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古到今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长白山一直是关东人民生息劳作的地方,在先秦之前称其为不咸山,汉朝时称其为单单大岭,南北朝时称其为盖马大山,北魏时则称其为太白山,直至宋朝以后才称其为长白山。

自古以来,长白山就流传着许多诗词和有关记载,成为后来人们了解长白山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曾有其记载。

长白山苔原雪景

长白山瀑布

《山海经》传说是大禹之子伯益所著,成文在战国以前,它详细地记载了其父大禹王治水时所经过的地方。据此书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书中的“不咸”就是指后来的长白山。“不咸”在蒙古语中是神仙之意,在东北居住的各少数民族,如肃慎、沃沮、扶余、鲜卑、高句丽、蒙古、契丹等民族,都十分景仰东北境内这座最大的高山,并流传了许多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因此,人们将长白山称为不咸山,就是神仙山或者仙山的意思。

伯益 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是夏朝第一位天子大禹的儿子。据传说,我国古代最早的神话古书《山海经》就是由伯益所作,具体讲述了其父大禹在长白山治水的事迹。他善于畜牧和狩猎,并且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屋舍,被我国民间尊称为“土地爷”并受到供奉。

据魏晋时史学著作《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

元始五年,玄菟徙居勾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貊悉属乐浪。

这句话是说,在汉武帝出征高句丽之后,汉武帝之子汉昭帝于公元前82年,便将玄菟人迁居于高句丽之地,自单单大岭以东的沃沮族、秽貊族皆归属于乐浪。这里的“单单”两字,与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就是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就是白色的大山。

契丹族 中古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我国北方。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

在北朝时期的魏朝时称长白山为盖马大山。据史学著作《魏书·勿吉》中记载:“东沃沮在盖马大山之东”。

另据地方志《吉林通志·卷十八》记载:

长白山为汉西盖马县境之山,则魏志之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无疑。

长白山温泉

据史学著作《后汉·东夷列传》称,东沃沮在单单大岭以东,单单大岭就是长白山。所以,认为在东沃沮之西的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是可信的。

女真族 又名女贞、女直,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赫哲、鄂伦春等民族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统治我国北方100多年之久。

后魏又称长白山为纵太山或太白山。据地方志《奉天通志·六十七卷长白山系(上)》中写道:

魏书勿吉国南有纵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经山者皆以物盛去。

唐朝时期称长白山为太白山。据史学著作《新唐书·列传黑水靺鞨百四十四·粟末部》记载:

靺鞨居肃慎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纵太山,与高丽接。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美人松

直到东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并建立起辽朝和金朝之后,对于东北境内的这个第一高山,人们才算对它有了统一的称呼,叫它“长白山”。

在史学著作《金史·本纪三十五》中也有记载,说女真地有长白山。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长白山作为他们的发祥地,经常对长白山顶礼膜拜,以求保佑其国运昌隆和帝祚永延。

后魏 (386—534),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北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建都平城,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439年,统一北方。386年,拓跋圭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魏”,历史上称后魏、北魏或元魏。

金世宗完颜雍刚刚登基不久,在1172年便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并命当时著名文人、翰林院士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其文把长白山进行了大力神化。册文写道:

自两仪剖析,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唯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唯我旧邦之镇……

长白山美人松

文中把长白山称之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止其高”等赞语来形容它,可见对这座名山的崇仰之情。

因此,完颜雍又于1175在长白山北建立了灵应王神庙,还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前去祭奠。

自金朝起,“长白山”的名称就一直沿袭下来。另外,在金代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赵秉文的诗人以长白山为题材写了一首《长白山行》,这首诗对长白山景物进行了全面的描写。

完颜雍 (1123—1189年),汉名完颜褒,是金朝第五位皇帝,庙号世宗。金世宗视长白山为本族的福地,登基不久便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命翰林院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以表示对这座名山的崇仰之情。

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他曾任安塞主簿、邯郸令、唐山令等职。他的长诗《长白山行》,在当时堪称一绝,诗中写道:

长白山雄天北极,

白衣仙人常出没。

王龙垂爪落苍崖,

四江飞下天绅白。

匹马渡江龙飞天,

云起侯王化千百。

至今甲第多属籍,

时清球马争驰突。

锦鞯貂帽猎春风,

五陵豪气何飘忽。

前年北骑瞰中原,

准拟长城如削铁。

群家兄弟真连璧,

胸中十万森戈戟。

向曾论事天子前,

汉庭诸人动颜色。

心知不易一囚命,

顾肯贪功事无益。

西南方面应时须,

帝日来前无汝易。

从来十益不补损,

三辅肖条半荆棘。

瘦妻曳耙女扶犁,

唯恐官军缺饷粮。

呜呼疮痍尚未复,

且愿休兵养民力。

老夫谬忝春官伯,

白首书生不经国。

伫公功成归庙堂,

再献中兴二三策。

金朝 (1115—1234),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统治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建都立国,国号大金,改元收国。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的夹击之下灭亡。

赵秉文的《长白山行》第一次以长诗的形式将此地的美景、国事以及民生公之于世,为以后人们对长白山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长白山十六峰

到了清王朝的时候,朝廷曾一度下令封禁长白山。清王朝称长白山为其祖宗发祥的圣地,所以将长白山封禁起来,禁止人们进山放牧、狩猎和采参。清王朝还召集文人为长白山编造了仙女吞朱果而生爱新觉罗氏之先人的神话。

长白山瀑布

据记载,在1677年,清帝康熙曾派遣宫廷内务大臣武穆纳等人,首次前往长白山考察。

武穆纳等人5月从北京出发去长白山,同年6月由西南侧登山,6月到达山顶。第二天下山,8月返回北京,历时4个多月。

武穆纳在给康熙帝的奏折中,曾对长白山顶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做了如下描述:

自林尽处有白桦木,宛如栽植,香木丛生,黄花灿烂。

步出林处,远望云雾迷山,毫无所见。近观地势颇圆,所见片片白光,皆冰雪也。

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

文中的白桦木就是岳桦,黄花就是牛皮杜鹃。武穆纳等人的记述与长白山顶部的情况十分相符,他是对长白山真实面目进行详细描写的第一人。

康熙帝于是奖赏了武穆纳等人,同时给长白山进一步涂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给长白山以“山灵”“长白山神”的封号,不准人们享用长白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朝廷却独享和大肆掠夺长白山区珍贵的毛皮和山珍野味。

1711年,乌拉总管穆克登再次由临江沿鸭绿江而上,登上了长白山顶,对长白山天池进行了实地考察。1909年,安图县知事刘建封,带领松江、安图两地的林政人员和勘测人员,并携带摄影器材登上长白山顶后,拍摄了天池、白头峰和瀑布等名胜照片很多张,并写了具体说明,对长白山做了比较全面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白山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长白山才恢复了本来面貌。

长白山地区的语言、文字和诗词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长白山地区各族人民在开发和建设长白山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是留给我们后代人的宝贵财富。

阅读链接

上古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让人们过不了日子。

部落联盟首领尧召开会议,商量治水问题。在大家建议下,最终派负责治水的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在当时,黄河以东常常闹水灾,禹到了那里,观察地形,发现原来是缺少堵塞河水的石头,于是他带领百姓每天从凤凰山挑九十九担石头来筑坝挡水。

经过多年努力,挑来的石头就成为了一座大山。洪水终于堵住了,水也被引到大海里去了,人们又可以在地上种庄稼了。相传这座大山就是后来的长白山。 6gnIqfpmXYLDSN++TWBquq3wM+JEJQDlSXlL+WEXaEVgAlPEUzxFbTTwBp8ETqr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