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它不仅与中药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紧密联系,而且与中成药生产和中医临床紧密相关,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中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药药剂学融汇了中药专业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重点探讨将中药原料加工制成适宜剂型的工艺技术和基础理论,并指导药物调剂人员根据医师处方合理调配药物,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因此,它不仅具有工艺学性质,即研究药物制剂的剂型、辅料、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等,而且具有生物学性质,即研究制剂的体内过程及其与临床疗效、安全的相关性,用以指导中药制剂的制备,不断改进和提高制剂质量。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要求,以满足临床医疗的需要。其具体任务概括如下:
(1)学习、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从散在的历代医药典籍中,将传统剂型和品种,制备中成药的理论、技术和经验等有关药剂的内容进行发掘整理,使其系统化、科学化,为中药制剂的发展奠定基础。
(2)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采用制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辅料,研究和开发中药新制剂、新剂型,促进中药制药行业的发展。
(3)加强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研究。研究中药或方剂药效物质的提取、精制、浓缩、干燥,以及制剂成型、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等理论和技术,揭示中药药剂的内在规律,逐步完善本学科的理论体系,使中药药剂学成为一门既具中医药特色,又有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中药药剂学是专门研究如何根据中医临床用药要求和中药物料的性质及生产、贮运、服用等方面的需要,将中药制成适宜剂型的基本理论、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并指导合理使用的一门学科。中药材一般不能直接供病人使用,需通过适宜的剂型才能发挥疗效,古人云:“病势深也,必用药剂以治之。”阐述了剂型对药物发挥疗效的重要性。中药药剂学是多学科交融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以及机械设备等。同时,中药制剂的质量水平与药材种植、饮片生产、制剂生产、质量标准控制、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各环节技术水平的提高,也直接影响和推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因此,中药药剂学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和整个中医药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概况,在医药工业和中医临床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推进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的主干学科。
中药药剂学站在中药学各学科的前沿,将中药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是联结中药研究、生产、医疗实践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通过合理地设计剂型、给药途径、制备工艺,实现从实验室向工厂的产业转化;另一方面,不断依据生产实际情况,解决工艺、技术和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医疗实践,根据临床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制剂质量。
中药剂型与制剂现代化既是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家选择“中药科技产业”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这对振兴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药剂学的基础研究,加强中药前处理、中药制剂和中药包装等方面的研究,才能逐步实现中药药剂的剂型、制剂现代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工程产业化,从而提升我国制药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中药产品现代化,增强我国中药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扩大我国中药在国际药物市场中的份额,使我国传统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药物与药品 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药品一般是指将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2.剂型 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它是药物施用于机体前的最后形式。目前常用的中药剂型有汤剂、煎膏剂、散剂、丸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气雾剂等40多种。
3.制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例如玉屏风口服液、洋地黄片、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等。
4.调剂 调剂是指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配制,注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此操作一般在药房的调剂室中进行。研究药剂调配、服用等有关理论、原则和技术的学科称调剂学,属药剂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5.中成药 为中药成药的简称,指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法定处方和制法大批量生产,具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