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汉城成立京一商社

1932年冬天,郑周永第三次离家出走,再次被父亲找回。他跟随父亲回到村里,按照父亲的话,专心农事。

1934年,松田面峨山区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旱。整个山区的土地都晒得裂了口,田里的庄稼几乎绝收,不要说朝饭夕粥的生活,现在连饮水都成了问题。祸不单行的是,一种可怕的“浮黄”病也开始在村里流行。

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病魔的侵袭,郑周永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一天晚上,已经好几天没有进食的郑周永跑到父亲跟前,跪着求父亲说:“爸爸,你让我出去挣钱去吧!我这个老大待在家里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天日,我就是死在家里也不可能改变全家挨饿的命运。”

其实,郑周永的父亲也早已考虑到这个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再也不能一味坚持传统的规矩而阻拦儿子走出山沟了。就这样,多次主动出逃都没有摆脱穷山沟的郑周永,却在死神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

于是,年仅19岁的郑周永告别了父老乡亲,再次踏上了前往汉城的征途。

这次郑周永找了20千米以外的朋友吴寅甫,向他借钱。吴寅甫的婚姻是家里包办的,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意见也不合,他正想找个机会离家出走,于是就同郑周永一起同行。

他们一起坐火车去了汉城。到了车站,郑周永和吴寅甫商量:“大家在一起,反而不好找工作,还是分别行动较好。”

吴寅甫同意了,于是两人就在车站分手。郑周永决定先到仁川去试试,一是因为汉城的工作不好找,另外他身无分文,老是用吴寅甫的钱也不好意思。

在仁川,为了一日三餐,郑周永几乎把所有能干的活都做遍了:从装卸货物到给人搬家,只要是人能干的,他从不挑拣,遇到什么就干什么。

可拼死拼活地干,也只能勉强糊口。郑周永想,这样下去,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养家了;还是回汉城做零工比较好一些。于是,郑周永又返回了汉城。

在回汉城的途中,郑周永听说有一个农户需要短工,包吃包住还有工钱,他就没有急着去汉城,而是留在那家做活。很快,他的精明能干在村里出了名,村民们纷纷找他打短工。

郑周永干了一个月,手里第一次攒了一些钱。回到汉城后,他先到普成专科学校图书馆工地搬砖、运木材。吃住都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两个月。

后来,郑周永又进元晓路,在龙山驿附近的丰田麦芽糖工厂当了一名杂役。同时,在打零工闲暇时他就到处寻找稳定一些的工作。

一天,郑周永在墙上发现一则广告,有个工厂要招见习工。本以为在工厂那里能学到一些技术,可谁知,每天除了把几根铁丝拧到一起,就再也没有其它的事情让他做了。刚开始,郑周永以为学徒工都是这样,可是一干就是一年,郑周永实在干不下去了,于是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工作。

后来,郑周永终于找到了自己还算比较满意的工作,那就是在“福兴商会”的粮米购销商行做一名送货员。

福兴商会的老板李景诚是靠卖芹菜起家的,除了福兴商会,他还有一个大米加工工厂。郑周永想:李老板当初也是赤手空拳打天下。只要我努力工作,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那一天。

从这时起,郑周永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这里的待遇是一个月12元钱,每天三顿饭在店里吃。郑周永想:一个月就可以买一袋米,那一年就能挣12袋米,还是离家出来闯对了,相信父亲知道之后,也会理解支持我的。

上班后第二天,绵绵细雨下个不停。因为太潮湿,许多粮食都需要通风。一大早,郑周永就摇动风箱,风干刚刚收进来的一批黄豆。

这时,店主走过来对郑周永说:“有客人要粮食,你给送一趟吧!这是地址。”

郑周永望着窗外漫天的雨丝,有些犹豫。郑周永用自行车驮这么重的粮食还是第一次,但又怕说不行会失掉这份工作。无奈,他只好硬着头皮把店里那架又笨又旧的自行车推出来,把要送的粮食往车上一放,就出门了。

