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吹管乐器大部分属于木管乐器,具有色彩鲜明、个性突出、声音响亮等特点。吹管乐器善于演奏流畅的旋律,常常充当独奏乐器,或在合奏中演奏主要旋律。按照吹管乐器的不同构造,可以分为三大类。
笛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了16支竖吹骨笛,是用鸟禽的肢骨制作的。根据测定,这支骨笛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了。
这些骨笛的音孔有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笛子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后来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间乐曲《小白菜》等。
传说在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人们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制笛的一大进步,一是竹比骨的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是竹更便于加工。
我国在秦汉时期,便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东汉著名音手荀勖和梁武帝萧衍等都曾制作过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我国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把它们说成是同一种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已经出土的篪、笛可以看出,篪有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的变化音,全身髹漆。笛有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
在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饮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屈原的学生宋玉在《笛赋》中也曾讲到过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众多实物证明,骨笛有由5孔发展到8孔的完整历程。
历史上也把箫称为笛,唐代以后才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后简称“箫”。它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的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为“笛”。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的乐器,最初只有四孔,即三个音孔加管口一个孔。西汉学者京房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五孔箫。
唢呐又名喇叭,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古代波斯传入我国,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我国的民间流传了。
唢呐的音色响亮,音量大。管身是木制的,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中国台湾民间则被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也将之称为“八音”。唢呐是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唢呐的发音高亢、响亮,过去的年代通常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使用。经过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丰富了唢呐的演奏技巧,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它已经成为一件非常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被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等。
管是汉代由西域龟兹国传入的乐器,古代被称为“筚篥”。管是由芦苇制造的哨子和木制管身组成的,管上有八个音孔,如果将两支管并列,同时吹奏,就叫双管。
管的演奏技巧丰富,特别是滑音,极富感情色彩,能模仿人声、箫声和动物的叫声,是表现力极为丰富的独奏乐器。
笙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的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
据目前所知,笙的最早实物是曾侯乙笙,一共出土了6个。笙的管数不尽相同,有12管、14管、18管三种。簧片用竹制,瓠身漆成黑底并绘有精美的纹饰,距今已有2400多年。笙与竽属于同一类乐器,竽的管数相对比笙多,为22根至36根。在汉代以前,笙和竽在宫廷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竽相对的更受重用。
笙斗是用葫芦制作的,吹嘴则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的上面。自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们,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了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笙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亮,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笙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
在和其他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我国,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并得到了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了保持了原有的风格之外,也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6管、10管及12管的,其长度有2尺、5尺及一丈多的。
芦笙的曲调,除了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着沉稳、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听起来格外的委婉动人。