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青龙汤方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胡老授课笔记】

此段不好理解。先析方剂,从大青龙的药物组成看,知道此方是属麻黄汤与越婢汤之合方。言“太阳中风”,指越婢汤在《金匮要略》中治风水,人有水气、浮肿,同时有外感。“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主治身热不断汗出证,“太阳中风”即指此言。由于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之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使热不得外越。越婢汤治里热,大量用石膏,所谓“身热不断汗出”,人烦甚而躁。此不言“无汗而烦躁”,却言“不汗出而烦躁”,可悟出这样一些问题:中风与伤寒的主要区别是一个汗出,一个汗不出。汗出则脉不紧,身痛亦轻;烦躁为里有热,可重用石膏。此乃为有别于麻黄证而设。文字叙述上亦有区别,言“不汗出”,不言“无汗”,不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故冠之“太阳中风”,而不名伤寒。寓意相当深沉!一方面告诉人们要注意分析方剂:越婢汤治风,有汗出;麻黄汤是无汗,故取其中,曰“不汗出”。但又不是真正的太阳中风证。所以提示人们:“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若太阳中风证而误用大青龙汤,则大汗亡阳,津液大伤。阳气不达四末,则成“厥逆”,津液丧失,肌肉痉挛,则“筋惕肉 ”(肉跳)。

大青龙汤析: 主治里热而表实不解,与麻黄证不同,与桂枝证更不同。麻黄六两,三服,一服六钱,石膏可阻碍麻黄出汗,故麻黄量轻则不足以汗出。大青龙证恶寒也甚,与葛根汤的临床应用区别在于:恶寒甚且无汗者,若兼烦躁、口干者,用大青龙汤;不兼此症,只是恶寒厉害者,用葛根汤。大青龙汤治小儿肺炎尤好。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胡老授课笔记】

“伤寒”,指无汗言;体表有水气,故“身不疼,但重”,皮下组织停水多,故身沉重;身不疼、但重、无汗,故亦名之“伤寒”。因脉内尚未达到充血程度,故“脉浮缓”而不紧。绝非大青龙治营卫俱伤,又治中风,又治伤寒。此条是讲水气病,但尚未达到整个浮肿,故“乍有轻时”,说明有水气但未凝滞而在流动,水气行至哪里哪里就沉重。“无少阴证”句,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有关,其曰:“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意思是:水气为病,有属少阴、属风邪之别,若无水唯胀者,为气(虚胀);若水肿者,发汗即愈;若属少阴之脉沉小,用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若脉浮而不沉小者,用杏子汤。所言“杏子汤”,就指的是大青龙汤。杏子汤不是注家所说的麻黄汤加杏仁,或麻黄甘草汤加杏仁,或麻杏石甘汤云云。

大青龙汤伐水气最好,治溢饮,即水饮溢于外者。但用大青龙汤治水气,须查有无少阴的情况。若真正属少阴病的水气病,则不能用大量麻黄与石膏,当用麻黄附子汤。即水气病属阴寒重证者,则不可用大青龙汤。所以此条特别强调“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是讲水气病的辨证与治方,不是什么狭义的太阳病脉浮缓、浮紧的问题。此条与上条之起首名“太阳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注家仅观其名,不究其实,而释“风伤卫,寒伤荣,荣卫同病大青龙”,属误释也。仲景真意是:太阳病无汗者,名伤寒;有汗者,名中风。前第38条,没有汗而叫太阳中风,是应该有汗而不汗出特示之。即病属里热,应汗出而不得汗出,故二方合用而取名曰大青龙汤。有热应汗出者为越婢汤证,表实汗不得出者为麻黄汤证。

观此38、39二条,大青龙汤不但是解表、解热的重剂,也是伐水气的重剂。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a00M2O7zUbTOiGBorkfEyrPToqXKngvJyOSlmt8iPhY4vvel9xnwYkxUupqVZF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