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欲要蜂蜜,就别打翻蜂房

1931年5月7日,警方历经几个星期的搜捕,令纽约市警察大伤脑筋的“双枪杀手”克罗里穷途末路,被围困在西尾街他情人的公寓里。

当时,150名警员和侦探包围在他顶楼的藏身之处。他们把屋顶穿洞,要用催泪弹把这位“警察杀手”熏出来。同时,在周围的建筑物上,架设了多挺机关枪。

大约过了一个钟头,这幢纽约高级的住宅区内,不断地响着清脆的手枪声和“嗒嗒”的机枪声。克罗里伏在一张堆满杂物的椅子后面,不断地朝警方开火。许多胆大好奇的市民,涌上街头观看这场枪战。要知道,在纽约,这种激烈的枪战只在电影中见过,现实生活中实不多见。

当克罗里被捉到的时候,警察局局长莫隆尼宣布,这位双枪恶徒是纽约有史以来最危险的罪犯之一。“他动不动就开枪杀人,”局长说,“连眼都不眨一下。”

让我们看看这位双枪恶魔是怎样辩驳、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吧。当警方朝他藏身的公寓开火的时候,他写了一封信给“有关人士”,信中说:“在我的衣服之下是一颗疲惫的心,但这颗心是仁慈的——一颗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仁慈之心。”

克罗里写这封信的时候,鲜血从他的伤口涌出,在信纸上留下一道红色的血迹。

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在搜捕发生之前,克罗里在长岛一条郊外的道路上跟女友在汽车里温存。出其不意,一位警员来到车旁,敲击车窗说:“请出示你的驾驶执照。”

克罗里一言不发,而后拔出手枪朝那位警员连开数枪。那位可怜的警员瞬间倒在了血泊中。克罗里跳出来,又朝尚未断气的警员打了一枪。这难道就是克罗里所谓的“从不会伤害任何人的仁慈之心”吗?

克罗里被判坐电椅。当他抵达辛辛监狱的死刑室时,他是否说“这是我杀人的下场?”没有。他反而说:“这就是我防卫自己所得到的结果吗?”

毫无疑问,从始至终,“双枪杀手”克罗里都不曾悔恨过,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根本没有什么错。

这是匪徒中一种不寻常的态度吗?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还是先听听这段话:“我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花在给别人提供轻松的娱乐、帮助他们得到快乐上,人们回报给我的却只有辱骂。是他们的恩将仇报把我逼成了亡命之徒。”

这是阿尔·卡朋所说过的话。是的,美国昔日的第一号公敌——横行芝加哥最阴险的匪首卡朋——不曾责怪自己。他真的自以为是大众的恩人——一个不受感激却受误解的大众恩人。

达奇·舒尔茨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达奇是恶名昭彰的“纽约之鼠”。当他在纽瓦克被枪手击倒之前,也自认为造福群众。在一次报纸访问中,他说他是一名大众恩人,他相信自己真的是一名恩人。

针对这方面,我与辛辛监狱的监狱长刘易士通过几次很有意思的信进行了交流。他在其中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在牢里的罪犯,几乎没有一个自认是坏人。他们跟你我一样都是人,都会为自己辩解。他们会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撬开保险箱,为什么随时要扣动扳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论是有理还是无理,总要为自己破坏社会的行为辩解一番。因此,他们总是得到这样的结论:罪责不在他们,下地狱和伏法的也不应该是他们。”

如果阿尔·卡朋、“双枪杀手”克罗里、达奇·舒尔茨以及监狱里的那些亡命之徒,从来都不曾为自己的行为自责过,那么,又何必强求你我所接触的那些人呢?

过世的约翰·华纳梅克尔一度承认:“我30年前就学到,责怪别人是愚蠢的行为。我不责怪上帝对智慧分配不均,因为要克服我自己的缺陷,都已经非常困难了。”

华纳梅克尔早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但我却必须在这个冷酷的地方碰撞了三十多年,才开始领悟到:100次中有99次,没有人会责怪自己任何事,不论他错得多么离谱。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B.F.史金勒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在学习方面,一只因良好行为而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只因行为不良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学得快得多,而且更能够记住它所学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人类也有着同样的情形。批评,并不能够改变事实,反而常常会引起愤恨。

另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勒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地,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

