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园表演的基础知识

校园表演概述

校园表演,是在校园的舞台上表演的节目。无论舞台剧、歌舞、歌剧、演唱、杂技曲艺都属于舞台表演的范畴。

舞台剧是舞台表演的一种形式,是呈现于舞台上的戏剧艺术。舞台剧按内容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歌剧、舞剧、话剧、哑剧、诗剧、木偶剧、课本剧等多种剧种。这里着重介绍适合学生学习的剧种。

课本剧

课本剧是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诗文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

1.剧本的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和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2)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3)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情节。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4)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4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

(5)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6)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括起来。

2.将剧本改写为故事

剧本与故事的共同点是,都有人物、环境,都不乏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所不同的是,故事不受舞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将剧本改写为故事,可以放开手去写,时间、空间不必那么集中。

整个故事可根据剧本中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在故事中可以加强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同时,可将剧本舞台说明中的布景说明改为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不论将叙事诗文改编为剧本,还是将剧本改写为故事,都要注意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努力做到正确理解原作,使改编后的文学形式更充分、更准确地表达原作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情景剧

情景剧首先是喜剧,情景剧必须是室内戏,一般不用外景,情景剧创造什么情景呢?像卓别林,早期一个人、几个人,在一个小戏园子里演,很多人坐那儿看,边看边演边笑,乐呵呵的情景这叫情景剧。

1.无“喜”不成剧

情景剧一定有喜剧的成分,所以在我国都是叫“情景喜剧”,这样也才好把笑声加到编剧认为可笑的地方。事实上,很多时候,预设的笑声并没有刺激观众的笑神经。尽管如此,情景剧依然应该是喜剧。

如《我爱我家》带有风格很鲜明的幽默方式,它相声式的语言噱头影响了后来的很多情景剧;再如《武林外传》有很多网络语言的搞笑,使情景喜剧一路走来具有了网络式的幽默效果。

2.相对独立的结构

每一集的情景剧通常有一个封闭的、相对独立的结构,即使是再复杂的故事,最多也就在两三集中完成,这个特点影响到情景喜剧的创作模式。

现在的情景喜剧拍完100集再拍100集,已经有人拍到500集左右了,集与集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理论上说可以无限制续下去。

3.情景剧的特点

喜剧性:情景剧的发展,源于美国肥皂剧,是以让观众打发时间为目的,自从此种电视形式出现,就一直走着相同的路。情景剧的喜剧性主要体现在情景对话上,主要以幽默的语言方式打动人,因为其场地及制作经费有限,所以只能从情节和语言上出彩,这就要求演员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贴近性:情景剧的话题,一定是与大众的生活相关的,也是大众关心和关注的,与其说在演戏,不如说在演绎百姓自己的生活。

地域性:情景剧以语言体现其个性,传播的是小众文化,如《成长的烦恼》,观众必须理解一定的美国文化,懂得美式幽默,否则是看不懂的。如果把《我家我爱》拿到美国去,美国的观众也不能理解笑声什么时候突然冒出来。具有京味的情景剧,就有浓郁的北京味儿和一些专属北京的乐趣,所以创作情景剧,一定要立足本土。

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歌剧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1.声音分类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域、敏捷度、力量和音色来分类。

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男低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基本上男声的音域皆低于所有女声,但某些假声男高音能唱到女低音的音域。而假声男高音唱多见于古代谱写的由阉伶所唱的角色。

在以音域分类后,往往还会加上一些关于唱腔的形容词,如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庄严女高音、花腔女高音、轻俏女高音,这类术语,虽然不能全面形容一个声音,但往往能把不同的声音归类,放入不同的角色当中去。某些歌手的声音会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化,或者在而立之年甚至人到中年,声音才达到成熟的辉煌状态。

2.声音分类的利用

女高音向来是大部分歌剧的女主角的不二人选。然而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以前,往往对女高音的首要要求是声音控制的技术,而非今日要求的广阔的音域;而当时要求女高音的最高音往往不超过高音A。

女中音一词,则是一个比较新近的概念,但也有不少角色可以担当,如珀赛尔笔下的蒂朵和华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布兰甘特。

女低音可唱的角色,往往比较少,行家往往开玩笑说,女低音只可唱“巫婆、泼妇、穿长裤的角色”。而近年,不少原来由女低音或阉伶所唱的角色,皆成假音男高音的囊中物。

男高音,则自古典音乐时期至今,都是歌剧中的男主角。很多最具挑战性的男高音角色,都是出自美声歌剧时期,如多尼采蒂在《联队之花》中写给男主角的9个连续的高音C。而华格纳则要求他的男高音主角比一般男高音的分量更重,甚至要人们发明新字“英雄男高音”来形容这类角色。和华格纳要求的分量相当的义式歌剧角色也有,如普契尼《图兰朵》中的卡拉富。

