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指望他人感激你

有一次,我在得克萨斯州遇到一个商人,他正为某事而愤怒不已。有人警告我说,只要我“认识他15分钟”,他就一定会谈起那件事。果然如此,这件事已经过去11个月了,他还是不能忘记。他为34位员工每人发了差不多300美元圣诞节奖金,共计1万美元,结果他却没有听到一句感谢的话。他抱怨说:“真可笑,我为什么要发奖金给他们?”

“一个愤怒的人,浑身都是毒。”这是一位圣人说过的话。我衷心同情面前这位浑身是毒的人。他大约60岁了。根据人寿保险公司统计,我们还能活着的年数大约是目前年龄与80岁之间差数的三分之二。这位老兄,如果运气可嘉的话还有大概十四五年的寿命。遗憾的是,他已浪费了有限的余生中将近一整年的时间为过去的事愤恨不已,我实在是很同情他。

或许,那些员工都是很自私、很卑劣的,也很不讲礼貌,但我希望这位先生除了愤恨与自怜,他大可自问,为什么人家不感激他,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待遇太低、工作时间太长,或是员工认为圣诞奖金是他们应得的一部分。也许他平日里是个吹毛求疵的人,以致别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谢他。

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整个状况。不过,我倒是知道英国约翰逊博士曾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很难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它。”

很显然,某个人希望别人感激他的恩德,正犯了一般人共有的毛病,他实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使一个人免遭厄运,你会不会期望得到他的感恩呢?你可能会,可是塞缪尔·莱博维茨在他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曾使78名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者寄张圣诞卡来?我想你已经猜到了。对,一个都没有。

耶稣基督仅用几个小时就让10个人重获行走的功能,但他得到了几个人的感谢呢?只有一个。耶稣基督环顾门徒问“其他9个人在哪里”的时候,他们全跑了,谢也不谢就跑得无影无踪!我想问一问各位:为什么像你我这样平凡的人,或者是那位得克萨斯州商人,给了别人一点点小恩小惠,就希望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恩呢?

至于钱财上的帮助,那就更别想啦!查尔斯·舒瓦伯告诉我,曾经有一位银行出纳擅自挪用银行基金炒股而血本无归,当时是他帮助这个人把资金补足才免于吃官司的,那么这个人有没有感谢他呢?有,但只是一阵而已。后来这个人竟因为一件小事而与他反目。

如果你白白送给你的亲戚100万美元,你一定想象他会对你感激不尽吧?安德鲁·卡耐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耐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很吃惊地发现这位亲戚正在咒骂他。为什么呢?因为卡耐基只给了他100万美元,而将其他3亿美元的遗产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

世间就是有许多不平之事,你根本不值得期待峰回路转。我们应该像那位最有智慧的罗马帝王库斯·阿列留斯一样学会接受。他在日记中写道:

“即使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我也不会惊慌或困扰。因为我还想象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

这话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天天埋怨别人忘恩负义,到底是谁的错?假如施恩之前就没指望别人感激,那么,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有一个惊喜;如果没有得到,也不应该难过、烦恼。

或许,容易忘记别人的恩赐和不容易对他人怀感恩之心皆是人性使然,那么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我认识一位住在纽约的妇人,她最大的困惑就是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来看望她,致使她整日与孤独为伴。然而,这实在没有什么奇怪的,根本不能怪他们。你去看望她,她会花几个钟头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她甚至几天几夜没合眼,在一旁精心守护着。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结婚。

这些侄子开始时是经常回来的,但渐渐地就少了,也怕了,怕坐在那里一连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无休无止的埋怨与自怜。当这位妇人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她后,她就开始用最后一招——心脏病发作。

她是不是真的心脏病发作了呢?当然不是。不过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她的问题出在思想上。

其实,这位妇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得到侄子们的感恩。不过,她大概永远也得不到。因为她认为这是应得的,她向别人要这些。

像她这样的人,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因为别人都忘恩负义,因为孤独,因为被人疏忽而生病,他们渴望得到爱。但是在这世上真正能得到爱的唯一方式,不是索求,更不是乞求,而是无私地付出,无怨无悔地付出。

