罗摩派底作家,都是已经说过底。地主(Mahīpati, 1715-1790.A.D)为模仿图迦罗摩底作家。他底主要著作多由编辑关于古圣底传说而成。他底敬信之酬报(Bhakta-Vijaya),敬信之不死游戏(Bhakta-lī lãmrita),散多之酬报(Santa-Vijaya),散多之不死游戏(Santa- līlãmrita)都被看为摩剌陀语底重要典籍。

还有一类摩剌陀语底爱情兴体诗人(Lãvanīs),其中以无量腹(Anantaphandi,1744-1819.A.D.)为最著名,摩剌陀人多能诵出他底作品。摩剌陀语底战诗或军歌(pañwãdãs)作者多为佚名底诗人,但各处底摩剌陀人多能将它们唱出来。摩剌陀语底散文很少,只有些历史故事(Bakhars),道德箴言,和民间流行的传说。集记格言底书最流行的有毘多尼提(Vidur Niti)。

毘诃利(Bihãri)底文学不多,除掉明主底诗歌以外,没有重要的作品。这一类底文学都用梅提利语(Maithilī)写成;而明主底兴体诗甚为流行,模仿他底作家约有十二人左右。曼婆德耶(Manbõdh Jha, 1788 A.D.)。作诃利本(Haribans)一卷,为徧入天底诗传,现在只剩十颂。其余的已经佚掉。毘诃利人也有些少剧本,文体虽抵通用雅语和古俗语,但歌辞则用梅提利语。

奥利沙地方底奥利耶语(Oriy ã)文学多是兴体的徧入事迹诗。十六世纪初叶,世主奴(Jagannãtha Dãsa)始译薄伽梵歌为奥利耶语。还有波罗罗摩(Balãrãma)译罗摩衍那,娑罗罗陀娑(Śãrala Dãsa)造婆罗达书(Bhãrata);无退喜(Achyutãnanda)作黄统史;都是奥利耶语早期的文学产品。在这几位以后,有十六世纪时代劣黑达斯所造底熟情之浪,文辞虽然优美,却嫌淫亵一些。劣黑达斯以后,邬波因陀罗本若(Upendra Bhanja)写了三部诗歌,罗梵耶婆帝(Lãvanyavati),瞿地婆罗曼达与孙陀利(Katibrahmãnda-Sundarī),及毘提希毘罗婆(Vaidehī Vilãsa)。前二部是描写恋爱底诗歌,作者受了不少雅语文法底影响,故这些作品与其余奥利耶语文学的意味略有不同。

亚参语(Assamese)文学多是史书。十三世纪时克服亚参(Assam)底亚诃谟(Ãhoms)自己是一个史家,因此影响到亚参语底著作上头,亚参也有诗歌,多数是宗教的。最著名的诗人师利赏迦(Śrī Śankar)乃徧入宗底改革家和薄伽梵歌底译著者。亚参语底罗摩衍那及摩诃婆罗达为罗摩室罗筏(Rãma Sarasvati)所译。摩达布(Mãdhab)也著了许多诗歌,最有名的名敬信宝文(Bhakti-Ratnavali)。此外还有许多剧本和从雅语译出底医书。

达靡尔语文学底始祖相传是达嚫底婆罗门教使徒阿伽斯陀耶(Agastya)相傅达靡尔语文法妥迦比艳(Tolkãppiyam)便是阿加斯陀耶底徒弟写底。但在近代达靡尔文学底建设上,以耆那教徒为最有功。当第八九世纪到十三世纪时,南印度底耆那教徒很活动。他们为南印度留下一部重要的诗集那罗帝耶(Nãladiya)。这诗集底作者多数为耆那教徒,相传全书原有八千颂,因为作者与当时底王辩论,王怒,命人将它投在水里。这部诗集被投入水时,只有四百颂还漂浮着,其余的都沉在水底。这四百颂便是现在的那罗帝耶。那罗帝耶每颂必有一句道德箴言,文句底意义前后不连贯。它是达靡尔语民族底重要伦理书。与它同时产出底有提鲁婆鲁华底鸠罗书(Kurral)。此书有二千六百六十句短语,与那罗帝耶一样讨论道德,财富,逾乐等事。鸠罗书是逹靡尔语文学底杰作,南印度各宗教底教徒都争着承认作者是他们底教徒。我们从这书底内容看来,它带着耆那教底色彩比较地多。提鲁婆鲁华底姊妹奥毘耶(可敬的妇人,Auveiyãr)也是达靡尔语民族有名的诗人,达靡尔语小说也在耆那教活动底时期产出,其代表作品有无名氏底如意珠(Chintãmani)和甘般(Kamban)底罗摩衍那。此外还有婆伐难提(Pavananti)底文法书南努尔(Nannūl)和一部古字典提婆迦蓝(Divãkaram)也很著名。