虽然以前摸过自行车,但是郑周永从没带过这么重的东西。推着走吧,怕用的时间太长,被店主怀疑偷懒;骑着走吧,还真没有太大的把握。

郑周永只好一手推车,一手扶着米袋,一路小跑把粮食送到,又一路跑回粮店。因为是下雨天,路上耽误些时间,店主也没有说什么。

从这天夜里开始,郑周永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白天不能练车,只有晚上练。就这样一练就是一夜。

没几天,他就可以自如地驮着沉重的米袋给顾客送粮食了。不出两个月,郑周永的车技在商会里已无人能比。

郑周永习惯早起。每天早晨,在其他人还都没起来之前,他就已把店里店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把各种粮食摆放得整整齐齐。

店主有个儿子与郑周永同岁,但懒得什么也不愿做,账本总是乱丢乱放,账也记不清楚。店主没少为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操心。郑周永来这里做工以后,把每天要出多少货、进多少货,每一样货各有多少,打理得清清楚楚。

起初李老板只让郑周永记每天进出货的流水账,后来干脆把店里的账本都交给了郑周永。

郑周永接过账本,非常感动,这意味着李老板已经把他当成自己人看待了。

由于郑周永既勤劳又诚实,李老板就奖励给郑周永一辆新自行车。得到新车,郑周永的干劲就更足了,每天早起晚睡,进货送货,忙个不停。因此,不仅李老板非常信任他,一些老客户也对他交口称赞。郑周永还与当时的几个大客户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关系。

几个月后,米店老板给郑周永提高了工资,每月18元钱。

郑周永既为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而欣慰,又感到对不起父亲。但是他怕父亲知道他的住处后还会来抓他回去,所以一直不敢给家里写信。后来到了年终发大米时,郑周永一共运回家18袋大米。

父亲辛辛苦苦地在地里苦干一年也得不到这么多的粮食。他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满意地点点头,再也不说“跟我回去”这句话了,而是说:“看样子你真出息了。”

1937年年底,郑周永在福兴商会已经干了3年。他学到了很多经营米店的知识,也结识了一些人。

这时,郑昌宁写信求郑周永帮忙找工作。

郑周永想来想去,还是与米店的李老板说了。李老板说:“只要是你介绍来的人,一定错不了。”于是郑昌宁也来到米店做工。

1938年年初的一天,李老板突然对郑周永说:“你在客户那里已经有了很好的信誉,不如把这个店过给你。你就在这里重新开张,办个米店吧!”

原来,老板的儿子来往于汉城与满洲之间,把家产都挥霍光了,老板一气之下不打算继续经营下去了。

这可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郑周永没花一分钱,只是凭他在这里建立起来的信誉,由米店的伙计成为了米店的老板。

于是,郑周永接过福兴商会的老主顾,又得到粮米加工厂先赊粮、月底算账的承诺之后,就在新堂洞路边租了一间店铺,挂上了“京一商会”的招牌。那一年,郑周永才23岁。

郑周永利用从前结识的老客户,办起了自己的米店。刚一开始,他从三昌精米厂进上好的大米,再把它卖给汉城女商和培花女高。由于良好的信誉和服务,京一商会逐渐发展起来。

郑周永把乡下的堂弟也接到汉城与他一起经营,扩大了经营对象的范围,不断发展新主顾。他不停奔波,从黄海道延白产稻区大量购进稻谷,在汉城加工后批发兼零售。

京一商会的生意越做越兴隆,郑周永在家乡买了2000坪水田,并遵父命同松田面面长边柄权的长女边仲锡结了婚。这时郑周永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想:“要是一直这样下去,不用说是汉城第一,说不定还会成为全国第一呢!”

世事难预料。自从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日本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朝鲜半岛就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前沿。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日本军政府将朝鲜半岛纳入了战时经济体制。

年底,总督府下达了战时命令,特别是对粮食等军需物资等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实行全面管制。先是禁止向中国出口大米,限制大米价格,后来又下令全面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在日本本土及朝鲜半岛实行粮食配给制。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大大小小的粮店都被迫关门了,京一商会也没法再做了。郑周永只好把它兑出去,之后回到了家乡。

京一商会是郑周永人生的转折点,使他摆脱了为别人打工的处境,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主。 jR5jcT4erhEhqkJJlW5WAss6KyR29fW//ZhUPcmhsI6w68AedQXrwyCTAyPbSR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