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形形色色的校园诈骗案

假冒身份进行骗钱

这是诈骗分子比较常用的诈骗伎俩,作案人常常是假冒学生或者学生的亲人、朋友等,以落难求援或者帮助他人的名义进行诈骗。

2005年4月3日下午3时左右,广州某大学学生黄某在广州百货大厦三楼,被三名学生模样的人拦住问,“您好,借你的电话IC卡用一下好吗?”

得知黄某没有IC卡后,他们很不好意思地自称说是“北大”某学院的学生,来沿海地区考察掉队,不小心与老师失去联系,现在身无分文,并拿出自己的学生证给黄某看。

好心的黄某直接将手机递给了他们使用。等电话打完后,他们说教师现在在北京,明天过来接他们;今天有很重要的资料要从广州这面传达到北京,而资料都存放在计算机中心档案室内,需要花钱把它拿出来,希望得到黄某的帮助,并让所谓的老师打电话给黄某说钱会还的,让黄某不用担心。

于是,黄某信以为真,倾囊而出,借5000元给了三名所谓的“北大”学生。为了方便与黄某联系,三个所谓的学生还借了黄某的手机来用,第二天再一起归还。

在整个过程中作案人表现出极大的感激之情并努力从言谈中显示出自己的家境如何如何殷实等。事后,黄某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拾物平分方式进行诈骗

这种诈骗手法比较老土,陈旧,但作案分子利用受害者的贪小便宜、财迷心窍的心理和特点实施行骗。这种诈骗方式极容易迷惑学生和心理单纯的青少年。

2005年7月6日下午4时左右,学生王某行走在校园内,突然发现前面一名骑单车的男子身上掉下一个钱包。王某马上喊道:“先生,你掉了钱包。”但是该名骑车男子充耳不闻,一阵风就不见了。

王某只好捡起钱包,这时,从旁边走来一名女子,要求打开钱包看个究竟,发现钱包内有一大块金条并附有一张3万元的发票。于是,该女子要求与王某平分金条,王某看到这么大块黄金,又有发票为证,自以为不会有诈,于是以1.5万元人民币换取该金条。事后发现该金条是假的,后悔莫及。

2007年9月9日中午,在北京复兴门某大厦,刚参加工作的焦小姐吃完午饭,下楼打电话。她无意中看到地上有人失落了钱包。四周环顾一下,并无第二个人看到。于是她就把钱包捡了起来。初入社会的她哪会想到,这是犯罪分子事先就准备好的一个陷阱。

正在这时,一个陌生人不知从哪里出现了,说他也看到了钱包,要求二人平分。此时焦小姐看到钱包里的巨额现款,既紧张又兴奋,焦小姐正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时,犯罪团伙中的另一人又及时出现,他装作焦急之态找寻东西的样子。于是先前的犯罪分子立即表现出慌张的神色,并说,我们赶紧躲一下,别让失主发现了。焦小姐此时也没了主意。

这时犯罪分子利用焦小姐的心理特点,一把把钱包拿在手里,要求焦小姐以手机等物品交换。焦小姐想,手机也不值多少钱,情急之下,就把手机给了那人。那人把钱包丢给焦小姐,飞快地跑开了。还没等焦小姐回过神来,自己手里已经拿着钱包,殊不知就在她犹豫之际,犯罪分子已经将钱包“调包”。

等到焦小姐回过神来,再看包内,塞满了破旧报纸,才知上当受骗。而此时犯罪分子早已不知踪影。

以假手机掉包真手机的方式进行诈骗

这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骗术,该手段也渗透进了大学校园,使大学生深受其害,诈骗分子经常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和贪图便宜等心理特点进行诈骗。

2005年10月13日上午,某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员秦某在学生区值班巡查,当他走到学生区某超市侧门时,旁边有一名矮个子中年人凑上前,问秦某:“秦先生,你要三星牌带摄像头手机吗?很便宜的!才1600元。”秦某不为利诱所动,马上向保卫处报案。

在报案时有一个高个子悄悄接近矮个子中年人,矮个子向高个子中年人手上塞了一样东西,高个子中年人立即向校园的门口方向逃窜。等接警人员赶到,马上将这两名嫌疑人带回保卫处调查。经询问,他们对到我校园内利用假手机进行诈骗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若受害人上当的话,马上用相同假手机调包真手机来骗取受害人的钱财。

