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切 甘草 炙 麻黄 去节各一两 大枣 四枚,擘 杏仁 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此条分三层:第一层,真正伤寒病,八九日为向愈或向逆之期,若发疟(指寒热定时而发),且“热多寒少”,为表有退却之兆;“不呕”,未传少阳;“清便欲自可”,未入阳明;“脉微缓者”,是脉不紧而微见其缓,前有“脉若静者为不传”是也。此表邪已衰而热偏多,此虽热而脉不数急,为正气将复之兆,故“欲愈”。第二层,若虽如疟状,一日发两三次,却不是热多寒少,而只是恶寒又脉微,此为表里俱衰,陷入阴寒也。也可这样解释:病伤寒已八九日,呈脉微而恶寒者,为入阴寒,不可再汗、吐、下,法当温补。第三层承开始言,“热色者”,面色缘缘正赤也,乃阳气浮郁在面;“身必痒”,表不得解,热郁于表,水分在表皮内被郁闭。此皆表不净而呈其症,故用小汗法,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此方即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各取1/3。为何?从此条分析可知,“如疟状”即定时发寒热,如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即定时发热而汗出,宜桂枝汤。故此定时发寒热可知,有桂枝汤证,又不全是其证。此条定时发热,但不得小汗出,故麻黄汤、桂枝汤各占一半。
我们在分析合方时,必须以方证烂熟于心为前提,否则就搞不清楚。此条既有桂枝汤证的时发热,又有麻黄汤之不得小汗出。麻黄汤能发汗,但不能治时发热“如疟状”。所以,此二方证均备又均不全,故属合方证。然此病非常轻,“一日二三度发”且“脉微缓”,方药量用非常之轻,为小发汗法。病轻,不但治疗上药量要轻,且服量宜少,此服量为“温服六合”至多半杯。桂枝麻黄各半汤煎服时,我们现在是单煎,桂枝汤1/3量,一次三合;麻黄汤1/3量,一次三合,各煎好后并为六合,顿服,相重的药,量不要重复。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本是桂枝汤证,服汤后“反烦不解者”,乃邪盛气滞,药力受阻使然,故用针刺辅助其药力。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