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瘀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中医认为,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的作用打开毛细血管及毛孔,使局部产生收缩和冲挤的相互作用,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而致瘀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泄热的目的,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调动人体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细胞吸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儿科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咳嗽)、肺炎(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哮喘)等疾病。
玻璃罐(依患儿的年龄、胖瘦程度,选择2~4个)、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图3-1)。
图3-1 玻璃罐
(1)闪火法
以持针器或血管钳夹住95%的酒精棉球,一手持点火工具,一手持罐,罐口朝下,点燃后将火迅速深入罐内,旋转一周后退出,迅速将罐叩在选定的部位(图3-2)。
图3-2 闪火法
注意事项:嘱患儿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拔罐时要防止点燃后酒精下滴以烫伤皮肤;点燃酒精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
(2)投火法
用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图3-3)。
图3-3 投火法
注意事项:因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易烫伤皮肤,故只适宜在身体侧面进行横拔。
(3)贴棉法
用1~2cm大小酒精棉片,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将火罐迅速吸拔在选定部位上。
注意事项:棉花浸酒精不宜过多,以免烫伤皮肤。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火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5~10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适应证:此法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注意事项: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薄弱处拔罐或吸拔力较强时,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如膻中。
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向前后推拉,或做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图3-4)。
图3-4 走罐
适应证:急性热病及较大范围的疼痛等。
注意事项: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儿童操作尽量要快,力度的把握尽量轻柔。
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又立即取下,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适应证:感冒、咳嗽、面部病症、虚弱病症等。
注意事项: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起罐时,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轻轻按压,使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提拔。起罐时如果皮肤出现瘙痒属正常现象,注意不要抓破皮肤,以免引起感染。
1.拔罐或走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2.罐印紧黑而紫黯,一般提示血瘀或寒凝。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较大。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
4.颜色淡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证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处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拔罐后,容易起水疱的,提示湿气较重。
7.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荨麻疹状),提示为风邪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8.一般正常健康者,罐斑红白隐隐,触之微温,皮表疼痛感不著。
拔罐的时间和频率随患儿的年龄和体质不尽相同,如单纯拔罐,则在5~10分钟;如配合针灸,一般是先针灸再拔罐,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治疗频率一般两天1次,见到罐斑颜色有明显改善则可停止本疗程的治疗(一般不超过7次),休息一段时间后,如有必要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
1.本疗法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禁用重手法。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3.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拔罐的吸附力度应视病情而定,儿童力量应小,刺激不宜过强,以皮肤潮红为度。
4.拔罐和留罐过程中应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患儿如有不适感应立即取罐;严重者可让患儿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
5.拔罐时应注意防火,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水疱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6.拔罐出现潮红或紫红及紫红色疹点等,均属于正常,数天后可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1.精神过于紧张、过饥、过饱,以及抽搐、哭闹等不配合者。
2.重度心脏病、呼吸衰竭、活动性肺结核、全身消瘦以致皮肤失去弹性、全身高度浮肿及恶性肿瘤患儿。
3.有出血性疾病者。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以及局部有疝疾病(如脐疝、腹壁疝、腹股沟疝等)、静脉曲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