假称学生突发车祸急需费用进行诈骗

近年来,针对外地学生家长进行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给学生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5年5月18日,某高校学生小陈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谎称:“小陈,你好,我是省公安厅的办案人员,因办案需要,你要关闭手机3小时。”小陈信以为真,马上关机,作案人员自称某老师立即与小陈的家长通电话,称其子因突发疾病正在医院抢救,急需一笔钱支付抢救费用,当家人想与小陈联系证实时,小陈已经关机,救人要紧,家长马上向骗子的账户汇去人民币2万元。后来家长联系上小陈,才发现上当受骗。经了解,此类案件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商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院校都曾经发生过。

以招聘为名设置骗局方式进行诈骗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勤工俭学已成为大学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无知”学生进行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2005年9月,某高校英语系大二学生小张在校园广告栏看到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贴出的招聘广告后,决定应聘公司的兼职英文翻译岗位。经过简单面试,小张交了200元押金和咨询费,拿到一篇文章回去翻译。过了一个星期交稿时,小张得到了30元稿费,并又拿到稿件回去翻译。再过两周,小张致电公司准备交稿,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赶到公司,却发现办公室里黑灯瞎火,问大楼的保安,说公司搬走好几天了,去向不详,小张这才发现被骗。

以次充好的方式进行诈骗

诈骗作案分子利用学生对鉴别商品质量能力差,“识货”经验少又图便宜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行骗。

近日,某高校学生小王在校园内散步,见到一名推销二手手提电脑的男人,对方称,因手头紧,欲将一台硬盘为40GB的手提电脑以2000元的价格转让,小王想到手提电脑方便且价格便宜,当即要求对方拿出手提电脑进行一番鉴定,小王亲眼看见该款电脑的确是内存256MB的奔腾四机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双方以1500元成交。回到寝室后,小王找来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鉴定,经检查,才知道这台手提电脑实际内存只有16MB,并且是淘汰了多年的奔腾二机型。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只值600元钱左右,据分析,可能是骗子在出售电脑前通过技术处理将原始数据保留,并偷改了程序后弄成这样出售的。

以骗取信任方式寻机作案

诈骗作案分子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出大方慷慨而朋友相称,骗取信任,了解情况,寻机作案。他们利用青年学生疏于防范,感情用事的心理特点进行作案。

2003年寒假期间的一天下午,某高校大学生杨某正在宿舍学习,突然一位自称是北大学生的王某造访,他说:“请问同学,小明在吗?”此时小明同学已经回家了,杨某出于礼貌,说:“小明回家了。”“啊,我是他的老乡,多年不见面了,这次顺路来看他一下。”杨某主动与王某攀谈,双方谈得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杨某还带王某在学校里参观,王某欣然应允。由于天色已晚,就将王某留在宿舍过夜。第二天杨某醒来时,发现宿舍内一片狼藉,王某已不辞而别,宿舍内的现金及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以消灾解难的迷信方式进行诈骗

诈骗是一种高智商的犯罪,作案人善于察言观色,揣摩施骗对象的心理需要,他们常抓住受害人急功近利、焦虑等心理需求,以帮助消灾解难等为诱饵,设计骗局,达到其行骗目的。

2005年5月某日上午8时左右,某高校教工邓某准备去菜市场买菜时,在老人活动中心附近遇到一名中年妇女,该名妇女声称自己儿子得了重病,打听附近一位年过百岁的神医,找他帮自己的小孩治病,这时旁边出现一位“家庭妇女”说,这里确有这样一位百岁神医,并愿意带他们去找神医。邓某觉得很神奇,于是跟随看个热闹。在去见神医的路上,那名“家庭妇女”巧妙地打听出邓某的家庭情况,同时悄悄打电话告诉骗子妇女丙。三人到了一幢楼下,从楼梯走出一名妇女丙,妇女丙说:“我家公公今天不方便见客。”然后指着邓某说:“我公公说,你家有血光之灾,你家人将遭到车祸等灾难,必须将家中的财物拿来作法化解,化解完后,我一分钱不要,将钱财都归还给你。”同时,警告邓某拿钱财时不能告诉家人,否则就不灵验了。邓某信以为真,回到家里偷偷将钱财拿出来,交于对方“作法”,骗子利用调包等方式,骗去事主邓某人民币7000余元和金银首饰一批,三名女骗子拿到钱财后便逃之夭夭。

