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甲】 教授可否再分析一下该患者的病机和辨证思路?
【教授】 本病证属下元虚寒、上焦热郁之厥阴证。《医宗金鉴》云:“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厥阴肝木胎于肾水而孕育心火,下为水,上为火,一脏而具水火之性,故容易寒热夹杂。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同脾胃运化之功。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乘脾,土不制水则水气泛滥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证。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而作疼。治法必须以舒肝气为主,而益之以补肾,滋水涵木,肝气安而逆气自顺,疼痛自除哉!故从厥阴论治为其法也。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主方,组方精妙,寒热并用,温清并举,阴阳并调,攻补兼施,患者既为上热下寒,当以乌梅丸主之。
【学生乙】 用治寒热错杂的方不少,乌梅丸条文的主治里也没有提到治疗痛经或月经稀少,请问为什么会选用乌梅丸治疗该患者?
【教授】 该患者虽没有乌梅丸证典型的蛔厥或久利,但患者还是有一系列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证候。首先患者眠差,每天凌晨三点醒来,而这段时间正好是丑时之末,《伤寒论》厥阴病篇提到“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丑时恰是厥阴肝经经气将尽之时,患者夜晚醒来就是患者厥阴脏中寒,欲解而不能解的缘故。再者患者疼痛部位在少腹,正是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患者下元虚寒,故经行少腹疼痛而热敷后缓解,厥阴经中寒,故四肢逆冷,不耐空调。又患者平时面色偏红,故知其上焦郁热,即上焦阳气相对偏盛,因同类相聚,故下焦之阳气便不能沉潜,故气上冲心而心悸时作,而下焦则元阳相对不足,形成虚寒。这一切都指明了该患者属于厥阴病之上热下寒证,故用乌梅丸无疑。
【学生丙】 二诊患者症状好转,仍守乌梅丸,但减少了君药乌梅的用量,增加了蜀椒、细辛的用量,并加用了一味阿胶,这其中道理何在?
【教授】 患者腹痛稍减,肝木气舒,故减乌梅之用量,但月经仍稀少,可知虚寒仍为深痼,故增蜀椒之量以温经,增细辛之量以通行诸窍,使得经水得通,并加用阿胶以养血调经,也是滋水涵木之理。
【学生丁】 为何患者既往的痛经可以通过痛哭来缓解?
【教授】 《傅青主女科·行经后少腹疼痛》: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夫经水者,乃天一之真水也,满则溢而虚则闭,亦其常耳,何以虚能作疼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而作疼。故治法必以舒肝气为主。患者痛经多在月经开始来之后出现,且患者职业为公务员,痛经也是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始发,可见平素压力较大,情志不舒,疏泄不畅,故而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肝木乘土则气逆作疼,故须大哭一场,即可宣泄痛楚,也能舒展肝气,因此哭后痛可缓解。
【学生戊】 教授曾经提到乌梅丸中如果没有粳米,可以用淮山药代替,道理何在?
【教授】 我们可以翻看《名医别录》中关于粳米和山药的记载:粳米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薯蓣平,无毒;主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我们可以看到粳米在方中的作用是益气、止烦、止泻(乌梅丸亦主久利),山药也可以除烦、补虚劳、充五脏,两者有相似的功效,而且都可以助运脾气,故可替用。
【学生己】 乌梅用之前为何要醋泡?
【教授】 乌梅在《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名医别录》云:梅实无毒,止下痢,好唾,口干。唐本注云:梅实,利筋脉,去痹。而关于醋的本草记载,《证类本草》云:醋,破血运,除癥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多食损筋骨。然药中用之,当取二三年米酢良。《日华子本草》云:醋,治产后妇人并伤及金疮血运,下气,除烦,破癥结。治妇人心痛,助诸药力。
乌梅在方中除收敛肝气的作用之外,可除烦下气、安心、止口干渴、通利筋脉、利四肢、去痹,还可止下痢,故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君药,而醋能破结气癥结,利血运,可以协调乌梅的作用,且醋可助其药力发挥,故乌梅丸中的乌梅需要醋泡以增其功效,并且应当选用的是陈米醋。
【学生庚】 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主要有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三证如何鉴别?
【教授】 乌梅丸证是寒热错杂证中的一个代表性方证。仲景原文中既强调了此证患者上热下寒,又强调了与蛔虫的关系。原文一开始讲到“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对比性提出脏厥与蛔厥。脏厥往往从少阴危重证发展而来,继续进展则出现真脏虚衰,走向厥阴。之后开始阐述蛔厥,其特点是患者具有吐蛔病史,并有四肢厥逆,其厥逆受蛔虫扰动而呈阵发性,与脏厥的持续性厥逆是不同的,脏厥可呈现整个身体冰凉。此文接着指出蛔厥证的方药是乌梅丸,原文最后提出乌梅丸“又主久利”,故知乌梅丸可治3个病证:提纲证所讲伴有四肢厥逆等的上热下寒证;蛔厥证;寒热错杂之久利。不管是哪种病证,病程都较长,而呈现一种复杂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状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是上热下寒相互格拒的寒格证,仍然是寒热错杂,属于脾寒胃热。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呕吐,同时腹泻,但此处的腹泻是源于本来就有的少阴病,而现症主要是呕吐。一般辨呕吐的寒热虚实,若食物是入口即吐,呕吐剧烈,往往火热证较多;若食物吃了隔一段时间之后才吐,甚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则寒证虚证较多。所以本证中,上热指呕吐,下寒则指下利。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中,干姜配人参相当于半个理中汤,温补中焦之寒;黄芩、黄连乃苦寒之品,可清上焦之热。总而言之,虽是寒温并用,但方中寒凉药较多,以寒为主,故其治疗应以热呕为主。也有人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或是一些食物中毒,病程较长,余热还在,但脾胃已虚的情况。
麻黄升麻汤证也是上热下寒证,这个方用得最少,在杂志里也很难找到这个方的验案。应该说方子的组成比较复杂,病机也比较不容易理解。首先,方名为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两味药主要强调辛散祛邪;其次,方中含有白虎汤之意,石膏、知母清胃热,黄芩清肺热,热在肺和胃;针对吐脓血的症状再加玉竹、当归、芍药、天冬等,养血活血排脓;针对中焦虚寒再加苓桂术甘汤和干姜。若按照药味脏腑的归属来理解,就较容易记忆:因为中寒,患者有下利,泄利不止,故用苓桂术甘汤加干姜,也可看作理中汤加桂枝;上热是肺胃有热,严重可以出现咳吐脓血,这个是由于太阳病误下所致,所以方中体现出升阳举陷之意。既然邪是因误下而传里,自然要反其道而提之,仍用开表的方法,故用麻黄、升麻,一方面升阳举陷,一方面强调辛散祛邪。因为此证是太阳病误下而来,所以治疗应有逆流挽舟之意,邪由表入,亦使之由表而出,而此方也有一定的发汗作用。所以大家如果遇到咳吐脓血,上有热,中焦脾胃又有寒,应先考虑麻黄升麻汤。
(陈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