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市,家境富裕,从小受文学熏陶,是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774年,歌德的浪漫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轰动了文坛,他也因此闻名欧洲的文学界。这部小说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在德国及整个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他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主要讲述一个叫维特的青年的爱情和生活悲剧故事。维特因为偶然的机会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夏绿蒂,但夏绿蒂却早已是他人的未婚妻,维特立即陷入万分苦恼之中。同时为爱苦恼的维特又与世俗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双重绝望压迫下的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

本书虽然以书信体写成,情节也并不复杂和曲折,但它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宣泄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勇敢地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因此小说一经问世,很快便风靡欧洲,走向世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

本书在情节上极大程度是自传性的:当歌德在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实习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夏洛特·布夫,并爱上了她。但夏洛特已经和一位名叫凯斯特纳的法律工作者订了婚。

在夏洛特的父亲看来,凯斯特纳显然比年轻,有着艺术方面抱负的歌德更加稳重可靠。歌德在那时就已经更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不是律师。歌德仓促地离开了夏洛特。

此后,歌德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马克西米利安娜·冯·拉·罗歇。歌德把两个女子给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夏绿蒂的形象中。据歌德本人说,他在四周的时间内写出了这部书信体小说,以抵消爱情的痛苦并使自己从自杀的念头中摆脱出来。

小说中的一部分情节,特别是结尾的部分,不同于歌德的经历。维特自尽了,歌德却沉浸在痛苦与写作中。小说中自杀的情节是受到了一位年轻的同事卡尔·威廉·耶路撒冷的激发而产生的。耶路撒冷确实因为巨大的爱情上的不幸而自杀,他在韦茨拉尔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轻恋人的朝拜圣地。

本书描写了主人公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又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

本书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描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作者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并且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作者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和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来描写本书,文章情节真实生动,促使读者能更加贴近主人公维特的思想,正是这种超乎真实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读者感到亲切,增加真实感。

心理描写以分析人物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情感、意识、思想、活动、态度为主。作者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描写爱情心理为主。 9HVOChifx2JjjyMRIF2ECFl+2MGZcCnzCZu3dudW6fb+eF9PjsZH8K7TeYO3R3V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