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小儿推拿技术

第一节 常用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技术,又称小儿按摩疗法,是以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特定手法刺激某些穴位或部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技术常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厌食症、消化不良、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睡眠障碍、小儿腹泻、便秘、功能性腹痛、原发性遗尿、先天性肌源性斜颈、面神经炎等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疗法主要应用于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周岁以内小儿疗效尤为明显。对部分病症可以应用于年龄偏大的患儿,但在穴位操作的时间或次数上应适当增加。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儿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加以变化,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在操作时主要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轻”是指手法操作时所用的力度轻;“快”指操作时的频率快;“柔和”是指操作时手法不可生硬、呆板,应柔和舒适;“平稳”是指手法操作时用力的大小和速度快慢应保持平稳,不可忽快忽慢;“着实”即轻而不浮之意。

小儿推拿手法操作,一般来说以推法、揉法、运法次数为多;按法、捣法次数宜少;掐法、捏法等刺激较强的手法,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影响之后的操作治疗。

1.推法

推法包括直推、分推、旋推、合推法四种。

(1)直推法

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贴在穴位上,做直线移动,称直推法(图1-1)。

图1-1 直推法

临床应用:直推法主要用在线状或面状穴位上,操作时宜做直线推动,不宜歪斜;推动时要有节律,用力均匀,始终如一。

(2)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贴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称旋推法(图1-2)。

图1-2 旋推法

临床应用:旋推法主要用于手指螺纹面等部位的穴位,操作速度较运法快,用力较指揉法轻。

(3)分推法

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由穴位中央向两侧做分向推动或做“∧”形推动,称分推法(图1-3)。

图1-3 分推法

临床应用:分推法多用于面穴、线穴及平面部位穴位的操作,做分向推动时,两手用力一般要均匀一致,用力切勿忽大忽小。

(4)合推法

与分推相反,即由穴位两端向中央合拢推动(图1-4)。

图1-4 合推法

临床应用:合推法主要用于大横纹的操作,操作方法与分推法相反,用力一般要均匀,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

2.揉法

用中指或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腕关节回旋活动或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带动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活动,称揉法。亦可分别称之为大鱼际揉法、掌根揉法、指揉法。

临床应用:指揉法多用在点状穴位上,根据穴位和病情需要,可二指并揉或三指同揉,且常和按法、掐法合用。掌揉法和大鱼际揉法多用在面状穴位及部位上,特别是脘腹和头面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而均匀,动作要有节律。手指(大鱼际、掌根)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不要在皮肤上摩擦,要使该处皮下筋脉随着揉动而滑动,所用力度较推法稍大(图1-5)。

3.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按法。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图1-6)。

临床应用:指按法多用在点状穴位上,掌按法多用在面状穴位或部位上。按法用力必须缓和渐进,切忌粗暴,本法常与揉法配合应用。

图1-5 揉法

图1-6 按法

4.摩法

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及小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临床应用:摩法主要用于头面部、胸腹部“面”状穴位或部位上。操作时用力要柔和自然,速度要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图1-7)。

图1-7 摩法

5.掐法

手握空拳,用拇指甲垂直用力重刺穴位,称掐法(图1-8)。

临床应用:掐法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点状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应逐渐用力,垂直刺激穴位,达到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一般掐法后,多继以揉法来缓解不适。掐法多在急救和某些慢性疾病时应用。

6.捏脊法

捏脊法有两种操作方法。

(1)将双手食指屈曲,用食指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二指捏脊,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图1-9)。

图1-8 掐法

图1-9 二指捏脊

(2)三指捏脊:用拇指桡侧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图1-10)。

图1-10 三指捏脊

临床应用:捏脊法主要用在背脊线状部位。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量,而且不可拧转。捻动向前时,双手要交替使用,不可间断,直线前进不可歪斜,捏脊的方向应由下向上。捏脊具体操作时,双手每交替三下即同时捏住皮肤向上提一下,称“捏三提一”。

7.运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环行或弧形推动,称运法(图1-11)。

图1-11 运法

临床应用:运法多用在点状穴、面状穴、线状穴等小儿头面部及手部特定穴的操作。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

8.捣法

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做有节律地叩击穴位的方法,称捣法(图1-12)。

图1-12 捣法

图1-13 搓法

临床应用:捣法主要用点状穴,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动,捣击时穴位要准确,用力要有弹性。

9.搓法

用双手掌夹住患者肢体或其他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搓动,称为搓法(图1-13)。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四肢部,用双手掌做快速摩擦移动。

