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关乎每个人。在当前阶段,国人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发现问题,找到原因,解决问题,让每个人能够乐享健康幸福生活,实现“健康中国”梦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以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5月8日,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同)等15部门联合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指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将上升为75%,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慢性病相关死亡发生于60岁以下的劳动力人群……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7年2月国家出台《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在对规划的解读中指出:“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慢性病危害性大,一旦得病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危及重大脏器,产生不良后果,可出现致残、死亡等结局,个人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等直线下降,个人和社会医疗负担重,必须引起每个人的足够重视。
图1 健康医学与心身整合总体示意图
面对慢性病的威胁和挑战,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听天由命?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慢性病威胁虽大,但是慢性病可防、可治、可控、可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预措施。①慢性病的原因很复杂,但多数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如饮食不合理、静坐少动、心理压力大等,多数是生活方式疾病。②慢性病发生发展比较缓慢,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慢性病,一般需经历较长时间。慢性病从发病到出现并发症、致残、死亡等结局,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
鉴于以上两点,可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生活方式改良防止慢性病发生,在慢性病发生之后,也可通过生活方式改良结合临床诊疗措施延缓慢性病进展甚至逆转慢性病,恢复健康。这实际就是一个健康管理的过程。健康管理是一个新兴学科,基本步骤包括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尤其是生活方式改良,有效控制慢性病,降低发病率、病死率,提升个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个人和社会医疗负担。
(1)健康干预重视不足
健康管理虽然是解决慢性病问题的核心措施,但当前健康管理并不成熟,人们对健康管理的认知有限,尤其对健康干预重视不足。如前所述,健康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环节。政府、医院或者企业等重视信息采集与健康评估,投入开发健康档案系统、健康管理软件等,但是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仍然非常不足。很多个人开始重视健康体检,但是对于体检后的养生保健、健康干预却不够重视。很多人通过体检发现了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但是仍然保持着大鱼大肉、烟酒不离、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只是体检和登记健康档案,无论现代检查技术多高超,无论信息化水平多先进,如果不从生活方式入手,不进行健康干预,那么体检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体检和评估是为干预做准备的,只有进行健康干预,健康状况才有可能改变。
(2)干预手段认识混乱
即使部分个人重视健康干预,但对健康干预手段的认识非常混乱,不知如何下手。当前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信息,健康知识充斥天下,保健产品多如牛毛,养生方法数不胜数。市场利益驱使,广告满天飞,消费具有诱导性。信息量大,知识碎片化,真假难辨。很多人存在一些困惑:到底谁说得对?有没有用?哪个好?哪个适合自己?什么是养生保健的根本?能够真正掌握健康之道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被这些养生保健信息淹没了,不知道什么对自己真正有用,今天买个保健品,明天买个理疗仪,似乎各个都有用,而实际健康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仍如影随行地跟随着我们,困扰着我们。
(3)过分依赖外在手段
我们还会看到一个突出现象:人们一旦得病,都寄希望于外在因素,依赖医生、依赖药物,忽略自身所起的作用和所应该担负的责任。这进一步衍生了过度检查、过度干预、过度医疗等行为,同时也给了别有用心的商家可乘之机。
认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疾病医学模式影响,缺乏系统思维,忽视人体自组织。
在过去,细菌、病毒等生物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占绝大多数,这些疾病往往都有明确的病因,在治疗上常需要某种特效药物或者方法,比如使用抗生素消灭细菌等,这就形成了“单病因——某种疾病——某种特效疗法(或药物)”的对应关系。这种情况在过去比较常见,对人们的健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比较单一,得了疾病也寄希望于某种特殊疗法,寄希望于某种灵丹妙药。这些灵丹妙药多数是外在的一些手段或者药物,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于自身因素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这样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着患者的就医意识和行为,也影响着医生的医疗实践活动,造就了当前疾病医学模式的诊疗现状。
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多数生物性致病因素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取而代之的是因为生活方式或者心理社会因素等引起的各种慢性病,病因往往并不单一,没有一一对应的特定关系,形成“多病因——某种疾病——综合干预方法”的对应关系。究其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调节功能、修复功能、防御功能等障碍,人体内部自组织功能受到影响,干预方法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综合维护人体的自组织功能。但是,人们因为既往的片面健康观念,认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还是由于某种单一因素引起,还寄希望于某种外在的特效药物或疗法。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自组织功能,将慢性病防治引导到健康医学模式的正确道路上来。