大多数情况下,批评所引发的后果只能是愤恨,常常使员工和朋友的士气低落,而状况却不会有丝毫改善。

俄克拉荷马州恩尼德市的江士顿,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工地上工作的员工是否戴着安全帽。据他说,他最初一旦碰到没有戴安全帽的人,就板着脸命令他们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定。结果员工虽然表面上接受了他的纠正,却满心不高兴,常常在他离开以后又把安全帽摘掉。

后来江士顿决定改变方式。当他再次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时候,他就问他们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然后用一种关切的语调提醒他们,戴帽子的目的并不完全是遵守制度,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负责,保护他们的生命不受到伤害,并建议他们为家人、自己,工作时一定要戴安全帽。这样做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得多,遵守规定戴安全帽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就避免了愤恨或情绪上的不满。

这类事件还有很多。例如,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之间的那场争论——他们的不和睦导致共和党的分裂,反将伍德洛·威尔逊送进了白宫。

事情发生在1908年,当时罗斯福搬出白宫,共和党的塔夫脱当选为总统。然后,罗斯福到非洲去猎狮子。当他回到美国后,看到塔夫脱的保守作风,很是震怒。罗斯福除了公然抨击塔夫脱,还准备再度出来竞选总统,并重新组建“进步党”。这几乎导致老共和党的瓦解。果然,紧接而来的那次选举,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赢得了佛蒙特州和犹他州两个区的选票。这是共和党有史以来遭受的最惨痛的打击。

罗斯福谴责塔夫脱,但是塔夫脱并没有丝毫的悔意,他含着眼泪说道:“我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让我们再来看看“茶壶敦油田”舞弊案吧。那桩丑闻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哈丁(美国第29任总统)政府的内政部长亚勃·佛尔受权主掌政府在艾尔克山丘和茶壶敦地区油田的出租事宜——那些油田是留给海军日后扩建壮大使用的。

佛尔部长有没有让别人公开投标呢?没有。他干脆把那份利润丰腴的合同交给他的朋友爱德华·杜黑尼。而杜黑尼又做了什么呢?他给了佛尔部长他所谓的10万美元“贷款”。佛尔部长还命令美国海军进入该区,驱逐了在艾尔克附近掘油的其他油商。

面对不合理的命令和恐怖的枪弹刺刀,这些油商离开油田冲进法院,揭发了10万美元茶壶敦油田舞弊案。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毁了哈丁总统的执政,激起全国公愤,几乎弄垮共和党,佛尔也落入铁窗。

佛尔被斥骂得狗血淋头——还没有一个政客被斥责得如此凄惨。他反悔了吗?一点也没有!好多年之后,胡佛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暗示哈丁总统之死是由于一个朋友出卖他,令他焦心和忧虑过度才导致悲剧发生的。

而当佛尔太太听到这段话时,她从椅子上跳起来,泪流满面,双手握紧拳头,尖声叫道:“什么,哈丁被佛尔出卖了?绝对不会,我先生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即使整屋子的黄金也无法使我先生起歹念。他才是被人出卖而被钉上十字架的。”

你瞧,人性表现出来了,做错事的人只会责怪别人,而从来不会责怪自己。我们都是如此。所以,当你我明天很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不要忘了阿尔·卡朋、“双枪杀手”克罗里以及亚勃·佛尔。我们要明白,批评就像家鸽,它们总会回来的。

另外,我们也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指责和纠正某个人的错误时,他可能会为自己辩护,反咬我们一口。或者,像文雅的塔夫脱那样,说:“我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1865年4月15日,林肯奄奄一息地躺在福特戏院正对面一家廉价客栈的卧房里。有人在戏院里开枪击中了林肯。林肯那瘦长的身子斜躺在那张对他来说太短的床上。床的上方挂着一张博纳尔的名画《马市》的廉价复制品,还有一盏煤气灯发出惨淡的黄晕。

当林肯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战争部长斯坦东说:“这里躺着的是人间有史以来最完美的元首。”

林肯待人处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我花了10年时间研究林肯的一生,而且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写作和润饰一本名为《林肯的另一面》的书。我自信,我对林肯的性格和居家生活所做的研究,比任何人都要详尽彻底,尤其对他待人处世方面更有心得。

林肯不喜欢批评别人吗?不是的。他年轻的时候住在印第安纳州的鸽溪谷,当时的他不仅经常批评别人,而且还写信作诗讽刺别人,并把那些信件和诗丢在一定会被那个人发现的路上。