10.擦法

用手掌面或掌侧或大鱼际或小鱼际,贴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来回快速摩擦,称擦法(图1-14)。

临床应用:擦法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将患处皮肤擦破。

图1-14 擦法

第二节 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由小儿推拿的特定穴和部分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经验穴等几部分构成,其中以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为主。特定穴多分布在头面和上肢肘关节以下。

小儿推拿穴位在应用时比较注重手法的治疗量以及补泻,因此在小儿临床推拿中比较强调在操作某一个穴位时所施用手法的次数(时间)、频率(速度)、强度、方向等诸多因素。此外,对小儿上肢部穴位,习惯上只推拿左手(亦可只推拿右手),其他部位的穴位可取双侧。

一、推拿介质

1.滑石粉、爽身粉、痱子粉等。

2.葱姜水:用大葱的葱白及生姜切片煮水,取汁备用。

3.针对疾病的介质:由针对某种疾病的治疗药物配制而成的膏状物,可以起到润滑及外用药物的作用。

二、注意事项

1.施术者应修剪指甲,长短适度,以免操作时损伤患儿皮肤。

2.施术者应保持两手清洁,并使双手温度适宜,治疗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可过凉或过热,空气要新鲜。

3.施术者要耐心、细心操作,操作手法应严格按照要求完成。治疗时要尽量保持患儿安静,在利于手法操作的前提下,应让患儿体位尽可能地保持舒适。

4.对一些临床急、重症如急腹症等,应进行鉴别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三、禁忌证

1.皮肤有破损处,如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疮疖等患者。

2.各种恶性肿瘤,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病者。

3.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

4.骨折的早期、脱位等。

四、临床常用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

推拿治疗效果与取穴位置是否正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取准穴位,必须掌握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可以按一定的骨度分寸在其自身测量。该方法准确性较高(图1-15)。

图1-15 骨度分寸法

2.手指同身寸

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又称“指寸法”(图1-16)。

图1-16 手指同身寸

临床常用以下三种:

(1)拇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来定穴。

(2)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一寸来定穴。

(3)横指同身寸

又叫“一夫法”,是让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来定穴。

3.体表解剖标志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1)固定标志

固定的标志是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外表可见的标志,由于这种自然标志固定不移,可以借助这些外表的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例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

(2)动作标志

是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人体的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必须采取相应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的凹陷处,张口时取听宫,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等。

五、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小儿特定穴是指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为便于学习及临床应用,本书中“次数”一项,临诊时需根据患儿年龄、身体、病情等酌情加减。上肢部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临床常习惯推拿左手(右手亦可),亦可双手,推拿次数较之单手可酌减。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图1-17),次上肢(图1-18),再胸腹(图1-19)、腰背(图1-20),最后是下肢。亦有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

图1-17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部)

图1-18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手部)

图1-19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腹部)

图1-20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背部)

1.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图1-21)。

图1-21 分推坎宫

操作方法:两拇指自眉头沿眉向眉梢做分推,称分推坎宫。

常用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表证,如: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以及夜啼、惊风、屈光不正、眼睑下垂、目赤痛、弱视、斜视等病症。

2.天门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图1-22)。

操作方法: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图1-22)。

图1-22 开天门

常用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表证,如: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以及夜啼、惊风、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屈光不正、眼睑下垂等病症。

3.太阳

位置:眉外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横指(图1-23)。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太阳;用两拇指由前向后做直推,称推太阳(图1-23)。

常用次数:推30~50次,揉2~3分钟。

主治:外感表证,如: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以及屈光不正、口眼斜、弱视、斜视、头晕等病症。

4.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处(图1-24)。

图1-23 揉太阳穴

图1-24 揉耳后高骨

操作方法:用两拇指或中指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常用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表证,如:发热、恶寒、无汗、头痛等,以及惊风、神昏、烦躁不安等病症。

5.迎香

位置:鼻翼两侧旁开0.5寸(图1-25)。

操作方法:用两拇指或中指指端揉,称揉迎香。

常用次数:揉1~3分钟。

主治:感冒、鼻塞流涕、口眼斜。

6.人中

位置:鼻唇沟中上1/3交界处。

操作方法:用掐或按法,称掐人中或按人中(图1-26)。

图1-25 揉迎香

图1-26 人中穴

次数:按10~30次或掐醒后即止。

主治:神昏、抽搐、遗尿、面瘫。

7.牙关

位置:咬肌隆起处。

操作方法:指端揉或按,称揉牙关或按牙关。

次数:揉1~3分钟,按牙关数次。

主治: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眼斜、牙痛、面瘫。

8.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囟门;用掌心摩,称摩囟门;用两拇指由前向后做直推,称推囟门。