利用网络信息设局方式进行诈骗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真假难以识别,犯罪分子利用这个特点,在网上设置骗局诱人上当。

2004年5月,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小陈来说,今年6月的英语四级考试至关重要,如果这次考试他不能通过,按照学校的规定,就会拿不到学位证书。一直为考试发愁的小陈偶然听同学说,互联网上有人在卖四级考试的试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小陈在网上开始寻找,后来小陈花了300元钱在网上买了一份试卷,考试当天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此外,一些诈骗分子还通过网络交友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骗财骗色,使学生蒙受精神和财物的巨大损失。

以手机短信形式进行金融诈骗

以短信“中大奖”的方式进行诈骗 这些是十分拙劣的诈骗手法,但作案人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大面积地“播种”,总会有人上当受骗。

2005年3月15日,某学院本科生杨某,手机上接到一条短信:“为庆祝本公司成立三周年,特举办抽奖活动,您被荣幸地抽中为二等奖,奖金5.8万元,联系电话021-561298××”。杨某活了23年都没中过大奖,一下子中了5.8万元,兴奋不已。于是,杨某根据手机上留的电话号码拨打过去,对方说需交个人所得税5000元汇入被告知的银行账户上。不久,对方又来电话说还要交公证费500元,杨某又如数寄上。第三天,对方又来电话说还要寄邮费和保险费800元,杨某再次寄上,这时,他要交学费的钱已全部寄去了。杨某当时心里想5.8万元的资金支付6300元的费用还是值得的。可是,对方从此没了音讯,这下杨某才发现上当受骗。

以套取信用卡 银行卡资金方式进行诈骗 近期出现了诈骗分子利用手机短信实施金融诈骗的新方法,由于这类诈骗案手段迷惑性、欺骗性很强,已经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2005年4月,某高校学生小宁的手机上接到一条短信,“中国建设银行提醒您:贵客户于3月18日在广百刷卡消费5800元整,我们将于结账日给予扣除。如有疑问请咨询:020-615584××。”

小宁心头一震,但疑惑胜过了担心。拨通咨询号码后,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您好,这里是建设银行广州分行。”

“最近我没去过广州百货大厦,怎么会有那里的消费记录?”

“请问您的名字?我查询一下。”

沉默了几秒后,她迅速回答:“查到了,你确实有消费5800元的记录。”

小宁焦虑地重申自己的确没有去过广百。

“您的身份证和银行卡是否丢失过?”

“也没有。”

“那只剩下一种可能了,建行工作人员泄露了银行卡信息。赶快向广州市公安局金融犯罪管理科报案吧!电话是020-331672××。”

小宁拨通这个号码,话筒里传来一个男声,“您好,这里是金融犯罪管理科”。

小宁向他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他肯定这是严重的金融诈骗,并说:“这两天,警方也在调查利用银行关系把客户资料泄密的犯罪。我们已经为您填写了备案单。如果有破案线索,会及时通知你的。”

这个男子同时提醒“为避免银行卡继续被消费,必须马上联系广东银联管理中心采取防护措施,电话是020-889847××”。

最后这位“警官”叮嘱:“如果你及时向银联报告,损失会由他们赔偿。”

小宁按照它提示的电话继续拨打,“银行管理中心”警告:小宁所有的银行卡可能都出现了问题。

“我们要为您刷新所有银行卡背面的二维码,再提供一个‘安全账户’,银联就能通过计算机终端为您的银行卡消除风险。”

接电话的女子热情地说:“你身上带齐银行卡了吗?找个自动取款机,然后再打电话给我,我教你操作。”

可怜的小宁按照“银联管理中心”的提示,将几张卡内的人民币共17000多元转到骗子的账户上,后来才发现被骗。 MQFpDDbYIoID8zSC5TwL8qZnmh4EV3pd2FGjVIuQOReIRvGeLDAGd7jWkKbx1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