林肯在伊利诺伊州春田镇执行律师业务的时候,甚至投书给报社,公开攻击他的对手。其中有封信所导致的后果使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1842年秋天,林肯在春田时报刊出了一封未署名的信,意在讥刺一位妄自尊大、名为詹姆斯·史尔兹的爱尔兰人。信的内容极具攻击取笑意味,语言十分尖酸,令镇上的人捧腹大笑。

史尔兹是个敏感而骄傲的人,他查出写信的人后,便找到林肯,提出要跟他决斗。对方给他选择武器的自由,因为他的双臂很长,他就选择骑兵的长剑,并跟一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学习击剑。

决斗的那一天,林肯和史尔兹在密西西比的一个沙滩碰头,准备决斗至死为止。幸好最后一刻有人阻止了他们,才终止了这场决斗。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恐怖的私人事件。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林肯待人的态度和处世方式。他从此再没有写过一封侮辱人的信件,也不再取笑任何人了。从那时候起,他不再为任何事批评和指责别人了。

南北战争时,林肯一次又一次任命新的将军统帅北军,而每一个将军——马克兰、波普、伯恩赛德、胡克尔、米德——都相继惨败,使得林肯几乎陷入绝境。全国有一半的人都在痛骂那些差劲的将军们,但林肯没有一句怨言,一直保持着沉默。他喜欢引用这样一句名言:“你不论断他人,他人就不会论断你。”

当林肯的太太和其他人对南方人士有所非议的时候,林肯回答说:“不要批评他们。如果我处在同样情况之下,也会跟他们一样。”

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打响了。4天后,李将军开始向南撤退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冒雨带领部队撤逃到波多梅克时,被一条高涨的河流挡住了去路,而身后又是一支胜利的北军。李将军已经陷入了绝境,无路可逃。

林肯知道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只要打败了李将军的军队,战争很快就可以结束了。因此,林肯满怀希望地命令米德不要召开军事会议,立即出击。林肯不但以电报下令,还派出一名特使去见米德,要他立即采取行动。

米德将军接到命令后是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立刻执行命令,而是召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军事会议。他迟疑不决,一再拖延。他举出各种借口,拒绝攻击李将军。最后,河水退去,李将军带着他的士兵从波多梅克逃脱了。

林肯对他的儿子劳勃特吼叫起来:“老天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在我们的掌握中,我们只要伸出手来,他们就是我们的了,但我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使我们的军队移动一步。在那种情况下,几乎任何一位将领都可以击败李将军。如果我在那儿的话,我自己就可以把他歼灭。”

在痛苦、失望之余,林肯坐下来,给米德写了一封信。当然,这时的林肯在言论措辞上都非常“不客气”,表达了林肯内心的极端不满。

我亲爱的将军:

我不相信你能体会李逃脱所引起的严重不幸。他本来在我们的轻易掌握之中,当时如果一拥而上的话,加上我们最近的一些其他胜利,就可以结束战事了。结果现在呢,战事可能会无限期地延长下去。如果你上星期一不能安全地攻打李的话,又怎么能在渡河之后,以你剩的少部分兵士——不到你当时手边的三分之二兵力——去攻击他呢?我无法期望你能改变形势,若要期望你能的话,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期望。你的良机已经失去了,因此我感到无限的悲痛。

你一定想知道,米德将军看过这封信后的反应如何?

米德一直没有看到这封信,因为林肯根本就没有把它发出去。这封信是林肯死后,在他的文件中找到的。

我猜想——这只是一个猜想——写完这封信之后,林肯看着窗外,对他自己说:“等一下,也许我不应该如此匆忙。我坐在这安静的白宫里,命令米德出击是举手之劳的事。但假如我当时在葛底斯堡,假如我在上星期,也跟米德一样,见到遍地血腥;假如我听到伤兵的悲号哀吟,也许我也不会如此急着去进攻了;假如我也像米德一样畏缩,我的做法可能就会跟他的相同了。不管怎样,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即使我发出这封信也丝毫不会改变局势,只能引发更坏的影响——米德会为自己辩护,会反过来责备我,或产生厌恶心理,破坏他身为指挥官的效力,而且也许会迫使他辞职不干了。”

因此,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林肯把这封信放在一旁,因为他从痛苦的经验中学到,尖刻的批评和斥责几乎总是无济于事的。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他当总统时,若碰到棘手的问题,他常往后一靠,抬头望望挂在他白宫办公室墙上那张林肯的巨幅画像,问他自己:“如果林肯处在我这种情况,他将怎么做?他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也不例外,日常每当我们想训斥和责怪他人的时候,都要先想一想:如果林肯碰到这个问题,他会如何解决?

