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青龙汤方

麻黄 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胡老授课笔记】

此承上节言水气,继之此条又言。此条与“桂枝去桂(当是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条有关系。彼言里有停水,不利水则表不解。此言心下有水气,虽然发汗而表不解。言“伤寒表不解”是指由于心下有水气,与一般发汗法而表不解,即麻黄汤发汗而表不解,不但表不解,由于发汗药刺激,击动里水而变症百出:干呕,乃水逆于上;发热,为表不解;而咳,里有痰饮冲逆于肺则咳;或渴,水之代谢障碍,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必渴。病水不去则新水不吸收,进而组织缺少水之濡养而发渴,所谓“水不化气津不生”;或利,水性就下,水谷不别,水走肠间;或噎,水气冲逆,饮食不得入口;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下焦,膀胱蓄水所致;或喘者,在外表不解,在内痰饮射肺也。

此条主证就是“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其方后之加减方药因与临床不符,恐非仲景所书,疑后人所附。如此条“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即属错误。观其主证病理,其渴绝非栝蒌根所能治。栝蒌根治疗燥渴(津虚),此水不化气之渴岂可用栝蒌根?“若微利者,去麻黄……”更属荒诞。此“伤寒表不解”病怎可去麻黄?故此条之加减方,每一个都不要信,不要照此临床。

此条就是外邪击动里饮,兼有些或然之症。尤其水饮为病,可证候百出,最无定症。其他如呕恶、眩晕、心悸、吐等,治疗大法是祛水饮。有表证者用小青龙汤,要注意根据人体质强弱、饮多饮少,药量用当。

小青龙汤方析: 方以麻黄、芍药、桂枝、甘草治表,其他药均为温中祛饮止咳之品。此是解表祛饮,只解表不行,不祛饮则伤寒表不解。吃发汗药也不行,而且还造成其他坏病。故此条“伤寒表不解”指麻黄汤证,因有“干呕、发热而咳”。但用小青龙汤须注意一点,临床上必须偏于寒,此属寒饮,一般见证不渴,口舌不干。老人之寒饮痰喘,痰色白多沫者,用是方机会较多,兼有外感。若烦躁者,小青龙加石膏(见《金匮要略》)。病性属热者勿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胡老授课笔记】

此条言小青龙汤应用。主证“发热不渴”,“伤寒”属病型。“有水气”,因水能化气,仲景此书亦将津液称为阳气;外邪冲动里饮,则“咳而微喘”;“发热”属表,内有水饮则“不渴”。服汤后之效验“已渴者”,表解饮去则呈此。“小青龙汤主之”当在“发热不渴”后,属倒装句。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胡老授课笔记】

言“外证未解”,乃服麻黄汤后表未解。注意,仲景此书外证与表证不同。“外证”指桂枝证,因“桂枝本为解肌”,较表皮深,病在肌肉亦为人体之外,故称。“表证”就是指“不得汗出”之麻黄证,常言“表不解”。“脉浮弱”,指浮于外弱于内。桂枝汤应用主要为津液有所丧失,故用。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胡老授课笔记】

表病误下,其气上冲,则“微喘”。如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此为气上冲的一种反应,故应加味厚朴、杏仁,消胀定喘。若与桂枝证有些出入,则方应加减,当大夫的不应守方治病。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胡老授课笔记】

此为桂枝汤证小结。“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与前“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对照,即在外证未解的情况下,不可以用下法,“下之为逆”。外证当解外,用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胡老授课笔记】

“先发汗”即用麻黄汤发汗。桂枝证与麻黄证使用有定法,凡发汗、下后,病外不解,可用桂枝汤,不可用麻黄汤;不好者,再用桂枝汤。可见此汤很平稳。故方剂不学则不能治病,学方剂一定要记药味、用量,及其适应主证,不可轻视。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胡老授课笔记】

