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小立志行医

李时珍的祖上是摇着铜铃走街串巷的铃医。

铃医摇铃铛就是在告诉病家,医生来看病了,如果有病,赶快出来看病吧!因此铃铛就与医生结合在了一起,有了铃医的名号。

实际上,作为我国医学史上重要一页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

古代医生地位低下,何况是铃医,更是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李时珍的祖父李小山就是这样一位地位低下的乡医。

李时珍的祖父曾经整天背着药箱,手里摇着串铃,走村过户地为贫苦百姓治病。他有着丰富的行医经验,医疗技术也颇高明,但是依然被人们轻蔑地称呼为铃医。

然而社会又不能没有医生,谁也不能保证不生病,所以明朝政府对行医的有个规定:凡是医户人家,必须有一个儿子继承父业。

其实政府也害怕因为“子不承父业”而断了医道,无人再从医。在这种世风影响下,李时珍家也只能世代医道相传了。

虽然李家世代行医,但并没有多大名气,祖父在李时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李时珍的祖父攒下了点钱,于是供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读书,他小的时候读过不少诗书,是一个颇有学问的秀才。

李言闻曾满怀希望地参加了几次乡试,可是始终没有中举。便只好弃儒从医,继承祖业。

虽然心中永远铭刻着“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但由于榜上无名的失意,他不得不以医为业。

因为李言闻有“秀才”的头衔,所以人们勉强地称他为“儒医”,比起“铃医”的身份来要略高一些。

李言闻饱读医书,因此医术大有长进,加之医德高尚,成了当时蕲州一带有名的医生。

有了名气,李言闻就不必再去走乡串村看病了,因为每天来家里的病人就够他忙的了。

尽管找李言闻看病的人很多,但大都是生活极其艰难的人,他们来找李言闻看病时,有时只是随身带来一些粮食、瓜菜、鸡蛋等,有时甚至什么东西也没有就来看病。

李言闻为人厚道,贫苦的人来找他看病,有钱的可以看,没有钱也同样给治。

全家人的生活,都落在李言闻一个人的身上,仅靠给乡亲们治病并不能维持生活,有时也只能自己下湖去打鱼。

蕲州城内,有顾、郝、冯、李四大名门,都是靠入学中举的途径跻身于官场之中的。李言闻虽博通经史,但考场失利使他遗憾终生。

当李言闻小有名气后,得以经常出入于蕲州城的四大名门家中,并和顾家建立了较亲密的关系。

李言闻越是经常出入于这些靠科举发达的世家名门,越是觉得无法以当一名儒医为满足。

这种情况下,李言闻根本不会想到教儿子学医,李时珍只能和当时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一样,被父亲早早送进顾家私塾,读起了四书五经,练习作八股文。李时珍勤奋好学,渐渐显露出聪明才智。

热心仕途而仕途失意,精通医术而鄙弃医业,李言闻只好把光耀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李时珍的身上。

李时珍的母亲张氏,是一个贤惠的家庭妇女,由于身体虚弱,生了李时珍以后不久就病倒了。

幼年时期的李时珍身体瘦弱,经常咳嗽发烧,他深深体会到生病的痛苦,立志长大后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李时珍才5岁的时候,父亲就准备把自己对儿子未来的打算告诉儿子了。

一天,李言闻把李时珍叫到跟前,告诉他说:医生这个行业虽然可供温饱,但是社会地位不高。

李言闻还谈道,李家从他起,为了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上学读书全力奋斗,想改变门庭,只是科举考试连连失败,才弃儒从医。

李家从李言闻开始由铃医晋升为坐堂医生,虽高了一等,还是不能与读书人家相比。

同时,李言闻还说出了对自己儿子的期望,他希望李时珍将来能够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为了让李时珍立志奋发读书,李言闻给他讲了古代有名的神医扁鹊的遭遇。

一个医生,要是没有社会地位,医术再高也没有用。要想不被人看不起,必须进入仕途。

这些道理,李时珍似懂非懂,不过他相信父亲的话没有错,决心发奋读书,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同时,名医治病救人的故事,也让李时珍终生难忘。他感到这些神医的行为非常值得尊敬,他们的品格都非常高尚。 oDS8bu95153lN7E2bLPoQXFHOBnMatBo86zvG/6C1ZfnPNQ9VxF/qxPS5/mhoT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