南印度自公元第十三四世纪以来,大自在天派夺了耆那教底地位,二百年间没有何等文艺,直到十六世纪,才有一位诗王婆罗跋提婆(Vallabhadeva)出世。但这一百年间底文艺多是雅语底翻译本,没有多少价值。十七世纪时悉达派(Śittar或Siddhas)底教徒写了许多反婆罗门的文章。这派主张纯一神论,其最著名的作品为湿婆所说(Siva-Vãkyam),它底文体表示单纯的美丽,所以有人以为此中含有基督教底成分。十八九世纪底达靡尔文学家当推达柔摩那文(Tayumãnavan)。他写了一千四百五十三首关于泛神的歌颂,很为人所爱诵。还有一位意大利底耶稣会教士百思齐(Beschi, 1742 A.D.)。他底作风很新颖,南印度文人多模仿他。他底主要的著作名不谢的华鬘(Tēmbàvani)是混合意大利故事与达靡尔传说而成底书。

摩罗耶语文学多是模仿达靡尔语底作品。十七世纪底作家名伊鲁达真(Tuñjattu Eruttachchhan),译摩诃婆罗达及几部往世书。十八世纪末叶,南贝尔(Kuñjan Nambiar)写了许多戏剧和诗歌,但多数是从雅语文学译出底。计拉罗跋提(Kēralotpatti)是摩罗耶语民族底历史,也是这种语言底著名作品。此外还有些医书和民间故事,但不甚重要。

甘那利语文学与达靡尔语文学一样,都是耆那教徒所创。古代的文艺多数是模拟品和翻译品,并且含有耆那,钱迦(Lingayats),大自在天等教派底成分,从创作力说来,当以钱迦宗文学为最丰富。这类底代表作品是月自在(Sõmēśvara)底娑陀迦(Śataka),和巴沙华往世书(Basava Purãnas)。在近代的作品中有许民间短诗已被译成英文,其数量并不很多。

德鲁古语文学起于公元第十二世纪,以南拏波(Nannappa)所译之摩诃婆罗达为最重要。

十六世纪初叶,毘阇耶那伽(Vijayanagar)底黑罗耶(Krisna Rãya)王庭奖励学术,文艺因而发展。当时底诗圣为百达那(Allasãni Peddana)。他有“德鲁古诗祖”底徽号。他底名著室伐罗支娑曼奴奢利特罗(Svarõchisha-Manucharitra),内容是从摩肯提耶往世书取材。相传黑罗耶自己也作了一部阿目多摩罗耶陀(Ãmuktamãlyada)。在黑罗耶朝里还有一位写波利阇陀波诃罗那(Pãrijãtãpaharana)底南第提摩那(Nandi Timmǎna)也很有名。十六世纪中叶,苏罗那(Sūrana)作迦罗富那邬陀耶(Kalãpūrnãdaya),内容是描写那罗鸠毘罗(Nalakūbara)与迦罗跋斯尼(Kalabhãshini)恋爱底事迹。苏罗那还有许多作品,但不如迦罗富那邬陀耶那么著名。十六世纪底德鲁古语文学家还有一位毘摩那(Vemana)。他是一位俗语的讽刺诗人。他最擅于讽刺印度底种姓制度和女人,现代的德鲁古人还很喜爱他底作品,在日常的对话中时,常引用他底诗句。

在近代印度文学中,最重要的当推孟加拉语文学,因为许多大文学家都是从那一部分底印度产生出来。孟加拉语文学最早的产品为十五世纪时迦尸罗摩达斯(Kãśī Ram Dãs)译著底摩词婆罗达。自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孟加拉文学新加入英吉利语底势力,散文因而产出。散文构成底形式最初不过最用雅语底字根加上孟加拉语底代名词和语尾,经过这时期以后,才变成一种新文体。这种文体底始创者为罗阇罗摩摩韩来(Rājā Rām Mahan Rāī)。在他以后,阿义鸠摩达多(Akshay Kumār Datta)和自在月(Iśwar Chandra,Vidyāsāgar)。自在月生于公元一八二〇年,为十九世纪印度底社会改良家和文学家。他最反对寡妇殉节底陋习,于当时写了许多论文及教科书很受读者底好评。他底行为底毅力(Charitābalī)是与自助论一类底著作,赐益于当时底青年不少。