男低音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在正歌剧时代便作为配角,往往是娱乐观众的滑稽角色。男低音可演的角色也不少,如莫扎特《唐•乔望尼》中的利波雷洛和华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沃坦王,界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中间,便是男中音,一个直至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概念,著名角色如莫扎特《女人皆如此》的古烈摩和《唐•卡洛》中的罗迪戈。

3.歌剧中的声乐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了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连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

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剧最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1.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是有利于演员表演剧情;二是有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2.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3.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相适应的。

4.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木偶剧

1.木偶剧的形成

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木偶作为戏剧性的表演,最早出现在汉代。

2.木偶剧的形式

现存的木偶剧形式有三种,即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多用戏曲曲调演唱,有的则用对话或歌舞。1980年,北京成立了“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木偶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奖。

儿童剧

1.儿童剧的诞生

儿童剧是适合儿童欣赏的诸多剧种,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等。可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也可以取材于童话、神话。

在有些国家,又把为不同年龄层儿童演出的剧目加以区分。在欧美许多国家,儿童剧的创作和演出都很繁荣。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演出的《小小画家》等,被看作是儿童剧的发展开端。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儿童剧的演出团体诞生。20世纪50年代以后,北京、上海、武汉、辽宁、四川、云南、宁夏、乌鲁木齐、西安、石家庄等地,都相继成立专业性的儿童剧院。

2.儿童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儿童剧各剧种百花齐放,其中卡通剧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北京丑小鸭卡通艺术团把剧目生产、营销两大环节融为一体,开创亲子剧场全国大规模巡演的先河,成为最活跃的儿童剧团之一。

滑稽戏

1.滑稽戏概述

滑稽戏是在抗日战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1957年至1965年期间,南京市滑稽剧团常沿长江中上游各埠及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演出。苏州市滑稽剧团的足迹也遍及江、浙、沪、皖、鄂、豫等省市。

2.形成与发展

滑稽戏的形成与发展同文明戏、独角戏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明戏又称通俗话剧或方言话剧,它是由“新剧”分化出来的。文明戏中角色有滑稽一行,与小生、悲旦、泼旦和老生合称为“四庭柱一正梁”。

滑稽戏刚从文明戏派生出来之时,其表演艺术及角色分行仅是改由太滑稽行的演员领衔,剧中安排较多笑料。后独角戏与文明戏合流,形成了一个有说有唱着重于制造笑料的特殊戏剧表演艺术。

3.滑稽戏音乐

滑稽戏的音乐,沿用独角戏的“九腔十八调”。滑稽戏的表演,是以独角戏、相声等曲艺的表演为基础,又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滑稽戏演员在“说”“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许多明显特点:

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不但要会多种戏曲唱腔、常用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而且还要学会各种流派唱腔。

滑稽戏演员要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苏州话、无锡话、南京话、扬州话、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演员有时还根据戏剧的需要讲说英语、日语等外国语言。

滑稽戏的形体动作是特别夸张的。

4.角色行当

滑稽戏孕育于文明戏,其行当划分也按文明戏旧例,有滑稽、老生、小生、旦、老旦,而以滑稽为主。

由于其表演身段动作保持生活的原有形态,略加夸张,故在角色分行中,将生活中性格大体相同的人物归为一类,使之定型化,由此而产生风骚旦、悲旦、言论小生、言论老生、阴险小生、马褂滑稽、马甲滑稽等。

此外,由于某些演员个人表演风格不同,所以产生所谓冷面滑稽、呆派滑稽等派别。

5.滑稽戏剧目

滑稽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五类:

第一类,是根据独角戏的“段子”发展和改编成的。其中《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思想性深刻,艺术性完整,已成为滑稽戏优秀的传统来保留剧目,并被搬上了银幕。

第二类,是从文明戏移植而来。主要有《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

第三类,是解放初期,从话剧、戏曲、电影剧本移植、改编的。移植的地方戏剧目,有《苏州二公差》《好好先生》;根据话剧剧本改编的,有《幸福》《西望长安》等;根据戏剧剧本改编的,有《小九妹》《万无一失》等。

第四类,是根据外国剧本改编的,如《活菩萨》一剧,连演连满21个月,创自有滑稽戏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

第五类,是新创作的剧目。如《样样管》《不夜的村庄》《满园春色》《性命交关》《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鲁迅诞生100周年纪念时,滑稽戏的《阿Q正传》被列为上海纪念演出的重点剧目之一。 TzZQozArq2VrHG2Tb2/gvrhyah2JkTeV7QHZ8Wzj/j8CGpW0e04xagIS87ZaIr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