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

雨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政治讽刺诗《惩罚集》。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者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把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他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400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巴黎圣母院》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齐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雨果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这部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体现雨果精神思想的代表作,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雨果深邃而独特的先进思想,所以借助对《巴黎圣母院》的细读分析品评,能够加深对雨果精神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辨析其中的进步性与矛盾性,从雨果其人其文中汲取思想力量。

雨果的思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由社会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三方面组成。雨果的思想不但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启示,而且对现今的社会观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100多年来雨果的思想力量向我们证明了:虽然他的某些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像人道主义,爱国主义等一些思想光辉仍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

雨果戏剧性场面描写既给人以扣人心弦的震撼,又把人物之间和自身内心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

《巴黎圣母院》向我们展示的是痛苦挣扎,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图景。命运,痛苦的灵魂,唯其悲剧才刻画得更加感人,更加有深度,庞大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的脆弱个人的冲突,无不体现“悲剧气氛渲染的极为出色”。

真正的美总是掩藏在丑的背后,极端的丑往往潜伏在美的阴影中。雨果成功地运用了鲜明对比反衬手法,对他笔下的人物以内涵人性的剖析。 uyonjvoLgsYCKTmeyygMEKJjWvZIN8/0j4YwIYt7TvAyegORzJWpEmFnP6i+6x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