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创始人。他于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高尔基11岁开始独立谋生,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底层度过的。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炼了高尔基的斗志,他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勤奋自学,自强不息,这样的经历使高尔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具有了深切的了解。

1892年,高尔基以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1922年,高尔基出国养病。1928年,回国后他目睹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景象,热情高涨,于是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特写、政论、评论文章,还著有史诗型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病逝。

本书讲述的是阿廖沙成长的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阿廖沙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

这里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在这里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并且他的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并且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由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浓重的阴影。

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自传体作品的念头。

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作客时,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列宁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

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

不久,高尔基便实现了这个诺言。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这些普通人给幼年时的高尔基留下了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了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使他成为了坚强而善良的人。

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和没落。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上反映了“我”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本书在艺术描写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一方面,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作品更加生动,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作者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者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本书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许多文字描写虽然不长,却把每一个场面都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读过之后能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书取材于作者的自身经历,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并且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对它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其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 vmp+HXmzZ3te+RZzw+JSKCiY5IJe2d6GrQ8kaQvj2E3hRRpT0zEDva2W2fL+xG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