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9月19日,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李鹏陪同胡耀邦总书记视察二滩后,立即撰写了《二滩水电站是解决四川能源的关键一着棋》的报告。李鹏在报告中建议中央:
一、从战略上考虑,应把二滩工程列为全国能源建设的重点,并把二滩工程列入“六五”计划。
二、本着自力更生、争取国际合作的方针,可以聘请部分国外技术顾问解决某些关键技术疑难问题,也可以利用一些外资,如中美水电合作贷款或世界银行贷款。为了争取时间,建议早立项、早开工。
任何国家都明白,电力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电,就没有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中国缺电的局面已持续了数十年,而且日益严重,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水力资源是清洁的、可以再生的能源,开发水电可以集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于一举,合开发能源与节约能源于一体。虽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但发电成本低,综合效益好,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水电开发,开发程度一般都在50%以上。
中国人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民族,而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却并没有重视大自然如此慷慨的馈赠,由于资金匮乏和水电建设体制本身的各种问题,水电开发不但没有蓬勃发展,反而在“七五”、“八五”期间连续滑坡。
生活在穷困之中的西南人民,世世代代都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梦想,而梦想之一,便是渴望那从家门前、从胸膛上流过的冰冷彻骨的雪水,化为汩汩的温泉,带来热,带来力,带来光明。
号称“河流王国”的四川,被专家们称为“世界水能大宝库”,全国规划的12个水电基地中,四川便有4个,其装机容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但是,四川却是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地方。
当时,“能源危机”更为严峻。企业不但“停三供四”,甚至“停五供二”,连省会成都街头的商店、电影院、理发店门前,也不得不自己摆个小小的发电机,以便随时准备应急。由于能源不足,近一半的生产力被长期闲置,每天少创产值1亿元以上!
“五五”后期,贵州、甘肃陆续给四川送电,短时期的相对富裕形成了四川“窝电”的假象,以致整个“六五”期间,四川竟基本没有投入新的项目。
随着甘肃、贵州本省经济发展,先后停止向四川供电,四川的“能源危机”更为严峻。
农村在春灌的紧张时刻也常常遇到停电,缺电还带来化肥、农药、水、油的全面匮乏。
小学生们给西南电力设计院打来电话:“我们要光明,不要黑暗!”
人民代表们提出:“四川水力蕴藏量全国第一,为什么要端着金饭碗讨口?”
从重庆到成都,从江油到渡口,到处是一片要电的呼声。
四川省委、省政府责成新上任的副省长马麟尽快解决缺电问题。
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呼喊着、震撼着人们,但是人们却仿佛迟迟没有听懂那带着焦急、带着希望的声音。滚滚江流,带走了光和能,带走了亿万财富,带走了无价之宝。
中国的水电工作者日夜梦想着建立一个自己的巨型水电站。
川西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组成的“三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在金沙江和雅砻江的交汇处,是地质学上赫赫有名的攀西大裂谷。
据专家预测,攀西大裂谷的资源之富饶,可以超过久负盛名的东非大裂谷和欧洲莱茵裂谷带,不仅水能资源丰富,而且已发现159种矿产。
攀西历史上曾有过“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传说中,是金凤凰居住过的地方。
首先发现大自然赐给中国这稀世珍宝的,是电力工业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的勘测者们。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些在荒山深谷中用燃烧着的生命发现光和热的人们。
成都勘察院1958年至1961年连续4年对雅砻江进行了勘查,国务院长江规划办、中国科学院南水北调考察队、上海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单位也进行了许多工作。对二滩大规模进行勘测和真正确定坝址,却经历了两代人。
马麟经过实地调查,冥思苦想,并和省计经委、省电力局多次研究,终于形成了新的思路:多家办电,大中小并举。
省委、省政府立即统一了思想,“七五”、“八五”期间,一定要认真抓好几个骨干项目。
于是,二滩便以特殊的重要地位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四川省走向21世纪的命脉工程。
1985年3月,水电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上报国家计委,要求部、省合资兴建二滩电站。
同月,国家计委及中国科学院立即在北京举行了二滩水电站可行性报告若干问题论证会。中科院以张光斗教授为首的7位学部委员和十几位技术权威参加了这次论证会。
同年4月,水电部受国家计委委托,又在攀枝花市召开了二滩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两个论证会都充分肯定了成都勘察院的可行性报告。
1985年8月,成都勘察院完成了二滩水电站的初步设计。
1986年,四川省又两次上报国家计委,准备在“七五”期间自筹资金4亿元,用于二滩电站的前期建设。
马麟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时说:
电站的前期工作一般要三年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内,中央的资金进不来,四川财政又十分困难……
省委书记杨汝岱看过报告之后,他皱起了眉头问马麟:“你是什么意见?”
马麟胸有成竹地说:“我想,只能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自己创造条件!”
杨汝岱不无忧虑地追问:“说具体一点吧,到底钱从哪儿来?”
马麟说:“钱,不向财政要,我来想办法。我的设想主要是出台一点政策,希望省委、省政府支持。”接着,马麟仔仔细细地谈出了具体的设想,包括每度电提高一分电费投入二滩建设等等。
听着听着,杨汝岱紧皱着的眉头展开了,高兴地露出了微笑,点着头道:“那就不要等了,你就想办法吧。‘三通一平’要多少钱?”
马麟说:“要几个亿吧……”
杨汝岱马上表示:“好,就这么办,要政策好办,我支持!”
1987年,攀枝花市成立“支援二滩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当时主管基建的副市长秦万祥挂帅,随时搬开阻碍工程的拦路虎。
秦万祥清楚地明白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他充满激情地说:“作为主管基建工作的副市长,对二滩我有不可推推卸的责任,包括个人责任、领导责任和历史责任。二滩座落在攀枝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偏爱;我能参与这一工作,是人生的幸运。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我们必须敢冒个人风险,努力打开局面。”
秦万祥和市领导们一起,经常深入工地现场,曾召开过6次县、区、乡、施工企业参加的大型现场办公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县长、县委书记们都亲自来到农民家里,动员并帮助搬迁。
3年多,四川省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单独投入4亿多元资金,确保了二滩电站准备工作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