我年轻时,总希望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理查德·哈丁·戴维斯刚出现在美国文坛上,颇引人注意。我那时正好帮一家杂志撰文介绍作家,便写信给戴维斯,请他谈谈他的工作方式。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封很可笑的信。

此前,我收到一封来信,信后附注:“此信乃口授,并未过目。”这话留给我极深的印象,显示此人忙碌但很慎重。于是,我在给戴维斯的回信后面也加了这么一个附注,希望能给戴维斯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戴维斯根本没有提笔给我写回信,只把我寄给他的信退回来,在信后潦草地写了一行字:“你的礼貌真是没有礼貌。”

的确,我是弄巧成拙了,受到这样的指责并没有错。但是,我仍觉得很恼火,甚至10年后我获悉戴维斯过世的消息时,第一个念头仍然是——我实在羞于承认——我受到的伤害。

以后,如果你想留下一段令人永远难忘的积怨,只要发表一点刻薄的批评即可。

马克·吐温常常会大发脾气,写信的火气之大足可以把信纸烧焦。例如,有一次,他写了一封信给激怒了他的那个人:“给你的东西应该是死亡埋葬许可书。你只要开口,我一定会协助你弄到这份许可书。”

又有一次,他写信给一位编辑,谈到一名校对企图“改进我的拼字和标点”。他以命令的口气写道:“此后这方面的情形必须遵照我的底稿去做,并且要教那个校对把他的建议留在他那已经腐朽了的脑子里面。”

写过这些言辞可以刺伤人心的信后,马克·吐温感到很痛快,怒气也烟消云散了。当然,这些信也没有引起任何不好的反应,因为他的太太已经悄悄地把这些信保留了下来,没有付邮,这些信根本就没有寄出去。

你是否也想劝某人改掉一些坏习惯呢?棒极了,我非常赞成。但为何不从你自己开始呢?从一个纯粹自私的观点来说,这比有意改进别人获得的益处更多——是的,而且所冒的风险也少得多了。

布朗宁说:“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要革除你自己的所有缺点,也许必须到圣诞节才办得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在假期里好好休息一番,再利用元旦规劝批评别人。

请不要忘记,我们所面对的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成见、自负和虚荣的动物。

刻薄的批评,使得敏感的托马斯·哈代——曾使英国文学丰富的最佳作家之一——永远放弃了小说写作。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并不圆滑,后来却变得富有外交手腕,善与人应对,精明干练,并被任命为美国驻法大使。“我不说任何人的坏话,我只说我所知道的每个人的一切长处。”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著名试飞员包布·胡佛不但担任各种试飞任务,还经常为航空展览做飞行表演。有一次,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表演完毕后飞回洛杉矶。正如《飞行》杂志所描写的,在空中300尺的高度,两具引擎突然熄灭。由于他熟练的技术,他操纵飞机着陆,但是飞机严重损坏,所幸人没有受伤。

在迫降之后,胡佛第一个行动就是检查飞机燃料。果不出所料,他所驾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机燃料而不是汽油。

回到机场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那位年轻的机械师为他所犯的错误而极为难过。当胡佛走向他的时候,他正泪流满面。由于他的疏忽,使得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毁于一旦,而且差一点还要了3个优秀飞行员的性命。

你可以想象胡佛必然大为震怒,并且预料这位荣誉心极强、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必然会痛责机械师的疏忽。但是胡佛并没有责骂那位机械师,甚至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说。相反,胡佛用手臂抱住那位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显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再为我保养F-51飞机。”

在家庭里,父母作为长辈也会经常批评自己的儿女。你一定以为我会说“不可以批评”,但是我不想这样说。我只是说:“在你批评孩子之前,请你读一读美国新闻教导的典型文章之一《不体贴的父亲》。”这篇文章首先登在杂志《家庭纪事》的社论栏中。经过作者允许,我们照着《读者文摘》的节要版,把这篇文章刊印在下面。