次数:揉、推、摩各30~50次。

主治:惊风、抽搐、夜惊、鼻塞不通、鼻衄、头痛、神昏烦躁。

注意事项:一般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多采用摩法或推法,而囟门闭合后则多采用揉法或摩法。

9.百会

位置: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交点处(图1-27)。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按,称揉百会、按百会。

次数:按或揉1~3分钟。

主治:惊风、目眩、脱肛、遗尿、夜惊、头痛、癫痫。

图1-27 揉百会

10.风池

位置:后头部,乳突向后1.5寸(图1-28)。

图1-28 揉风池

操作方法:用拿法或揉法,称拿风池或揉风池。

次数:揉1~3分钟,拿数次。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目眩、颈项强痛。

11.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线至大椎穴成一直线(图1-29)。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下天柱骨,用刮法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次数:推100~3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恶心、呕吐、发热、项强、咽喉肿痛、发热。

图1-29 推天柱骨

12.桥弓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直线(图1-30)。

图1-30 揉桥弓

操作方法:用拇、食两指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处揉、抹、拿,称揉桥弓、抹桥弓、拿桥弓。

次数:揉桥弓100~300次,抹桥弓10~30次,拿桥弓15~20次。

主治:小儿肌源性斜颈、落枕、高血压。

13.天突

位置:胸骨柄上方凹陷处(图1-31)。

图1-31 揉天突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点,称揉或点天突,用双手拇、食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次数:揉1~3分钟,点数次,挤捏至皮下瘀血。

主治:咳嗽、喘促、痰壅气急、恶心、呕吐、食滞胃脘、误食毒物。

14.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图1-32)。

图1-32 揉膻中和分推膻中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膻中;用掌擦法,称擦膻中;用分推法,称分推膻中。

次数:揉3~5分钟,分推50~100次,擦至局部发热。

主治:痰鸣、咳喘、胸闷、呕吐、呃逆。

15.乳根

位置: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图1-33)。

图1-33 乳根穴

操作方法:中指指端揉,称揉乳根。

次数:20~50次。

主治:胸闷、痰鸣、咳嗽、呕吐。临床上常配乳旁穴,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

16.乳旁

位置:乳外旁开0.2寸(图1-34)。

图1-34 乳旁穴

次数:20~50次。

主治:同乳根。

17.胁肋

位置:两腋下至天枢穴处(图1-35)。

图1-35 搓摩胁肋

操作方法:用两掌由上向下快速搓摩,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次数:50~100次。

主治:痰鸣、咳喘、胸闷、胁痛、腹胀、疳积、肝脾肿大。

18.中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图1-36)。

图1-36 揉中脘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大鱼际揉,称揉中脘。

次数:揉1~5分钟。

主治: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嗳气、疳积。

19.腹

位置:整个腹部(图1-37)。

图1-37 分腹阴阳

操作方法:用摩法,称摩腹;用分法,称分腹阴阳。

次数:摩腹3~5分钟,分腹阴阳50~100次。

主治: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疳积、便秘。

20.脐

位置:肚脐(图1-38)。

图1-38 揉肚脐

操作方法:用掌根或大鱼际揉肚脐,称揉脐。

次数:揉1~3分钟。

主治:腹泻、腹痛、疳积、便秘、呕吐、蛔虫性肠梗阻。

21.天枢

位置:脐旁2寸(图1-39)。

图1-39 揉天枢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天枢、按天枢。

次数:揉或按1~3分钟。

主治:腹泻、痢疾、腹痛、食积、腹胀、便秘。

22.丹田

位置:脐下2~3寸之间(图1-40)。

图1-40 揉丹田

操作方法:用大鱼际揉,称揉丹田;用指端按,称按丹田。

次数:揉3~5分钟,按10~20次。

主治:腹痛、遗尿、疝气、尿频、癃闭、水泻、脱肛。

23.肚角

位置:天枢穴下2寸脐旁两侧的大筋(图1-41)。

图1-41 拿肚角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或按肚角;用拿法,称拿肚角。

次数:揉或按1~3分钟,拿数次。

主治:腹痛、腹泻、腹胀。

24.大椎

位置:第一胸椎棘突上方(图1-42)。

图1-42 揉大椎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大椎、按大椎。

次数:揉或按1~3分钟。

主治:外感发热、项强、咳嗽、咽痛。

25.肩井

位置: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图1-43)。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或按肩井;用拿法,称拿肩井。