此前几句属伤寒表实证,但没“恶寒”,经医生详审其证,断定“表证仍在”,故“此当发其汗”,即麻黄汤主之。服药症状见轻,又见“发烦目瞑”,乃病日久较重,体虚而汗后呈瞑眩状态。《尚书》有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一般病体虚者,药后常呈此形,乃向愈之兆。“阳气重故也”,此阳气概念不一定就是指热,后世多习惯于此。古人讲阳气,包含气、体液等,气属阳,血属阴,体液属于气分之内。此“阳气重”,即体液充斥体表越来越重。八九日不解,即汗不出已八九日,故呈瞑眩、衄血。可见,古人言“阳气”就是指精气,包括脉外之津、脉内之血。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胡老授课笔记】

表证从衄解,古人称“红汗”。“自衄者愈”亦为表解之一。此可参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道理是一样的。即病邪深,阻碍药力,不得汗出。施以针刺,使得血液疏通,药力方可发挥。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

【胡老授课笔记】

“不彻”指病未除。此发汗属正治,但因表证较重,汗之仅能减其病势,不会立愈,进而转入阳明。阳明病,其病是热结于内,蒸发于外。凡津液有所损伤之表证,只可“小发汗”,全要用桂枝汤。此“阳气怫郁在表”,阳气指体液,仍是表不解之象,与二阳病并病无关,“当解之”,即小发汗法;“熏之”,即古人用荆芥、艾蒿类煮汤,趁热而熏,使发小汗;“不足言”,即不足以说,此指“阳气怫郁不得越”属表证之小病也,不足挂齿。

此病是当汗不汗,较“阳气怫郁不得越”重得多,故“其人躁烦,不知痛处”,即痛无定处;“短气,但坐”,即不汗出而喘,此为大青龙证。此“脉涩”可能有误,应为“脉紧”或“脉浮”较妥。因表实证见涩脉,临床少见,理论上解释不通。一般注家释为:表实甚,不得汗出,血脉受阻而涩,但有力。不是血虚津亏之涩而无力也。可参考。

此条首提“二阳并病”,是指“太阳初得病时……如此可小发汗”一段。后则无关二阳并病。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胡老授课笔记】

误下则变病多端,此举一例。下后“身重心悸”,不是气上冲,乃下后伤里,里虚。津气不流动则变为湿,由湿而沉,里虚血不足,心失其养则悸。心下悸指胃部跳动,胃中有停水。此言心跳快,心悸。

此条讲里无病,服泻药虚其里,进而湿郁于表而身重,血虚于内而心悸,故曰“不可发汗”;“尺中脉微”,为虚其里之明证。“当自汗出乃解”,“当”字有斟酌义,语义含蓄,即告诉大夫不再发汗,不一定待“自汗而解”;“须表里实”,“须”字语义含蓄,有斟酌治疗意。里不虚则表里自和。此条未出治法,个人认为,用小建中汤较好,或桂枝新加汤。总之,胃气复振,则“津液自和”。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胡老授课笔记】

外邪毒素刺激与体液的压迫,故“身疼痛”;“尺中迟”即浮紧而迟,非尺脉迟、寸脉数也,事实上绝无寸数尺迟之脉。仲景脉法是浮、沉以候表里,关前、关后亦候表里。《金匮要略》云:“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此条特别指出“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言“尺”者,告诉人们此里虚,“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胡老授课笔记】

此二条简文,因前已详及,故略。不是仅见脉浮,不分类型,一概麻黄汤治之。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胡老授课笔记】

“汗出者”,阳浮而阴弱也。虽然影响到脉内之荣,但原因在脉外之卫,所以说“此为荣气和”“外不谐”。何谓“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古人认为,饮食入胃,经过消化之后,化为赤者进入血管,为血。出于血管者为气,故气血均源于饮食。用现在话说,人的饮食,其营养成分被血管吸收,然后输送周身。这就是精气,人无此则不生不养。此气“如雾露之溉”遍布周身,在脉之外。气与血相互为用,内外通透,故“夺汗者亡血,夺血者亡汗”,血汗同源。

此条所讲之营卫,营指脉内血液之用,卫指脉外津气之用。换言之,物质是气血,作用是营卫;一为体,一为用。故有“体”才能有“用”。其气上输于肺,受之于天而成卫气,故卫出上焦。王冰注卫出于先天之肾,不对,所以营卫是相辅而行。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胡老授课笔记】

