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亚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健康的概念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美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现代健康含义的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的亚健康状态,还包括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美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中医学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双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整个人体只有处于这种运动的平衡之中才是健康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哪怕是小小的打破,也会使人体处于阴阳失衡的紊乱之中,从而出现疾病或亚健康状态。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天、地、人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具体来讲,其包括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以及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的一种阴阳失衡状态,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二、健康的内涵和特性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衡量人体是否健康的10项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轻快有力。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界依据疾病谱的改变,将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布赫曼研究发现,人类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并将这种状态称为“第三状态”。随后,各国学者纷纷对第三状态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近似的概念,如“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1996年,我国学者王育学首次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

2006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亚健康一词,但“治未病”的理论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个层次。这里所讲的“未病”“欲病”是指还没有发生明确疾病的阶段,包含了疾病前期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根据该理论可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基于中医理论对健康和疾病观的基本认识,可知健康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亚健康和疾病则都属于人体的一种阴阳失衡状态。当人体内的阴阳出现轻度失衡,出现了相应的症状,产生了人体自身或人体与社会、环境相处的不协调,但尚未达到疾病状态,即“亚健康”,其可有症、证,而无病;而疾病则为病、证、症三者同时存在。“亚健康”状态若不及时调整,阴阳偏差加剧,症状日益明显而持续,则可发为疾病,或出现可用现代诊断设备(如理化检查)诊断出的现代西医学意义上的疾病。

四、亚健康的范畴

从亚健康的定义可以看出其范畴的广延性,所以很难对亚健康的范畴给出一个准确的界定,这也是造成不同医家对亚健康范畴描述不一致的原因。汇总各家观点,可将亚健康的范畴大致归结如下:

1.亚健康属于中医学疾病范畴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发生异常,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而亚健康属于人体的一种阴阳失衡状态,故不少学者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学疾病范畴。某些学者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的“病”,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失调、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的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劳逸过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从亚健康症状分析,可归属内伤杂病范畴,如“劳倦”“不寐”“多寐”“健忘”“郁证”等。亚健康状态往往不是某个局部的表现,而是全身状态的一种表现。

2.亚健康属于中医“未病”范畴

中医“未病”思想古已有之。中医学中“萌芽”“欲病”“微病”“未病”等表示疾病先兆的术语已相当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学》中指出,亚健康状态与现代未病学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的内涵接近,而未病学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部分专家认为亚健康状态应该属“欲病”的层次,其不是无病,而是已涉及人体自我稳定平衡系统的失调,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已病”的层次。

3.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

根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有关亚健康的定义,亚健康状态属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其覆盖的人群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同属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其表现可能多种多样,各有不同。因此,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范畴,是临床识别及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前提和基础。

4.现代西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

殷淑珍认为,亚健康状态包括轻度心身失调状态和浅临床状态。轻度心身失调状态常以疲劳、失眠、纳差、情绪不定等为主要表现。这种失调进一步发展则进入浅临床状态,突出的表现是三种减退(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减退)和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血液黏稠、低免疫力),并有发展为五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的趋势。

王天芳等认为,亚健康是一个大概念,可能涉及的医学范畴有:①因体内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暂时的症状或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变,或由于个体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一些生物参数偏离正常范围等;②机体对所处环境或情境的不良适应所反映出来的身心及社会交往方面的种种不适的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社会交往困难等,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③机体身心功能的轻度失调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躯体、心理等方面的症状,或个别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生机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明确,其表现与各种“综合征”可能会有一定的交叉;④由于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各种虚弱表现,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⑤某些疾病经手术或药物治疗等多种不同手段治愈,或自然痊愈后,或由于身体内经历了较大的生理变化后,机体的功能处于恢复阶段,仍存在有各种虚弱或不适的表现;⑥某些疾病发病前的生理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种种临床症状表现,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⑦某些疾病在体内已经出现病理改变(主要指形态)的证据,但由于临床上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而没有引起重视,未进行相应的检查,或由于现有诊断技术及水平的限制,检查不出证据来,或现有的证据不能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

五、亚健康的分类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既病防变”三个层面。“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状态,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状态;二是病而未发,即从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三是已病而未传。治未病的典型范例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目前对亚健康的分类主要基于健康的范畴、机体组织结构及症状表现特征等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傅晨、薛晓琳、王天芳等在《亚健康的概念、范畴和分类》一文中对亚健康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分类归纳,主要有以下四种分类方法。

1.以WHO的健康新概念为基础分类

赵瑞芹等依据WHO的健康新概念,认为亚健康可分为:①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躯体慢性疲劳;②心理性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是焦虑、恐慌等;③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④亚健康的恶化——过劳死。

董玉整认为,亚健康既表现为个体的亚健康,又表现为群体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且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就个体亚健康来说,又具体表现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方面。《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则将亚健康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交往亚健康三大类。

2.以机体组织结构为基础分类

訾明杰等认为,亚健康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可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3.以症状表现特征为基础分类

谢雁鸣等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亚健康状态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将亚健康归纳为心理型、疲劳型、睡眠型、胃肠型、体质型、疼痛型和其他型7个亚健康亚型。

何裕民等基于制定亚健康量表的调查研究,认为亚健康可分为多症状性亚健康、无症状性亚健康、单一症状亚健康。

4.其他分类

王利敏等依据体质学说将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分为:脾、心、肺、肝气虚型及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

从混沌学角度,有学者按程度、时相、状态将亚健康分为:①健康态及亚健康态;②潜病态;③前病态;④转变态;⑤衰变态。 u1qlxKbLiWROZyUZOPGp3CQh+xge+7Jr8tNyrVJ/m2/CSIb0fZjwqJRKY6Wuk5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