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葛岭亲自起草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之后,顿时如释重负,一身轻松。
浙江可谓毛泽东的“第二故乡”,他自第一次到浙江嘉兴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就对10多万平方公里的浙江大地产生了感情。
在离开杭州的前一天,年过6旬的毛泽东在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陪同下视察了绍兴东湖,水光粼粼的东湖让他心旷神怡。
回到葛岭,兴致正浓的毛泽东想起了井冈山上的老战友江华,当天下午,他在葛岭的书房里召见了当时的浙江省委副书记江华。
毛泽东拉开窗帘,江华忙迎了上去,这两位从井冈山下来的湖南老乡品尝着刚采摘下的西湖龙井,窗外莺雀的鸣叫声和斗艳的桃花把他们带进了美好的回忆和追思中。
他们俩面对后西湖,望着外西湖,看着翠绿的柳条和湖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
毛泽东连声说:“西湖的水多诱人呀。”他突然挑出了水的话题,先向江华说起了曾在杭州的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位“知府”的故事:
唐代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一天他在堤上向东散步,春天的夕阳使他踏着柳荫下的身影,诗性一下喷发出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以此命名为白堤。
北宋元年间,苏轼出任杭州知府时,他见西湖淤泥抬高,便出奇招,南起南屏山,北接岳庙,挖泥筑堤,疏道架桥。苏东坡将西湖分为内外西湖,其间架有桥梁6座,桃柳夹堤,有“六桥烟柳”之称。后人追忆苏轼并将西湖南北堤取名“苏堤”。
说到这里,毛泽东那双能穿透历史的双眼,望着曾担任杭州市市长和市委书记的江华诙谐地说:“将来有哪位‘知府’从钱塘江取水灌入西湖,让西湖水川流不息,那这位‘知府’将永远铭记史册。”
绍兴东湖那春和景明,山水相映,一碧万顷的美景又勾起毛泽东对浙江儿女的母亲河钱塘江的美好遐想,满腹诗文的他,脑海中突然蹦出了清代诗人黄仲则“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的诗句。
毛泽东问江华:“听说你们在做新安江的文章?”
江华见毛泽东兴致正盛,便倾吐了自己的雄略大志:“1949年刚解放的浙江省发电装机容量只有3.31万千瓦,年发电量也只有0.59亿千瓦时,到了1953年,全省装机容量也只有4.47万千瓦。全年发电量刚过一亿千瓦时,这与浙江工业快速发展是极不相适应的。”
江华接着说:“1947年1月,浙江省钱塘江水利资源勘测队踏勘了新安江,次年4月上书行政院,要求建电站。国民党想要办的事,我们共产党肯定比他们办得好,办得大。新安江电站建起来,我们浙江的电力就没问题了,现在我们浙江的老书记谭震林也很重视这件事。”
毛泽东一拍书桌,用浓重的湖南乡音对江华说:“你这想法好,新安江上要建大型水力发电站,我支持。但你不能仅想浙江,要为上海、江苏、安徽做贡献。如果新安江电站装机容量有个几十万千瓦,每年发几十亿度电,那将是对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业一个大推进。”
1954年5月,即毛泽东离开杭州第二个月,中共中央就下达决定,任命江华为浙江省省委书记,霍士廉为省委副书记。
江华从此主政浙江省党政军工作,这为他施展才华,开发新安江搭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