孟加拉文学最好的散文作品便是小说,其始祖作家为车大志(Bankim Chandra Chatterji, 1839-1894)。他于一八六四年发表他底第一本小说多尔耆散难提尼(Durgēśanandinī),使印度底文坛起了很大的变化。一八七二年他又刊行一种很高尚的文学杂志孟加达尔散(Bauga-Darśan),他底许多小说都在这里头发布出来。这杂志为当时最有名的文学刊物,阅者既然众多,受感动底作家也就不少,孟加拉语底散文便因是发展起来。用孟加拉语写散文原来就很合式,因为它底辞句很流畅,很有含蓄,很优美,凡文学的语言底特质,它几乎尽有,故比雅语还容易邀人鉴赏。车大志底从者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为米德罗(pyãrī Chand Mittra, 或名 Tēkchand Thãkur)。批评家称许他底阿拉罗加利尔都罗(Allãlēr Gharēr Dulãl)为孟加拉最好的小说。十九世纪底孟加拉国诗人为生于一八0九年底自在月藏(Iśwar Chandra Gupta),此人是印度现代文艺底先驱。他底后学达多(Madhu Sūdan Datt, 1824-1873 A.D.),比他更有声望。十九世纪底孟加拉戏剧家有第那盘豆米德罗(Dinabandhu Mittra, 1829-1873)。他底尼罗达般(Nīl-Darpan)为当日加尔各答最流行的剧本。这是一本反对当时强人种殖蓝靛底社会政治剧本,曾被译为英文,但译者因此得罪政治当局,致受拘禁和罚金底惩治。旃陀罗犀那(Dīnēs Chandra Sēn)也是孟加拉底文学家,他底孟加拉文学史(Banga-bhãshã Ô Sãhītya)为近代印度罕见的作品。

在印度近代文学里受欧洲作风底影响底,都在印度东部和西北部,而以东部底孟加拉最为明显。摩罗波利(Behramji Merwanji Malabari)生于一八五三年,为印度近代的新闻家,社会改良家和诗人。他一生底事业集中在印度妇女解放运动上头,如童婚及守寡等事,都是他所最反对底。他是印度观察者(Indian Spectator)及印度声(Voice of India)底主笔。在他底著作中,尼提毘诺(Niti Vinod)及罗茶与罗茶人(Gujaratand Gujaratis)都含有充分的滑稽情调。他很具有讽刺诗人底态度,所以能博得读者底欢迎。关于政治,社会,和伦理底文章,他也写了不少。

孟加拉国底十九世纪女诗人达鲁都德(Taru Dutt, 1856-1877),是文艺底天空里一颗流星。她是一个夭折的诗人。她于一八五六年生于加尔各答,一八七四年前先发表她底法文作品李色故事(Le Conte de Lisle),那时她才十八岁。她底家庭是一个婆罗门的官家,故她幼年便受了很好的教育。她底著作多数是描写家庭生活。

达鲁都德于十三岁时便到法国去留学,那时她已通英法德文。在巴黎不久,便转到英国底剑桥。在英国时,写了一篇小诗近赫斯丁(Near Hastings)来纪念她底行程。达鲁都德在欧洲四年,回到印度才起首学梵文;她底母亲自来便喜欢同她说印度的故事,所以对于本国古文辞底研究很觉得有兴趣。回印度后,她因爱好法文底原故,遂多读法国底文学作品,且译了许多法国文学为她底本土方言,总名为在法兰西田原上所割底一捆稻(A Sheaf Gleaned in Frech Fields)。她底英文作品为印度斯坦底古歌(Ancient Ballads of Hindustan),虽是一部翻译底诗歌集,却含有个人丰富的创作能力在里头。他死时才二十一岁。在她底遗著里,有许多关于宗教的诗歌。她用印度的见解来表示欧洲宗教底感情,文辞新颍,很能动人。亚鲁华女士底行踪(Le Journalde mlle D’Arvers)是达鲁都德死后出版底法文小说;是一部用两兄弟同爱一女子底故事来描写近代法国生活底小说。在法兰西田原上所割底一捆稻草于一八七八年再版,她父亲为她做了一篇小传和书序,再增入四十三首诗。我们对于近代印度文化可以从她底作品评量出来。

达鲁都德六岁底时候,孟加拉又降生了一位近代亚洲底大诗人。这人便是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他是王子泰戈尔(Prince Dwarkanath Tagore)底孙子,幼年留英,习法律,因性情与所学底不相近,便回国从事文学的著作。年少时代,他投稿于孟加拉底各种报章和杂志上头,共有三十种以上底孟加拉语诗,和二十八种以上底孟加拉语散文。他底英文作品有许多是从孟加拉国文译出底。最著名的如歌颂底供献(Gitanjali, 1913),新月(The Crescent Moon, 1913),园丁(The Gardener, 1915),迦毘尔诗百篇(One Hundred Poems of Kabir, 1915)。采果(Fruit Gathering, 1916),迷途之鸟(stray Bird, 1917),爱者底相与与相违(The Lover’s Gift and Crossing, 1918)破壤(The Wreck, 1921)等,都是他底杰作。这些书多半已译成国文,数年来国内底文人介绍他底很不少,所以此地毋庸多赘。

泰戈尔于一九0一年创办他底理想大学,名和平之宫(Shantinjketan)于巴尔坡(Bolpur),一九一三年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便将这款充作那大学底经费。他是诗人,同时也是教育家。

现在的印度还有许多写英文或其他欧洲语文底文学家,但他们多是新闻记者,或学校教师,出色的也不多见,所以这篇用泰戈尔来做印度文学底殿军。他真是印度空前的诗翁,将他来压书尾并不惭愧。 U4LdCHo3FlGEKvGlI6v0l4vDXCX5qFj5TSnQymTLbHdJFou7kvD4hrUmrjzeM5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