《不体贴的父亲》是篇小品文——因一时内心的感觉而写出来的——却打动了很多读者的心弦,以致成为大家最喜欢而一再转载的文章。自从这篇文章第一次刊载出来以后,其作者李文斯登·劳奈德说:“在美国有很多杂志和报纸纷纷转载这篇文章,外国的情形也与此差不多。我自己就同意过成千上万的人,让他们在学校、在教堂,以及在演讲台上宣读这篇文章。它还在无数的机会和节目中广播出去。奇特的是,大学刊物登载它,中学刊物也登载它。有的时候,一篇小文章却深深地透达人心,这一篇小文章确实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不体贴的父亲

来,我的宝贝,听我——你的爸爸——告诉你。此时你躺在床上,睡得正熟,小手掌枕在你面颊之下,你的额头微湿,鬈曲的金发粘在上面。几分钟之前,我在书房里看报纸的时候,一阵懊悔的浪潮淹没了我,使我喘不过气来。带着愧疚的心,我轻轻地推开你卧室的房门,悄悄地来到你的床边。

宝贝,我常常对你发脾气:在你穿衣服上学的时候,因为你只用毛巾在脸上抹了一下,我责备你;你没有擦干净你的鞋子,我又对你大发脾气;看到你把你的东西丢在地板上,我又对你大吼大叫。

在吃早饭的时候,我又找到了你的错处——把东西泼在桌上,吃东西狼吞虎咽,把手肘放在桌子上,在面包上涂的牛油太厚。在你出去玩而我去赶火车的时候,你转过身来向我挥手,大声地说:“再见,爸爸!”而我则皱着眉头对你说:“挺起胸,站直点!”

晚上也是一样。我走在路上时,就看到你跪在地上玩弹珠,你的长袜子上破了好几个洞。我在你朋友面前押着你回家,使你受到羞辱,并对你吼叫:袜子要花钱买的——如果你自己挣钱买时你就知道注意了!你可能想不到,我的孩子,做父亲的居然说这种话!

你还记得吗?在上床睡觉之前,你小心翼翼地来到我书房门口,见我正在看报,犹豫着不敢进去。我从报纸上面看到了你,对你的打扰顿感不耐:“你要干什么?”

你没有说话,只是快步跑过来,抱住我的脖颈亲吻我。你小手臂那紧抱的力量显示出一份情爱,那是上帝种在你心田里的,我的任何漠视也不能使之凋萎。你吻过我就走了,脚步快速地轻踏楼梯上楼去了。

我的宝贝,就在你转身的瞬间,报纸从我手中滑到了地板上,一阵使我难过的、强烈的恐惧涌上了心头。习惯真是害我不浅,吹毛求疵和训斥的习惯——这是我对你作为一名小男孩的方法。这不是我不爱你,而是对年轻人期望太高了。我以我自己年龄的尺度来衡量你。

我的宝贝,你的本性中有着那么多真、善、美,你小小的心犹如包含并照亮群山的晨曦——你跑进来并亲吻我道晚安的自发性冲动显示了这一切。今晚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没有你更重要,我放下一切径直来到你的床边,跪在黑暗中,心里充满了愧疚。

这只是个没有太大效用的赎罪。我知道如果在你醒着的时候告诉你这一切,你也不会明白。但是从明天起,我要做一名真正的父亲。我要做你的好朋友——你受苦难的时候我也受苦难,你欢笑的时候我也欢笑。我会抛弃一切不耐烦的话和呆板的表情,我会像在一个典礼中一样庄严地宣布:“他只是一个男孩——一个小男孩!”

我想我以前是把你当作一名大人来看了。但是我的孩子,我现在看到的你,蜷缩着,疲倦地睡在小床上,完全还是婴孩的模样。就是昨天,你还躺在你母亲怀里,头靠在她肩上。我以前要求的实在太多太多了。

我们不要责怪别人,我们要试着了解他们,我们要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尽量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这样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而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

正如詹森博士所说:“上帝自己也不愿审断人,直到末日审判的到来。”记住: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宽恕。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别人对你,或你对别人都是如此。 o1x2GmXcBaAf6xbPQIogGYV1iYEcszoWH4FdItAE9GgasSO4GnnC/5/Xdilve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