听起来,这好像不太切合实际,很难做到,但这的确就是追求幸福的最好方法。我可以作证,因为我亲眼见到过我家庭中发生的状况。

我的父母乐于助人,我们很穷,所以老是窘于欠债。可即使穷成那样,我父母仍然每年都要从肚皮里挤出一点钱寄给孤儿院。那家孤儿院坐落在爱荷华州,他们一次也没去过。可能除了收到回信外,也从来没有人感谢过他们。不过他们已有所回报,因为他们享受了帮助那些无助小孩的喜悦,并不希望任何其他报偿。

每年我因工作而不能回家过圣诞节时都会寄给父母一张支票,让他们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他们很少这样做。当我回家过圣诞时,父亲会告诉我,他们买了煤、日用品送给镇上那些有很多小孩的贫苦妇人。他们送出这些礼物时,也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施予而不求回报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说:“理想人会享受助人的快乐。”我深信我父亲就是这样的理想人。

真正的快乐只在于无私地付出,在付出的同时不能存有任何索求感恩的念头,否则就会痛心、乐不起来。

几千年来,大部分为人父母者都怨恨子女不知感恩。

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喊得最是震撼人心:“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这难道是子女的过错?当然不是。如果为人父母者不教育他们,为人子女者又怎么会知道感恩呢?忘恩像是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精心地照料与滋养。

子女们不知道感恩能怪谁呢?恐怕只能怪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又何以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我的一个朋友,住在芝加哥。他在一家纸盒厂工作,很辛苦,周薪不过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妇,她说服他向别人借了钱送她前夫的两个儿子上大学。他的周薪用来支付所有生活开支和应缴付的欠款。他拼命苦干了4年,从没埋怨过一句。

有没有人对他表示感谢呢?没有。他太太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那两个儿子当然也是一样,他们对这位继父从未有过一点点的亏欠之意。

这到底该怪谁呢?这两个年轻人?难道这位母亲没有错吗?她认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有这种义务的负担,她不要她的儿子由“负债”开始他们的人生。因此她从没想到要说:“你们的继父真是个大好人,他帮你们读完了大学。”相反,她的态度却是:“噢!那是他的义务。”

她认为儿子们成长得很健康。实际上,她让他们的心灵有了缺陷,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危险的想法,认为这个世界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这种想法果然危险,她的两个儿子中的一个想向老板“借”点钱,结果被关进了监狱。

我们一定得记住,子女的一言一行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

举例来说,我姨妈薇奥拉·亚历山大从来不抱怨儿女不知感恩。我小的时候,姨妈把她母亲接去照料,同时也照料她的婆婆。我现在仍记得两位老人家坐在壁炉前的情景。她们有没有给我姨妈出过难题,找过她的麻烦呢?我想一定有,而且不会少,可从我姨妈的态度上却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她真的爱她们,想让她们安度晚年,享受家人的温馨与甜美。

除了照料两位老人以外,薇奥拉姨妈自己还有6个子女,但她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在她的思想意识里,这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对的事,也是她乐于做的事。

薇奥拉姨妈已经孀居了二十几年,她的5位成年子女都愿意接她到他们家去一起住。她的孩子们非常敬佩她,都不想离开她。

这是出于“感恩”吗?当然不是!这是真爱的表现!这几位子女从孩童时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气氛中。现在需要照顾的是他们的妈妈,他们回报同样的爱,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我们不要忘了,要想子女懂得感恩,必须要先成为施恩不图回报的父母。我们的所言所行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别人的善意,也千万别说:“看看表妹送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真小气!”这种话我们也许是顺口说的,但是孩子们却会听进去记在心里。因此,我们最好这么说:“为了准备这些圣诞礼物,表妹一定花费了很多时间。她真是个有心人,我们应该写信感谢她。”如此,我们的子女在无意中也就养成感恩的习惯了。

我们每一天、每个小时,都能得到“快乐医生”的免费服务。只要我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那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上,那些财富远超过阿里巴巴的珍宝。 i2Ictw2ij5fpjuy0XYj6ovdkdpzJ8pfrveDEsMn1uJFPWC7yHOKg04u1FFmmpd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