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阅读方法的分类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和《三打白骨精》,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

前者反映林冲的正义,反映了人物的思想个性;而后者反映的是神话内容,借助了文字反映了神话故事的内容。又如《安塞腰鼓》与《姥姥的剪纸》,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安塞腰鼓人技艺高超,姥姥剪纸技术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

《姥姥的剪纸》采取记叙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安塞腰鼓》则运用散文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草和大树》和《轮椅上的霍金》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悲惨遭遇来激励人们不要向困难低头,但选材不同。

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文章,便可以找到答案;《小草和大树》选材于英国,以夏洛蒂的生活遭遇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他们姐妹三人不屈的精神。通过对他们心里的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精神。

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

这种阅读能否收到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

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在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为什么作者要写青海高原的样子?青海高原一株柳什么样的精神值得你欣赏?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一株柳,文章中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以及文章要表达的内涵,面对困难,勇于迎接并能勇于承受一定能战胜困难。

质疑性阅读

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绿洲,智能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题的基本素质和判断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自学性。

开始,学生可能无法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地挫伤了他们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及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如学习《负荆请罪》,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以外拓展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了进去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

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的读“津津有味”。

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获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觉地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jiNt1Q4JZzAahI7mF+VoSaIKIgUnAN9h954GPw44/CyvaHE3Ufw5FOzdCCrv2OP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