面对问题,面对困惑,如何解决?如何破局?如何正确认识这些健康知识、保健产品和养生方法,如何才能把握健康的本质?如何才能掌握简单又高效的养生保健方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破局之道,在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对健康本质的深刻把握。只有清晰地认识事物,我们才有可能从迷雾困惑中走出来。如何能够做到深刻把握,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健康的根本。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在儒家学派中占有核心地位。《大学》中有一句名言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意思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如果能够知道本末始终的道理,能够从根本上去认识事物,那么就能够很好地把握事物规律,接近大道了。《大学》的这一智慧启示我们要从根本入手去认识事物。哲学告诉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矛盾,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且同时兼顾矛盾的各个方面,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这启示我们要从根本入手去认识事物。
《大学》中的智慧与现代哲学均启示我们:要从根本入手去认识事物。从根本入手——事半功倍;从枝叶入手——事倍功半。如果抓不住根本,可能费了很大力气,却毫无收获。对于健康的认识,同样需要从根本入手。健康知识多如牛毛,如果抓不住根本,同样不得要领,迷茫困惑。维护健康也一定有根本性的东西。掌握了健康根本,就可以从纷杂的健康知识和保健产品中杀出一条路来,真正懂得它们的作用和定位,真正能够为我们所用。
要想从根本上认识事物、认识健康,首先要有一个根本认识角度和方法。那么,什么是根本角度和根本方法呢?历史上有三种常用方法 :①第一种是古代朴素整体论方法,以中医学方法为典型代表,其从整体角度去认识事物,但缺乏对事物内部结构的认知。②第二种是近代还原论方法,其将整体还原分解为组成部分,并从组成部分中去认识事物,但缺乏对整体性和各组分关系的认知。③第三种是现代系统论方法,其综合以上两者,从多个角度、整体角度和事物内部结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基于系统论的角度和方法,可整合各个角度的研究成果,避免单个角度、局部角度的局限性,是认识事物的根本角度和根本方法。与系统论关系密切的一门学科叫作系统科学。系统论属于哲学层面,系统科学属于科学层面,两者侧重点不一样,但核心思想具有一致性。在此我们不去探讨系统论与系统科学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指导、认识健康问题。具体到医学领域,不仅仅是哲学问题,还有具体科学问题,因此在本书中,主要以系统科学来做说明。系统科学是在已有的很多成熟学科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对诸多学科的高度总结,同时可反过来指导各个学科。系统科学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系统整体视角,并提供了一些具体方法,站在系统科学高度看待人体健康和保健知识,就能从繁杂的知识汪洋中跳出来,获得根本认识(图2)。
图2 研究视角与方法示意图
基于系统科学认识人体健康,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健康力是健康的根本。①首先,人体是一个具有意识的复杂巨系统。②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内部系统状态,且保持相对稳定。人体系统状态发生动态变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就是健康,正常稳态破坏不稳定或偏离正常范围,就是亚健康或疾病。维护健康主要是维护人体系统状态在正常范围内的稳定以及从异常稳态向正常稳态的转化。③人体系统状态维护有两种机制:一种来自外在,称之为他组织。一种来自于内部,称之为自组织。依靠药物、手术等对人体系统的干预来维护健康,就是他组织;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依靠人体内部调节能力、自愈能力等维护健康,就是自组织。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关系,尤其要重视自组织,通过发挥人体系统固有的自组织机制来实现人体系统正常稳定,维护心身健康。
在这里,我们把人体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能力,赋予它一个相对通俗的名称:健康力 。相类似的一些名词如自愈力、自我康复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健康力与其意思基本一致,但健康力更全面。如自愈能力强调的是得病之后的康复能力,对于未病防病就没有强调。健康力强调人的一种健康本能,一种维护健康的根本能力,既强调防病能力,也强调病后康复能力,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能力。用健康力表达人体维护健康的根本能力,更全面、更合理。
健康力是维护健康的根本能力,与中医学的“正气”类似。《黄帝内经》中有一些经典论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意思是内部正气强大,外部邪气不能侵入;外部邪气之所以能够侵入,是因为存在内部正气亏虚的条件。其认为正邪相争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正胜邪却就能保持健康,正虚邪胜则会发生疾病。健康管理措施,包括增加健康促进因素和远离健康危险因素两个方面。增加健康促进因素——主要是养正,远离健康危险因素——主要是避邪。健康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健康状态。健康力强,防病能力和康复能力都强,一方面不容易得病;另一方面,即使得病也易康复。健康力维护和提升,就是健康的根本。抓住这个根本,就可以化繁为简,掌握养生保健的大道。
环境污染、食物安全等等危险因素,并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把握的,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心理平衡等培养人体正气、提升健康力的干预措施,却是我们可以自主的。即使我们在生活中接触一些危害健康的因素,只要正气旺盛,抗病能力强,就能够把疾病风险降到最低。
有了这样的根本性认识,我们就可以正确认识人体、认识健康、认识各种养生保健方法,使其各归其位,不再困惑。并且通过自身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生活方式改良,增强体质,提高防病抗病能力,通过维护和提升健康力维护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