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甲】 从总体上看,该患者属于虚实夹杂,从发病过程看是因虚致实,从刻下伴发症状又像是因实致虚,请问到底该如何辨是虚是实及两者的孰轻孰重呢?
【教授】 该患者肯定是虚实夹杂,这是无疑的。但无论过去情况如何,当下之虚实必须看刻下之证。从现证来看,患者月经稀少,并且月经后期,《傅青主女科》提到月经后期时说过:“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所以该患者还是属于虚重于实的,且是阳虚血寒。但患者又有面红、心悸等热象,属于寒热虚实错杂。因而该患者是厥阴病之上热下寒证,当用乌梅丸。乌梅丸证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全文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方用乌梅丸加减,处方如下:
乌梅(醋泡)15g,蜀椒3g,白术15g,细辛3g,红参10g(另炖),黄连6g,桂枝10g,黄柏10g,熟附片10g(先煎),当归10g,干姜10g,山药30g。
7剂,水煎服,日1剂,每剂煎2次。
乌梅先醋泡一夜,煎煮时熟附片先煎30分钟,红参另炖,加乌梅及余药物,并加一小撮粳米同煎,煎好后加入红参水,适温蜜调服饮。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可以忍受,月经量仍稀少,睡眠好转,但见排卵期出血,并有血块,予原方基础加减,处方如下:
乌梅(醋泡)10g,蜀椒5g,白术15g,细辛6g,红参10g(另炖),黄连6g,桂枝10g,黄柏10g,熟附片10g(先煎),当归15g,干姜10g,山药30g,蜂蜜50g,阿胶10g(烊化)。
5剂,煎服法同前。
后记:患者后自行间断继服中药4次,共20剂,1年后确认怀孕,育1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