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全国解放初期,蒋介石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时刻妄图反攻大陆。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上海,更是其攻击、破坏的首要目标。
1950年2月6日上午,上海的各个电厂都在发电,蒋介石的飞机分批进入上海上空,杨浦与闸北两个火电站遭到敌机猛烈轰炸,受到严重破坏。
2月21日,修好发电的闸北电厂再度遭受蒋介石飞机的轰炸,损失更为严重。遭到破坏的上海只有14万千瓦装机容量的上海火电厂还在维持着这个大都市的电力供应,这显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一边组织防空力量对付蒋介石军队的空袭,一边开始加大电力建设力度。
1952年春节期间,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把燃料工业部领导张铁铮叫到中南海,要他汇报水电开发的情况。
当张铁铮汇报到新安江时,陈云这位上海籍的中央主要领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说:“能在新安江上建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沪杭宁等城市供电就有了保证。”
这次谈话之后,张铁铮立即组织了几位专家对新安江进行了实地察看。
新安江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安徽东南部的黄山、率山,流经歙县、休宁和浙江的淳安、建德4个山区县,再往下便是富春江、钱塘江。
淳安、建德间的新安江落差大,水量丰富,景色壮丽。李白有诗盛赞其清水美景:
青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另一位清代诗人黄仲则描写新安江水道滩多流急的诗说道: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新安江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约占钱塘江总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干流全长261公里。
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工业起步跃上了新的征途,中南海瞄准了上海的中国工业制高点,但首先要解决它的动力问题。
1952年6月20日,张铁铮又专程赶到杭州,和徐洽时、王宝基3人写成了《新安江水力资源开发的报告》,《报告》以绝密形式报给当时身为华东经委的曾山和谭震林两位主任,建议在罗桐埠修建一座110米的高坝,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解决华东10年甚至20年供电不足问题。
报告中说:
华东区的水力资源是比较少的。钱塘江的本流和支流是沪、杭、宁主要工业地区距离较近的水力资源:在本流上有七里泷,在支流新安江上有罗桐埠、街口等水力地址。
罗桐埠的水力资源在位置上是比较合适的,它距离上海和南京均不到35公里,在沪杭宁地区内,如以这个电源为枢纽,可以把这个区域内沿线大城市的火电厂都组织在这个输电系统之内。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水力应有的效用,提高火电厂的利用率和根本改变这个区域当前的供电形势。
同时由于罗桐埠水库容积较大,新安江洪水可以得到充分的调节,即对于钱塘江本流的下游供水也有部分调节作用。对于新安江航运的改进,造成了有利的条件,并可增加七里泷的发电量。
从国防意义来说,水电厂比火电厂较为可靠。同时罗桐埠的水电厂地处山区,并可以建造成为防空的发电厂。厂房可以放在坝内,也可放在山内。
根据以上的情况和条件来看,修建罗桐埠水电厂是非常有利的……
总结起来,罗桐埠水力资源不论在水力、地形、地质、电力供应、水火结合、建造成本和防洪、航运等效益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优越而有利的。在资料的准备上估计明年第一季度即可全部齐备,开始设计。以3年设计5年施工,到1960年即可完成。
《报告》经曾山、谭震林两位主任阅后,得到他们的支持,并决定宴请燃料工业部苏联电力专家组,征求他们的看法和意见。张铁铮参加作陪,苏联专家组表示赞成,认为很需要搞这样大的水电站,保证上海供电。
饭后,谭震林、曾山将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汪道涵和张铁铮留下商谈,决定由两个途径上报,请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一方面由华东财经委员会报请将新安江水电站列入“一五”计划,另一方面由张铁铮返京取得燃料部同意后上报。
燃料部的部长们很高兴,并安排张铁铮去向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汇报。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一五”计划编制领导小组陈云、李富春的批准,同意列入重点基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