次数:揉或按1~3分钟,拿数次。

图1-43 拿肩井

主治:感冒、发热、气血不通、上肢痹痛、活动不利。

26.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44)。

图1-44 揉按肺俞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按肺俞;用掌擦法,称擦肺俞。

次数:揉50~100次,按数次,擦至局部发热。

主治:发热、咳嗽、喘促、肺炎、胸闷、胸痛。

27.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45)。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或按脾俞。

次数:揉或按3~5分钟,按数次。

主治:黄疸、水肿、慢惊风、四肢乏力。

图1-45 脾俞穴

28.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46)。

图1-46 肾俞穴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肾俞或按肾俞。

次数:揉或按1~3分钟。

主治: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无力。

29.腰俞

位置: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图1-47)。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按腰俞或揉腰俞。

图1-47 腰俞穴

次数:揉或按1~3分钟。

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30.脊柱

位置:后正中线上,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图1-48)。

图1-48 捏脊

操作方法:由下向上用捏法,称捏脊;由上向下直推,称推脊。

次数:捏脊5~7遍,推脊50~100次。

主治:捏脊可治疗疳积、腹泻、腹痛、厌食等一切先后天不足之证及惊风等病症,推脊可治疗各种热证。

31.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尖端成一直线(图1-49)。

操作方法:用拇指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向上或向下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

图1-49 推上七节骨

次数:推100~300次。

主治:腹泻、痢疾、腹痛、便秘、遗尿、脱肛。

32.龟尾

位置:尾骨尖端(图1-50)。

图1-50 揉龟尾

操作方法: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揉100~300次。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

33.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指端到指根)(图1-51)。

操作方法:屈拇指向心推为补,称补脾经;直拇指离心推为泻,称清脾经。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呕吐、腹泻、便秘、痢疾、黄疸、痰饮、咳嗽、便血,以及斑、疹、痧证隐出不透者。

图1-51 脾经

34.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图1-52)。

图1-52 清肝经

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肝经;离心推为泻,称清肝经。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目赤、惊风、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痛、头晕、耳鸣。

35.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螺纹面(图1-53)。

图1-53 补心经

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心经;离心推为泻,称清心经。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高热神昏、惊惕不安、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目赤、心血不足、夜啼。

36.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图1-54)。

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肺经;离心推为泻,称清肺经。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喘促、顿咳、遗尿。

图1-54 肺经

37.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螺纹面(图1-55)。

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肾经;离心推为泻,称清肾经。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遗尿、盗汗、脱肛、便秘、腹泻、喘息、解颅、小便赤涩、先天不足、久病体虚。

图1-55 补肾经

38.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指端到虎口(图1-56)。

图1-56 清大肠

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大肠;离心推为泻,称清大肠。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脱肛、便秘、腹泻、腹痛。

39.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从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图1-57)。

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小肠;离心推为泻,称清小肠。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水泻、癃闭、口舌生疮。

40.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图1-58)。

图1-57 清小肠

图1-58 肾顶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肾顶。

次数:揉100~500次。

主治:烦渴喜饮、衄血、便秘、呕吐、呃逆、腹胀、厌食。

41.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图1-59)。

操作方法: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主治:目赤肿痛、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

42.四横纹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近掌端指间关节横纹处(图1-60)。

图1-59 肾纹

图1-60 四横纹

操作方法:用指甲掐后继以揉法,称掐揉四横纹;用推法来回推,称推四横纹。

次数:掐3~5次,推100~300次。

主治:气血不和、腹痛、腹胀、烦躁、疳积、消化不良、口唇破裂。

43.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图1-61)。

操作方法:用指甲掐后继以揉法,称掐揉小横纹;用推法来回推,称推小横纹。

次数:掐3~5次,推100~150次。

主治:腹胀、烦躁、疳积、消化不良、口唇破裂、口疮、咳嗽,并对肺部干性啰音有良好的消退作用。

44.掌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图1-62)。

图1-61 小横纹

图1-62 掌小横纹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揉100~500次。

主治:口舌生疮、唇肿、腹胀、喘咳、肺炎、百日咳、流涎。

45.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一节(手掌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图1-63)。

操作方法:在手掌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做由腕横纹向指端方向的直推,称清胃经;反之称补胃经。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烦渴喜饮、衄血、便秘、呕吐、呃逆、腹胀、厌食。

图1-63 清胃经

46.板门

位置:手掌面,大鱼际顶面(图1-64)。

图1-64 揉板门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推100~300次,揉3~5分钟。

主治: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滞、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病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47.内劳宫

