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桂枝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 十二 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胡老授课笔记】

此承太阳中风条而申明其证和治疗。外为阳,内为阴,脉浮于外而弱于内者,谓“阳浮而阴弱”,即轻取有余按之不足。仲景论脉之阴阳,或以上下(寸尺)谓阴阳,或以浮沉(即轻取重取)谓阴阳。弱与弦对,按之上下端直者谓“弦”,按之软弱无力者谓“弱”。阳浮之脉有发热症之应,阴弱之脉有汗出症之应;“啬啬”形容恶寒状貌,人有冷飕飕之感;“淅淅”本属微风之声,亦指淘米之水声,此当风吹体讲;因太阳中风,其人总有微风淅淅然来袭吹体之感,是因汗出使然,不一定有风;“翕翕”属象形字,可释之合而不开之热,表证之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有闷热之感。表证气不得旁达,毛窍不得呼吸而逆于上,则“鼻鸣干呕”。

桂枝能够发散的作用依赖其皮,此“去皮”是错误。剂量上古代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三钱,此三两为九钱。然古人之一副药一煎便分作三服,故现在开药量要拿3除,3÷3=1,为一两。一两合三钱(9克),属约略数。其他亦如此。

由上证分析方药组合,《素问·评热病论篇》:“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即食入于胃,谷气变成精气之后,方可为汗。换言之,饮食经过消化,吸收营养成分于血管(精气),以共济周身。“骨肉”是概举之言,即体表汗出者;“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此为人体机能以正胜邪的结果;“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顷也”。桂枝汤证,并不是阴阳交,但亦是汗出而发热,一般汗出后不应有热,这说明精气不足以祛邪。但胃不衰,尚能食,所以不到阴阳交的程度。同时,虽然汗出而邪不去。此种病的治法:促进胃气,增强精气。

桂枝汤方析: 本汤发汗主要依桂枝、生姜二味药,桂枝主治气上冲,生姜治呕逆,故均有下达之性,升发之力不强。故二味合用固然汗出,但不致于大汗。凡是能大汗之品向上升发之力较强,如麻黄,还有平常吃的大葱。前面讲太阳病时,汗全是出上体,若用升发药,其汗易出。为何用桂、姜?因为病“阳浮而阴弱”,即津液有所损伤,故不宜大汗之品。同时二药均兼有降胃之用,配合甘草、大枣纯甘之品以补脾。此四药甘温性味较明显,又当虑其损阴津问题,故加芍药之苦,“苦以制辛”,使其辛散之力更小。同时,苦微寒以甘合又能养液。总之用芍药有两层意义:一是制桂、姜之辛,一是助草、枣以养液。

五药合而观之,桂枝汤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降胃(养液)剂。故对精气虚、力不足以祛邪、汗出而邪不去者,用此方尤好。使邪不复留于肌肉。

煎服法分析:放七升水(属三次服量),古代一升约现在一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现在是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即可。古人煎药用微火,属灶炉一类。现用煤气,其火势较比猛,故水宜三杯稍多。汤药的煎服法应讲究,否则影响疗效。犹如炒菜,火候不注意则不行。药后啜热稀粥一升余(较一升稍多)以助药力。意在鼓舞胃气的同时增强精气,由此才足以祛邪。“先时与药桂枝称”,而后身濈然汗出邪解。“一时许”即两个钟头;“ ”,微汗也;“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即再服要缩短时间,约半天分服三次,约一个时辰一次;“一剂”指三升药,服三次。

现在把桂枝这味药再谈一谈:一般视桂枝为大热药,其实不然。观本书,仲景往往在发热证中治方加桂枝。这药很平稳,此用桂枝发汗并不伤人,量用4~5钱问题不大。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胡老授课笔记】

此条貌似平淡而实有用意,讲凡是太阳病,若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就可以用桂枝汤。不可拘泥于“只有太阳中风证方可以是方服之”的框框,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神。桂枝汤主要用于邪在表之发热、汗出、恶风症,不要以为是专为散风邪而设的,不是风便不能用,用方要善于抓住处方精神,不要死于句下。

太阳病,项背强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8utuCdj8fKpaKKqjRJBVggg0hmjhntTF/QSOhiFtBbKX3QnhCQnjn4Ry9HWk7S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