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美好的音乐时光

1864年夏,安东·鲁宾斯坦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各布置了一项繁重的假期任务,他要柴可夫斯基写一首序曲。

柴可夫斯基明白老师向来很喜欢李斯特和瓦格纳,如果这次模仿两位大师一定能获得老师的赞美。可是说实话,柴可夫斯基对李斯特和瓦格纳都是一知半解的,而且他也厌倦了那种奏唱曲形式的音乐作品。所以,他想打破学究式的陈规,以创新的方式写一首序曲。

这年,柴可夫斯基与几个要好的同学去观看了话剧《大雷雨》,这是俄国著名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悲剧。此剧通过表现妇女所受的压迫和她们的反抗,反映了当前俄国动荡的现实。俄国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压迫越来越严重,生存艰难的劳苦大众反抗情绪逐渐高涨。

柴可夫斯基在伏特金斯克时就接触了一些渔夫、船夫等劳苦大众,看到了他们缺衣少食的生活。在司法部里他又看到了不少穷苦百姓受不了欺压而奋起反抗的案例。而他的妹夫是“十二月党人”,受到当局的迫害。这一切都使柴可夫斯基感受到了俄国日益紧张的现实,就好像处于大雷雨即将来临的前夜。

柴可夫斯基虽然不是穷苦人,也不是革命党,但他同情劳苦民众,希望消除残酷的压迫,向往自由与光明。在观看话剧《大雷雨》时,剧中的情节引起了他的共鸣,他为剧中被压迫的女主人公流下了眼泪。

回到宿舍后,柴可夫斯基难以入睡,心中仍然波澜起伏,悲壮的曲调在内心升起。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写一首乐曲,为《大雷雨》配一首乐曲。”

这首乐曲的主题就是饱受压迫的悲痛,为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光明和黑暗的较量,人与命运的冲突。乐曲一定要有强烈的冲击力,要有强烈的感染力。

主题和主导基调确定了之后,柴可夫斯基又开始思考一些作曲的具体细节问题。“这首乐曲既然要有冲击力,就要打破陈规旧俗,还要有强烈的个性。嗯,配器也要创新,要大胆使用具有较强音响效果的乐器。嗯,要使用‘英国管’,还要使用低音号,还有竖琴……”

在创作这支乐曲的过程中,柴可夫斯基特别渴望下雨,下大雨,下大雷雨。一到下雨的时候,他就跑到树林中的小亭子中去感受风雨。狂野的风掀起了他的衣襟,冰冷的雨水打在他的脸上。这时候他心中涌起了强烈的情绪,乐曲的音符如雨点般打击在他的脑海里。在雷雨中创作的乐章,是整个乐曲最有冲击力的部分。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创作,管弦乐序曲《大雷雨》完成了。柴可夫斯基把曲谱给几个要好的同学看,他们都认为很好,说很有个性,很有激情,也很有创新。

柴可夫斯基又把曲谱拿给院长安东·鲁宾斯坦看,安东·鲁宾斯坦以他惯有的严谨认真阅读了曲谱。但柴可夫斯基没有想到,一向对他表扬、赞赏的教授这次却对曲谱很不满意。

“你这首乐曲情绪起伏太大,显得不稳定。典雅、和谐的音乐才能称之为优秀的音乐。”安东·鲁宾斯坦阴着脸说道。他叼着烟斗,想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你这首乐曲的配器也有毛病,很古怪,完全不符合常规,比如‘英国管’的运用……”

柴可夫斯基耐心地听完安东·鲁宾斯坦院长的一连串批评,他心里想:“有人说院长是保守派,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他没有当面同院长争辩,因为他尊敬、热爱他的老师,不想伤害老师的尊严。

但是,是否要按照安东·鲁宾斯坦院长的意见对作品进行大修改呢?柴可夫斯基心里犹豫着。按院长的意见修改,作品就面目全非了,它的特点和个性也会被删改掉的。不按院长的意见改,可他是院长,又是俄国音乐界的名人和权威……

柴可夫斯基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不对管弦乐序曲《大雷雨》作大的改动,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为了检验这首乐曲的实际效果,他组织学生乐队排练了这首乐曲,并在学生音乐会上演出。

演出的那一天,柴可夫斯基紧张地坐在座位上,注意台下学生们的反应。演出中,同学们听得很专心,很投入,这说明乐曲是有吸引力的。在用“英国管”演奏时,同学们并没有感到反感,而是流露出很新鲜、很感兴趣的表情,他们感到很新颖。

柴可夫斯基暗自想道:“看来自己创新的配器方法效果很不错,年轻的同学们都很喜欢。”等到演出结束时,全体学生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些同学走到柴可夫斯基身边说:“柴可夫斯基,你是好样的,曲子作得非常好!”

“柴可夫斯基,你给我们学生争了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自豪!”

