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甲】 本例患者患有消渴病合并足部溃疡,当属中医“筋疽”“消渴脱疽”等范畴。治疗之初仅用西医抗感染、换药而未能奏效,待皮肤破溃日渐加重而转用中医治法,此时患者破溃处仍有渗液流脓,考虑热象明显,关节疼痛,夜间加重,辨证瘀血阻络,应无不妥,予以清热利湿活血之法当能奏效,为何仍不见收效?
【教授】 对于中医“消渴病”合并“脱疽”“筋疽”等病,是消渴病病程日久,五脏气血阴阳俱损,经脉肌肤失养,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感受外邪或外伤致气血瘀滞、痰浊阻滞、热毒积聚、肉腐骨枯,历来各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统一,但对本病基本病机却有着高度的共识。
正虚不外乎阴阳气血亏损,邪实不外乎寒、湿、热、毒、瘀、痰。众医家亦多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辨证论治。该病初期之时溃疡未形成,通常为瘀血阻于经脉,治当活血化瘀;当溃疡已成,局部出现灼热、渗液渗脓,多属湿热毒盛,此时治多给予清热解毒,活血利湿之法。之前中医师亦是采取此法辨证治之,但效果欠佳,皆因患者皮肤破溃已久,且消渴病日久,久病必虚,病程迁延,正邪相争,正气衰败不足以抗邪,单使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法未能托毒外出,故收效甚微。
现患者倦怠乏力,口干,皮肤破溃迁延不愈,脓液清稀,关节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沉,均为阳虚不足以抗邪之象,此邪应为寒邪。
此借王洪绪治疗“阴疽”之寒邪凝聚肌腠形成有形之邪为患,只能消散,不能补托之义,其病机为“阴痰阻隔气血,郁滞经络”,中药当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法,治以“阳和汤”:
炮姜10g,肉桂6g,甘草片6g,麻黄6g,熟地黄20g,鹿角霜10g,火麻仁30g,白芥子10g。
5剂,水煎服。并继续配合生肌活血药物每日外用。
服药后,患者诉倦怠、夜间患处及足关节疼痛等症状减轻,患处脓液减少渗出,仍有大便干结。
予中药守原方基础上加大黄、肉苁蓉以治之:
炮姜10g,肉桂6g,甘草片6g,麻黄6g,熟地黄20g,鹿角霜10g,火麻仁30g,白芥子10g,酒苁蓉10g,大黄5g。
经上方30剂后,患者左足跟破溃处愈合,右足跟破溃处较前明显减小,创口干洁无渗液,患者患处及关节疼痛症状有所减轻,大便仍干燥。
原方再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上方10剂,诸症皆除,足部破溃处愈合。(患者治疗前后照片对比可见书后“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