位置:手掌面,掌心正中(图1-65)。

图1-65 揉内劳宫

图1-66 小天心

操作方法: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

次数:揉100~300次,运10~30次。

主治: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

48.小天心

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图1-66)。

操作方法:一手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用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150次,捣5~20次。

主治:惊风、抽搐、口疮、目赤肿痛、夜啼、小便短赤。

49.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内劳宫为圆心,内劳宫到中指根中外1/3交界处为半径所作圆周上的八个点。从小鱼际起按顺时针排列,依次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图1-67)。

操作方法:用拇指端运,称运内八卦;按乾、坎、艮、震依次推运一周,称顺运内八卦;反之,称逆运内八卦。

次数:运100~500次。

主治:胸膈不利、气闷不舒、疳积、消化不良、腹胀、喘咳、腹痛、呕吐。

图1-67 内八卦

50.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图1-68)。

操作方法: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称运水入土。

次数:100~300次。

主治:运水入土常用于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病症;运土入水用于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病症。

51.手阴阳

位置:手掌面,腕掌关节横纹处(图1-69)。

图1-68 运土入水

图1-69 分手阴阳

操作方法:用分法分推大横纹,称分手阴阳。

次数:推50~100次。

主治:寒热往来、烦躁不安、腹泻、腹胀、痢疾、痰热喘咳、口疮、唇肿、肺炎。

52.五指节

位置:手背面,五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处(图1-70)。

图1-70 五指节

操作方法:用掐揉法,称掐揉五指节。

次数:分别掐揉数次。

主治:惊风、抽搐、胸膈不利、气闷不舒、痰喘、惊惕不安。

53.老龙

位置:在中指背面,距指甲根中点1分许(图1-71)。

图1-71 掐老龙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甲掐之,继以揉法,称掐老龙。

次数:掐3~5次,揉搓30~50次。

主治:惊风、胸闷、痰喘、咳嗽。

54.上马

位置:在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图1-72)。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上马或按上马。

次数:揉3~5分钟。

主治: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目赤、喘咳。

55.二扇门

位置:中指根部指蹼两侧,左右各一(图1-73)。

图1-72 揉上马

图1-73 揉二扇门

操作方法:用指端掐揉,称掐揉二扇门。

次数:揉100~300次。

主治:发热无汗、感冒、喘促。

56.外劳宫

位置:手背正中与内劳宫相对处(图1-74)。

图1-74 外劳宫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外劳宫。

次数:揉100~300分钟。

主治:寒证之感冒、咳嗽、喘促、腹胀、腹痛、腹泻、脱肛、遗尿。

57.一窝风

位置:手背腕掌关节横纹正中凹陷处(图1-75)。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次数:揉100~500次。

图1-75 揉一窝风

主治:腹痛、腹泻、寒证之感冒、头痛。

58.膊阳池

位置:前臂背侧一窝风上3寸(图1-76)。

图1-76 揉膊阳池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膊阳池。

次数:揉100~300分钟。

主治:小便短赤、便秘、感冒、头痛。

59.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图1-77)。

操作方法:由腕向肘方向直推,称推上三关。

图1-77 推上三关

次数:100~300次。

主治:气血虚弱、阳气不足、四肢厥冷、疳积、吐泻、风寒感冒、腹痛、疹出不畅。

60.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图1-78)。

图1-78 退下六腑

操作方法:由肘向腕方向直推,称退下六腑。

次数:推100~300次。

主治:脏腑郁热、壮热烦渴、痄腮肿毒、汗证、咽痛。

61.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图1-79)。

操作方法:由腕向肘方向直推称清天河水。

次数:推100~300次。

图1-79 清天河水

主治: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夜啼、感冒发热、头痛、咽痛。

62.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至腹股沟中点成一直线(图1-80)。

图1-80 推箕门

操作方法;向上直推,称推箕门。

次数:推100~300次。

主治:尿潴留、水泻、小便赤涩不利。

63.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寸(图1-81)。

图1-81 按揉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指端按揉,称按揉足三里。

次数:揉100~300次。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

64.三阴交

位置: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图1-82)。

图1-82 按揉三阴交

操作方法:用指端按揉,称按揉三阴交。

次数:揉100~300次。

主治:尿潴留、尿频、遗尿、痿证、痹证、消化不良。

65.涌泉

位置:足底部前中1/3交界处(图1-83)。

图1-83 涌泉穴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涌泉。

次数:揉100~300次。

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盗汗、五心烦热、哮喘。 VCFZtR3bmCeos5HTLFM+Avg3HPevqzy4OR/ttjyhB5/dD6OyXtPOxWJP3mYS5n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