此人无病,仅有一症: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定时汗出者应“先其时”发汗,用桂枝汤;但若只汗出不发热,桂枝汤则不行。观仲景条文,凡有桂枝汤条,均有“发热”症,可见桂枝对发热无弊。不应有一见发热则不敢用桂枝之流习。于此可见,桂枝汤既治中风表虚证,亦治荣卫不调。前言桂枝麻黄各半汤有发热“如疟状”,即定时发热,但不汗出,故用桂麻各半汤兼顾其证。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胡老授课笔记】

此属当汗不汗致衄者,理同第47条。第47条讲因衄而愈者,此条讲衄而不愈者,仍发汗则好。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胡老授课笔记】

“头痛有热”,此属表里共有之证。“三阳头痛身皆热”,此病起于伤寒,进而六七日不大便,而又呈“头痛有热”,日久不大便易致头痛,按其常规观此,属里实证,故“与承气汤”。这里不是“主之”,较“宜”更活,大有商量的意思。大小调胃观而用之。若里真有热,小便当红赤,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不在阳明,仍在表也(在太阳)。可见,辨表热里热之反应莫过于小便。此“当须发汗”,指用麻黄汤,前后文义分析可知。假若服麻黄汤后仍头痛者,说明原有痛邪为深,六七日不大便且表仍在,热病向上而“头痛”,与桂枝证之上冲有关,不但头痛,且“必衄”,故用桂枝汤。此条重点在于验其小便而辨表里。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胡老授课笔记】

此承上条释,为何“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发汗已解”本应不烦,今“半日许复烦”,乃热未除。观其“脉浮数”,属表热未除生烦者,故“可更发汗”。因前已经服麻黄汤,故只能宜桂枝汤,治其表热之“复烦”,不能用麻黄汤。服麻黄汤后表证仍在者,只宜桂枝汤,不能再用麻黄汤。换言之,凡服麻黄汤而表不解,再解表则用桂枝汤;服过桂枝汤而表不解,不能用麻黄汤,仍可用桂枝汤。此为定法。麻黄汤不能连续用,桂枝汤可以。因为阳气重属表实证,不得汗出,用麻黄汤发汗,发散表之实邪。而桂枝汤是甘温解表,且有益胃生液之用;麻黄汤证是体液已经充实体表,若用桂枝汤再增其液,则实上加实,故麻黄证用桂枝汤是绝对不可的。“阳盛”指阳气盛于表也,非有热之“阳盛”。桂枝汤证大凡都有发热,后世讲有热不能用桂枝汤,属曲解方义。相反,桂枝汤方用于临床是非常平稳的。甚至数伏季节,桂枝也可用3~4钱。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胡老授课笔记】

此条泛论。“凡病”即无论何病,汗、吐、下是中医攻实以祛病之大法,用之得当,药到病除。用不得当,则易害人。起码是“亡血、亡津液”,致此者,尤以发汗为最。“阴阳自和者”,指表里自和无他病,故“必自愈”。言外,若津液或血液亡失,且表里有些不和之象发生,则应治疗。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

【胡老授课笔记】

服重下之剂(如巴豆)称“大下”,又复发汗,指麻黄汤,属汗下倒置,一定要亡失体液,致使“小便不利”。此告诉人们,临床上见小便不利症,不要遂即用利尿之药,要审证求因。若属津液亡失所致,则万不可利。“得小便利,必自愈”,此承上言阴阳自和之义。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60)

【胡老授课笔记】

下后不能发汗,此却用麻黄汤“复发汗”。下伤其里,汗伤其表,故表里俱虚。“必振寒”,即战栗发冷,言表虚之甚;“脉微细”,里虚可见。此条讲汗、下之后一般见证。太阳病法当汗解,若汗下失法,或汗之不当,则易造成逆证(即坏病)。故研究太阳病,对此不可不知。但不是诸种变病一定全在太阳病中出现。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PLcSDWqQ6b+OsBdQo4F/ZR/2eK2im5dw6Tj20wp/vyWwJ6kmwZ1VD1hQGPhEt1f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