“加油啊,柴可夫斯基,你一定会成为一名杰出的作曲家的。”

广大同学对这首乐曲的欢迎使柴可夫斯基既高兴又感动。他想:“什么是作曲者的幸福?乐曲受到听众欢迎就是最大的幸福。”他又想:“看来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着代沟,学生也应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大雷雨》的创作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尝到了创作所带来的喜悦和振奋,他一发不可收,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创作激情,接着又陆续创作了《圆形剧场中的罗马人》、《F调序曲》、《C小调序曲》、《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等。柴可夫斯基感觉到,音乐在他的心中蕴蓄、流淌,总有阵阵的创作冲动在激励着他。

1865年,25岁的柴可夫斯基就要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了,他决心拿出一部出色的作品问鼎学院的毕业大奖。安东·鲁宾斯坦给他出了一个并不新颖的选题:为席勒的《欢乐颂》配曲。

贝多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中的大合唱就是以《欢乐颂》为词的。《欢乐颂》之所以受到不同国家的音乐家的一致喜爱和反复使用并非出于偶然,那是因为席勒诗作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和世界大同理想的期盼和追求正好与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进步人士追求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相吻合。

柴可夫斯基要在这方面与贝多芬竞赛,显然是一种挑战。可贵的是,他并没有退缩,他凭着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他的灵感创作了《欢乐颂》大合唱。这首大合唱在毕业庆典上由安东·鲁宾斯坦指挥音乐学院学生集体演出。当安东·鲁宾斯坦把手一挥时,师生随音乐队的伴奏齐声合唱。

音乐学院的学生们欢乐地歌唱。经过数年辛苦的学习,他们就要毕业,走向社会,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了。老师们也欢乐地歌唱。他们辛勤培育的花朵,就要开放,散发出芬芳,展示出英姿。

柴可夫斯基的心情同其他同学一样欢快,这首大合唱的曲谱是他创作的,现在全学院的师生纵声歌唱自己的作品,使他更加高兴。

欢乐颂的大合唱结束了,师生们仍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这个盛况空前的毕业典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将把这难忘的时刻保留在心底,记忆终生。

当时,听完柴可夫斯基的《欢乐颂》后,20岁的音乐学院学生、柴可夫斯基的挚友赫尔曼·拉罗什断言柴可夫斯基在对音乐理论及作曲手法掌握的全面程度上,要明显高于同时代的所有俄国作曲家。他在给柴可夫斯基的信中写道:

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认为你的作品是俄罗斯可以对未来寄予希望的最伟大的天才之作。它比巴拉基列夫的作品更有力、更新颖,比谢洛夫更精练。我从你身上看到了未来音乐之伟大的或者更亲切地说是唯一的希望。你那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许再过5年还不会公开发表。

但是,这些成熟的、第一流的佳作将超过自格林卡以来的一切作品。总而言之,与你已经做的以及以你天才的力量和活力总有一天要做的相比,我对你的推崇还很不够。至今,你已提供的证据,正是你要超过一切同时代人的庄严誓言。

毕业典礼结束后,柴可夫斯基来到经常散步的小亭。寂静的环境使他很快冷静下来,一股淡淡的忧伤又涌上心头。毕业后到哪里去工作呢?当时俄国专业的音乐团体很少,刚毕业的学生进入其中很困难。但柴可夫斯基又不愿离开音乐事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正在柴可夫斯基犯愁之际,一位同学来找他,说让他去安东·鲁宾斯坦院长办公室。

柴可夫斯基走进院长办公室。安东·鲁宾斯坦用和蔼的目光看着他,问道:“柴可夫斯基,你毕业后想从事什么工作呢?”

“院长,您应该了解,我最热爱的事业是音乐,我希望能把我的一生都献给音乐事业。”

安东·鲁宾斯坦院长点点头说:“我很欣赏你的这种态度。如果我的学生都不愿意从事音乐事业,那么我们的音乐学院就办得不成功,我这个学院院长也当得不成功。”

安东·鲁宾斯坦停了停,微笑着看着柴可夫斯基说:“我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让我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去他们学院任教,我推荐了你,你愿意去吗?”

柴可夫斯基眼中流露出惊喜的目光:“我愿意去,我非常希望在音乐界工作,这份工作正合我的心愿。谢谢院长的推荐。我一定会好好干的。”说罢柴可夫斯基向院长鞠了一躬。

“那你办完毕业手续,就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去报到吧!我的弟弟会很好地接待你的。希望你到了那以后,还要继续努力,要像你在这里一样成绩优异。我衷心地祝愿你今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自己的得意门生。

“我一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对我的培养和期望。”柴可夫斯基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目光。

几天之后,柴可夫斯基就带着安东·鲁宾斯坦院长对自己的期待,也带着他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告别了第二故乡圣彼得堡,前往莫斯科,去开辟自己的新天地了。 KLKXLfx3IeDRkKKqNeYQ84/QoZpmVlE9zhsaY6E0QGMnOv+MAQ1oVHRW5BzPzL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