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晋楚争霸产生最早兵书

西周晚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失去了以往的权威,诸侯之间彼此兼并,争夺土地和人民,因此连年征战,一时之间,华夏大地硝烟四起,斗争此起彼伏,经久不息。与此相适应,兵学思想也有了重大发展。一些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兵学著作是《军志》和《军政》。

■ 古代战争复原画面

■ 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雕塑

周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地区进行了一次你死我活的大决战。

晋军先后攻占楚国的盟国卫国的都城楚丘和曹国的国都陶丘,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与楚盟军激战的同时,晋军又联合齐、秦两国与楚国及其他盟军相抗衡。

一战失利,楚国国君楚成王被迫率部分楚军从宋国国都商丘撤退到申,并令大将尹子玉放弃围宋,避免与晋军决战。尹子玉不听,独自率领部下向北进发与晋军决战。

中原 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时,常也将这一地区称为“中国”“中土”“中州”等。

晋、楚两军还没有接触,晋文公就下令晋军后撤九十里,这个做法履行了他当年流亡楚国时自己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又诱使楚军深入,使其陷入被动地位。

■ 楚庄王出征塑像

四月初一,晋、齐、秦、宋联军退至城濮附近区域,按上军在右、下军在左、中军居中的次序布阵。楚联军尾追而来,并分左、右、中三军,择地布阵。

第二日,决战开始。晋军先以下军一部兵力击溃楚联军中薄弱的陈、蔡两军,又以上军主将狐毛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佯示主将后退;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用车辆拖拽树枝扬起尘土,伪装晋军后退。

楚庄王 (?~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谥号“庄”。他在位期间,整顿内政,重用贤能,发展军力。在贤臣良将的辅佐下,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楚国大将尹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全军追击,致使左军孤军突出,侧翼暴露。晋军趁机将楚军左军歼灭。尹子玉见势不妙,急忙指挥楚军撤军,晋军则乘胜追击。

尹子玉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回楚地,不久,被迫自杀以谢罪楚国上下。晋楚城濮之战以晋国完胜和楚国的完败而告终。

令尹 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其身处上位,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但不多见。

《军志》中记载了这次战役,并总结了晋国之所以取胜而楚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在总结原因的基础上,揭示了战争的规律,曰:

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大意是说:“军事行动要适可而止,要知难而退,有德的国家不可抗拒。”这里的“德”指的是政治,政治上处于优势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

《军志》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是当时军事家的战略思维,是难能可贵的。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意思是说:“先发制人,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这句话是在讲述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国为再次争夺中原霸权,在“郊”这块地方展开了一次主力决战。

周定王十年,即公元前597年6月,楚庄王与令尹孙叔敖率大军攻打郑国。晋中军元帅荀林父率领晋军前去援救郑国,到了河水时,荀林父听到消息称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

■ 孙叔敖画像

■ 古代战争场景

荀林父觉得再去援救郑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他下令晋军停止前进,准备返回晋地。楚庄王认为晋军这个举动是十分不明智的,属于号令不遵,他马上命令楚将孙叔敖率楚军北上消灭这支晋军。

两军见面后,孙叔敖假装和晋军求和,等麻痹了晋军后,孙叔敖指挥楚军先发制人,向晋军猛冲过去。来势凶猛的楚军迫近时,晋主将荀林父惊惶失措,来不及预防,晋军全线溃退,最后,部分晋军渡河逃遁。楚军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中军 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上军为大部队探路;中军就是主力大部队。下军,负责粮草等辎重,并为大部队提供后卫。另外还有左军和右军,它们保护大部队的两翼,并策应大部队的行动。

类似讨论用兵之道的内容,《军志》中有很多,如:“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意思是说:“先发制人,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后发制人,要等待敌人士气的衰竭。”再看:

“止则为营,行则为阵。”意思是说:军队在夜晚停止行进时要扎营,行进时要随时能转换为战阵。再看:“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大意是:战场上虽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但是统兵的将领却要把紊乱无序的部队,部署得井井有条,混沌相连,看不出疏漏和空隙,布列得圆满而无疏缺。

《太平御览》 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徐铉等学者奉敕编撰,编撰于977年3月,成书于983年10月。《太平御览》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阅读后,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后来宋代的类书《太平御览·兵部四·将帅》引《军志》一段话:

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要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群心结,攻敌疾则诈不及。设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将谋泄则军无势,以外窥内则祸不制,财入营则众奸会,将有此三者,军必败也。

■ 古代战争场景

■ 古将士涉水奔袭

这段话将战争与军事行动有关的“三要”即保密、团结、速战速决等重大问题,论述得清晰透彻,言简而意赅。

“将谋欲密”指的是统兵将帅要有极强的保密观念,在制订作战计划、进行军事部署时要严格保密,不可泄露军机。

李靖 (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但多亡佚。

做到这一点,就能将内奸和外来间谍的耳目闭塞。如果将帅的谋划泄露,则军队就会失去战斗力。倘若一方的间谍窥探了另一方的内情,就不可避免造成祸患。如果敌人用财物的贿赂成功,就会有内奸会集,作战就会必然失败。

“士众欲一”指的是统兵将帅要采取各种举措,使部队上下团结一心,一致对敌,这样就能令行禁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否则作战就必然失败。

“攻敌要疾”指的是统兵将帅在指挥部队作战时,军令要威严如山,行动要疾雷不及掩耳,这样就能使敌人主帅的奸计诡诈来不及实施,敌军的作战行动无法展开,否则作战就必然失败。

《军志》的精辟理论,影响深远,多数被后世的统兵将帅所吸纳,如公元621年,唐将李靖就以“攻敌欲疾”之策降服了萧铣。

《军政》中也有这样的精辟之论,如:“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又曰:“强而避之。”大意是说:“见到条件可以就进攻敌人,知道条件困难就退却。”又说:“敌人强大就避开他。”

所谓“见可而进”,指的是统兵将领在指挥军队进行作战时,经过对敌我双方军事诸条件的分析对比后,能够得出我优敌劣或我强敌弱的结论,就可以果断地做出对敌发起进攻的决定,借以夺取战争的胜利。

“知难而退”和“强而避之”,是同一个含义的不同说法,指的是统兵将帅在指挥军队进行作战时,经过对敌我双方军事诸条件的分析对比后,得出了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或敌优我劣的结论,就要明智地做出“知难而退”“强而避之”的决定。

■ 古代战车示意图

《军志》和《军政》已脱出对战争和军事活动的简单记述,是对战争和其他军事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和军事活动中的某些规律,反映了对战争与军事其他诸方面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已具有兵学研究的特点,并被《孙子兵法》等兵书及其他典籍所征引。

《军志》和《军政》的某些内容在《左传》《孙子兵法》以及《太平御览》、杜佑的《通典》等书中都有记载,这些记载证明了《军志》和《军政》的存在及其价值所在。它们为春秋战国时期兵书著述,即军事文化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奠定了基础。

阅读链接

晋楚争霸,晋文公下令晋军“退避三舍”是有原因的。晋文公在没有成为晋国国君前,名叫重耳,是晋献公的一个儿子。晋献公欲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将原来的太子申生给杀了。重耳逃难到了楚国。

楚成王以国君之礼迎接重耳,待他如上宾。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那我一定努力跟贵国交好,让咱们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日子。但是万一两国发生战争,那么在两军相遇时,为了报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作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九十里的意思。日后,晋楚两国发生了战争,晋文公践行了自己的诺言,退让楚军“三舍”之地。 zfct5RJMNTcx1pFUNU/ZKxoR6z/wd8q7u/fgDov+WpAqRCp2IKvkxWDFqEzEr2+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