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刮痧技术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方法。刮痧可谓是“不用手的按摩,不用针的针灸,不用拔罐的走罐,不用艾条的艾灸”,有简、便、廉、速和易学、安全、好操作、效果好的特点。

通过刮痧,对体表局部进行一定时间和强度的刺激,可以起到如下作用:①通过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淋巴液循环;②减少机体内源性致痛物质的产生,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产生;③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进行双向良性调节,增强细胞功能,促进机体免疫能力。

儿科常用于发热、厌食、功能性消化不良(积滞)、腹泻(泄泻)、便秘、夜惊(睡眠障碍)、原发性遗尿(遗尿)等疾病的治疗。

一、刮痧常用器具和润滑剂

1.常用器具

过去传统刮具多选自一些天然材料,如苎麻、铜钱、瓷碗、瓷调羹、木梳背、小蚌壳等。现代用的刮具多经过精心加工制成,常用的刮痧板材质有水牛角、砭石和玉石等(图5-1)。

图5-1 刮痧板

2.刮痧介质

刮痧介质具有润滑作用,使用它可使刮擦皮肤时流畅而不涩滞,同时也可防止刮痧板划伤皮肤。传统刮痧疗法使用的介质有蒸馏水、凉开水、凡士林及香油等。现在临床上有专用的刮痧油、刮痧乳或刮痧膏,不仅能起到润滑作用,还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肌发表、缓解疼痛、温经散寒等作用。

二、基本操作方法

1.持刮痧板方法

根据所选刮痧板的形状和大小,使用便于操作的握板方法。一般为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于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或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为45°~90°为宜。

2.刮痧的顺序及方向

刮痧的顺序多从头部开始,继之颈部、背腰部、胸部、腹部、上肢(内侧、外侧)、下肢(内侧、外侧、后侧)。刮痧方向的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面部一般由里向外、由下向上方向刮拭;胸部正中由上向下,双侧则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常采用由上向下,逐步由里向外扩展;四肢常向末梢方向刮拭。

3.刮痧的补泻方法

①补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刮拭时间相对较长。此法宜用于体弱多病、久病虚弱的虚证患儿,或对疼痛敏感者。②泻法: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刮拭时间相对较短。此法宜用于身体强壮、疾病初期的实证患儿。③平补平泻法:介于刮痧补法和刮痧泻法之间。刮痧时,刮痧板按压的力度和速度适中,时间因人而异。此法宜用于慢性病患儿。

4.刮痧基本手法

根据病症和刮痧部位的不同,刮痧操作的力量大小、速度快慢、刮拭方向、刮痧板边角接触的部位以及刮痧配合手法应有所不同。

刮痧手法分类如下:

(1)按力量大小及速度快慢分类

1)轻刮法

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大,移动速度慢,或下压刮拭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或其他不适感觉。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此法尤适用于年龄小以及虚证的患儿。

2)重刮法

在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小,移动速度快或下压刮擦力量较大,以患儿能承受为度。多适用于背部脊柱两侧、下肢或者软组织丰厚的部位,体质较强或属于实证、热证的患儿。

3)快刮法

是指刮拭的次数为每分钟30次以上。力量有轻重之别,若力量重、快速刮,多用于体质强壮的患儿;若力量轻、快速刮,多用于体质虚弱或用于预防保健的患儿。主要刮拭背腰、四肢等部位,让患儿舒适能耐受为度。

4)慢刮法

是指刮拭的次数在每分钟30次以内。力量也有轻重之别,若力量重、速度慢,多用于体质强的患儿,主要刮拭腹部、关节部位和一些明显疼痛的部位;若力量轻、速度慢,多用于体质虚弱或保健的患儿,主要刮拭背腰部正中、胸部、腹部内侧等部位。

(2)按刮拭方向及接触部位分类

1)直线刮法

又称直板刮法。就是利用刮痧板的上下边缘在体表进行直线刮拭。拿住刮痧板的一侧,与体表呈45°左右,刮痧板薄的一面1/3或1/2与皮肤接触,利用腕力下压并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要有一定长度,这种手法适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和头部。

2)弧线刮法

是指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部位、肩关节前后和膝关节周围。

3)摩擦法

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服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其左右移动力量大于垂直向下压按之力。操作时动作轻柔、移动均匀,可快可慢。

4)点压法

又称点穴手法。用刮痧板厚的边角与皮肤形成90°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渐加重,以患儿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不宜刮拭的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等穴。

5)按揉法

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的手法,点下后做往返来回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刮痧板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常用于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太阳穴等穴位。

6)角刮法

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夹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灵活,不宜生硬,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适用于四肢关节、骨突周围、肩部穴位,如风池、内关、合谷等穴位。

7)边刮法

将刮痧板的长条棱边,或厚边或薄边,与体表接触成45°角进行刮拭。该法适用于大面积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刮痧方法。

8)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从前额上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刮痧板与头皮呈45°角,轻揉和缓刮拭,如梳头状。操作时力量适中,一般逐渐加力,在穴位或痛点处可适当使用点压、按揉手法,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疾病。

三、刮痧时间及刮痧程度

1.刮痧时间

(1)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强弱而定,一般每个部位刮拭10~20次。

(2)两次刮痧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一般3~5天痧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3)高热等急性病每日可治疗2次,痊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次为1疗程。

2.刮痧程度

(1)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能够承受为度。

(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头面、背部及四肢容易出痧,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对一些不易出痧的部位或出痧较少的患儿,不可强求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

四、痧象判断

痧是通过刮拭身体以后,在皮肤上出现的皮下充血、出血改变。其颜色形态多为红色粟粒状、丘疹样、大片状潮红高起、紫红色或红色血斑痧痕。如果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情轻,病程短;痧痕色暗红,呈片状或瘀斑块,多为里证,病情重,病程长。刮痧治疗过程中,痧痕的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说明病情正在好转。身体健康者,一般不会出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或出痧较少,痧点均匀,多为红色。

五、注意事项

1.刮痧前应检查刮痧板是否清洁,边缘是否有裂口,刮痧板用毕,可用消毒液及肥皂水清洗,然后擦干,表面亦可用酒精消毒。

2.刮痧部位可用一次性纸巾,或用75%酒精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刮痧介质要涂抹均匀,刮痧后用干净纸巾、毛巾或消毒棉球将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3.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到刮拭部位。

4.12岁以下小儿,其皮肤娇嫩,宜用轻刮法,刮痧时间为饭后1小时。

5.在刮痧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年龄大的儿童可询问其有无疼痛或不适感,如胸闷、恶心等,并根据患儿的反应来调整刮拭的轻、重、快、慢等手法。

6.刮痧时应注意根据施术的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要使小儿舒适,又要便于临床操作。

7.刮痧结束后,让患儿稍事休息,最好饮一杯温水,不宜立即食用生冷或油腻食物,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8.刮痧后1~2天,在刮痧部位出现微痛、痒、虫行感,均为正常现象。

9.如刮痧过程中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等症状,此为晕刮现象,应迅速让患儿平卧,饮用一杯温糖开水,可用刮痧板刮拭百会、人中穴。

六、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以及疾病诊断不明者。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

3.有传染性皮肤病、体表皮肤溃烂、皮肤炎症、皮肤创伤、皮肤过敏、烧伤者。

4.过饥、过饱、过度疲劳,以及抽搐、哭闹等不配合者,以防出现晕刮。

5.小儿囟门、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以及大血管显现处。 XbzSREjBAsjn7+7aRjurM5UGLpc9BW95VeKTi6OAHz7G3sX26wkg74I5+I31c1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